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广西产业结构研究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广西产业结构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广西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接壤。全自治区现辖14个地级市、109个县级行政单位,总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002万人(截止2008年)。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广西经济总量远远落后于紧邻广东,也落后于全国多数省份。本文应用偏离- 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 , SSM) 对广西产业结构作了相应的分析。
1、产业结构概述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 发挥区域优势, 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 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 合理的产业结构, 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 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 主要围绕产业结构合理性展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自然资源等, 即包括所有的生产要素) ; 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与转换潜力;区域内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怎样,产业之间是否相互协调,产业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是否具有良好的相互结合状况;现状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等。
2、广西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广西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8年, 广西国内生产总值7171.58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5.53倍,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 2001- 2008年广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1.95%的速度增长, 超过了我国GDP年均9%的增长速度。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升级, 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91年的第一次产业占37.6% 、第二次产业占27.2% 、第三产业占35.2% , 改变为2008年的第一产业占20.2% 、第二产业占42.3% , 第三产业占37.4% (见表1)。 虽然广西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 但是却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 其中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 2008年与中等收入国家在1990年所占的比重仍然高出6.3%, 同时与全国的平均水平仍然高出很大,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虽然相对趋于合理, 但是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低下, 能源消耗量, 效益太低, 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可是比重与发达国家的要求还相差很远(见表2)。
表一:广西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对比
表二:世界不同经济收入水平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
3 偏离- 份额分析法的原理及方法
3.1 概述
偏离-份额分析法( SSM) 是由美国学者Dunn 等于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 80 年代初Dunn 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SSM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 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 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3.2 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其所在地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 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 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 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 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假设 Fi ( T ) 表示 T 时期全国 i 产业的产值 , 则
式中,表示T 时期j区域i产业的产值。
设F( T) 表示T 时期全国所有产业的总产值,则 ,其中T =为基期, T = t为报告期,将(1)式的定义分离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差分量。
为j 区域i 产业产值的增加额,为j区域i产业的基期产值,为j区域i产业的即期产值。根据上述模型, j区域i产业产值的增加额由3部分组成。
1) 为地区增长份额 ,代表佳冬该地区各部门均按整个研究区域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即j区域i产业按全国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而应有的增长额。其中为全国总产值的增长率。显然,把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如果高于实际增长水平,则地区总偏离值为正;反之,则为负。
2) 为区域产业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 rial mix effect) ,即j区域i产业产值增长偏离全国i产业平均增长部分,它的增长是由于j区域i产业相对于全国总产值的增长差异引起的,它反映了j区域以全国为标准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其中表示全国第i产业产值增长率和全国总产值的增长率的差异,它对于所有的区域都是不变的,只取决于的结构。当为正值,表示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较好,促进区域经济总量增长;相反,当为负值,则说明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较差,影响区域经济总量增长。
3) 为j区域i产业增长额分解的剩余成分,一般认为代表区域产业竞争力,即扣除全国经济增长和部门结构变动的因素之后的增长额。由于剩余的正负和大小体现该部门在全国同行业的相对增长水平,因而也叫做竞争力分量(the shift share effect) ,它反映区位条件或区域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利用竞争力分量既可以判断区域i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所占的竞争地位,又可以了解在全国经济增长中各产业部门的相对扩张和收缩发生在哪些区域。其中表示j区域(城市) i产业产值的增长率与全国i 产业产值的增长率的差值。如果为负值,则区域处于不利区位, 越大j区域i产业竞争能力越低;反之,为正值,则区域处于有利区位,越大j区域i产业竞争能力越高。其中为j区域i产业与全国的总偏离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公式中,区位份额(竞争力份额)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因素。的大小受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投资规模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一个地区<0,既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生产、经营或管理水平低导致竞争力低,也可能是由于实际积累率低,因而增长速度缓慢。实际上,值包括了除产业结构外的其他一切因素的影响。
3.4数据处理及分析
2005年7月20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无疑使广西成为最大的受惠者,经济发展也进入快车道,所以本文选用了2005-2008年相关统计数据。
本研究选取了2005-2008年间全国、广西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值(均按可比价计)。选取各产业生产总值,通过公式计算各分量,结果见表三:
表三
通过2005-2008年数据计算可以看出,若按全国GDP增长速度计算,广西理论上应增长2612.78亿元,实际增长3095.83亿元(3095.83=7171.58-4075.75),明显快于全国增长速度。具体到三个产业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增加值也远高于全国,而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第三产业基本等于全国增速。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竞争力分量D均为正的是第二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部分,说明第二产业中工业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在考察期内,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出于劣势,但有一定的产业竞争力,主要因为广西气候适宜,水土较好,所以拥有一定的产业竞争力,但由于多年来缺乏科学的产业指导,农业产业结构不佳。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产业结构略有优势,但产业竞争力稍显不足。长期以来,各地为了增加地方生产总值,大力培育了一批工业企业,但由于前期缺乏良好的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中期缺乏管理,盲目扩大产能,导致后期在全区范围内出现部分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及其不合理等现象。第三产业两个指标均为负数,充分说明该产业结构不佳,产业竞争力低下,且其他各因素也对该产业发展不利。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总量不足、起点低、发展慢,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长期处于停滞状态,2000年以后,加之政府过分偏重对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又明显低于GDP总量增速;另一个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传统行业技术含量低,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广西第三产业基本上还停留在粗放式经营的发展阶段,信息和知识、资金相对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更重要的一点是消费结构层次较低,消费潜力不足,最终消费率偏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恩格尔系数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造成消费水平总体上并不高,消费层次也比较低,食品消费的比重过高的现象,这势必影响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也影响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而制约了广西第三产业的增长。
3、政策建议
第一产业:(1)引导特色农业向优势主产区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2)扶持培育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3)完善营销网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势,保障农副产品销售市场畅通,并按照农业生产区域、行业特点和特色产品布局,积极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4)做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工作,建立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农产品市场信息预警体系,提高市场信息服务农业农村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产业:(1)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以特色资源开发为重点,实现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新突破,加快重大技改项目建设。(2)把现有工业做强做大,延长产业链。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做大做强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重点企业。努力打造重点优势行业和企业。(3)加快非公有制工业发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非公有制工业经营环境,拓宽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等问题。(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做好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另一方面也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
第三产业:(1)正确把握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选择,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通过市场竞争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要继续改进和发展传统服务业,使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3)稳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消费,扩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拉动内需,给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大、更广阔的空间,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广西产业结构研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