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论学生作文的情感缺失及其解决策略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论学生作文的情感缺失及其解决策略

日期: 2010-11-8 4:07:10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赵会荣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针对学生作文中情感缺失的原因进行解剖,并从如何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敢写,有话“会”写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求得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写出自我个性,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让学生享受到创作的快乐。
   关键词:情感缺失 真情实感 生活感悟能力 以情感人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课堂上,我动容地读着这首在网络上广为传诵的诗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透过模糊的镜片,我看到了学生眼里闪烁的泪光。无须多言,我们都动了情。这不由得触动了我去面对一直苦苦求索的问题:为何每次批阅学生的作文,总有种说不出的无关痛痒的感觉,感动哪里去了?原来是作文的生命——真情实感缺席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了真情的文章只剩下干巴巴的叙述,冷漠的议论和缺少温度的矫揉的抒情。试问如此没有情感内涵的文章如何感动自己,感动别人?没有了感召力的文章又如何能让学生自己体验到抒写情怀的快乐?没有了快乐的写作又如何能让学生收获创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的命题理念,其中就强调了抒写真情实感,以人为本,凸现人文关怀。以2008年高考作文为例,天津卷的“人之常情”,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不仅贴近现实生活,而且颇具人情味,能让考生自由的抒写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江苏卷的“好奇心”都从生活实际出发,既强调情感的抒发,又注重理性的表达;上海卷的“他们”,湖北卷的“举首投足之间”也要求考生从身边的人事物中选取素材,展开联想与思考,从而表达真实的感悟。高考命题的这一理念无疑摆正了作文教学的指向:即新课标所强调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
   “情动于中,而发于外”,为何学生作文会大量出现情感缺失,无感而发,为文造情的现象呢?调研学生的习作可以发现,首先,在于学生生活圈子的相对狭小,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很多学生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少丰富的生活积累与生活体验,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其次,在于作文教学中往往引导学生代圣人立言,学生作文中充斥着一种又一种漂亮空泛的政治口号,一个又一个宏大高远的理想,一颗又一颗高贵而善良的爱心,可谓“众口同声”,导致学生有话不敢写。正如韩军老师在《反对“伪圣化”》一文中写道:“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甚至连一些基本语汇,都成了“公共”的了,都是两两相合的。譬如白衣天使与护士、医生;蜡烛、孜孜不倦、兢兢业业与教师;…在说话、写作中,只有如此这般相联,方才合格,主题才积极,才是有意义。否则,语文老师那里就通不过。比方,你绝对不能写一个教师的懒惰、不敬业;…甚至绝对不能写见了落叶之后所引发的一些愁思,绝对不能写你对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你总是被面命耳提地告知,必须升华,必须昂扬,必须写正面,写光明,写本质,写积极的一面,必须写精神追求,不能写物质追求,不能写消极,不能写阴暗面。慢慢地,学生们写起来就轻车熟路了,再也不敢写自己的真实所见、真实所想。”再次,在于平时的写作教学往往注重技法套路训练而轻语文素养的提高,如写议论文应“二百字内亮观点,要有三个典型事例,学会四个比——对比、类比、比喻、排比,结构上不少于五个段落”,如此教学不是将作文行为建立在学生内在的表达欲求上,而是建立在文章结构、行文技法等文章学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人文主义,而是建立在文本主义上,结果学生个体应有的独特生活体验消失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中,导致学生有话不“会”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展示个性,抒写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以情感人,真正享受到写作的幸福和快乐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粗浅的探索。
   一、引入源头活水,培养学生的生活感受能力和美感体验能力——让学生有话可写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如课标中所指出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感受能力和美感体验能力,这样才能“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
   “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住歙张”,所以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感受和体验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有物可感。虽然学生生活圈子较为狭窄,但只要留心,还是有很多可感的对象,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周围的世界。在具体的实践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十个感受体验专题:感受家庭,体验亲情美;感受交往,体验友情美;感受交际,体验人情美;感受风俗,体验风情美;感受自然,体验风物美;感受时代,体验崇高美;感受历史,体验悲壮美;感受艺术,体验形象美;感受科学,体验理性美;感受人生,体验人性美。有了具体可感的对象,学生写作就不愁无话可说了,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发掘,用“心”去体验,不忽视平凡世界中每一个真切的存在。高尚也好,鄙俗也好;平凡也好,伟大也好;哪怕一个微笑,一屡清风,把感受体验的工夫做细做实,引导学生与感受的对象展开心灵的对话,提高体验的深度和力度。其次,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划定步骤,循序渐进。不能今天想起来就让学生感受一番,明天忘了一学期也不开展一次,三分钟热度。把“十感受十体验”落实到具体的作文教学之中,就是围绕“现实人生”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螺旋上升,以求水到渠成。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成长体验设置具体的实践任务:高一年级,指导学生感受家庭、交往、交际、自然与社会,体验亲情友情人情风物风情;高二年级,指导学生感受时代历史与科学自然,体验崇高与悲壮、形象与理性;高三年级,指导学生感受人生,体验人性。但这种分解不是平行分离,而是旋回层进,交融升腾,把感受进行到底。此外,还要设定实践的具体途径。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带领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参加生产实践,走进名胜人文景观,踏上历史古迹,身体力行。在真切的生活实践中,体验各种美,怡情悦性;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一些社会中的焦点,热点,如收看焦点访谈,百家讲坛等,让学生关注社会,阅读社会,思考社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用心地感受生活,表达自己的思考见解。
   二、解放教学思想,创设和谐氛围,开放写作情感—让学生有话敢写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思想中最大的毛病是对“文以载道”这四个字的顶礼膜拜,呈现出一种伪圣化的倾向。“道”,已经被狭隘地理解为某一种明确健康的思想,一篇本应抒写学生独特情感体验的作文一旦承载了那么沉重的外加的“道”,一旦代圣人立言,便把学生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嬉笑怒骂从文字中挤走了。冰心说:“心里有什么,笔下有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然地画在纸上。”因此,作文教学中应创设民主化、立体性的思维场景、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自由地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实现写作过程中思想情感的开放。不再把传统过于僵化的“思想是否正确,主题是否积极,意义是否深刻”作为评价学生作文的主要标准,而要看学生是否写出了自己真切的心灵感受。只要能够有自己的思考,说真话,说实话,不人云亦云,即使一些观点不十分成熟,一些表述比较苯拙,也应该给予鼓励。当然,作文应追求崇高、深刻,但必须建立在真心认同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代圣人立言,陷入假大空的境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提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管怎样,教师都要以宽容的多元化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习作,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由写作的创新思维。
   如天津卷的“人之常情”,很多学生都举舍己为人的光荣的教师、日夜奋战的可爱的官兵、淳朴善良的爱心人士、用自己的身躯去护卫孩子的伟大的母亲,大肆宣扬师爱,歌颂母爱,呼唤爱心,提倡团结,充满了“人情味”, 本来感人心怀的事迹带给阅卷老师的感觉却是假大空式的说教。同样是说地震,有考生却独抒心声,写到南方周末报发表的〈灾后北川残酷一面〉一文里提到的张书记,“救救我,我是张书记!”多经典的一句话。这位考生认为在求生的本能下喊出的平时习以为常的官调,也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又充分暴露了许多领导干部的官僚作风,这种“人之常情”是不可提倡的,需要引以为戒。无疑,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原因就在于喊别人之不敢喊,思别人之不思,并进行了思想的提纯,从而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打破写作枷锁,自由写作,规范要求——让学生有话“会”写
   “文章当出机杼,成一家风景,不可寄人篱下”。看看曾经为教师所津津乐道的写作中一定要引些知名古人入文的写法,产生了什么后果吧!江苏一高考阅卷组组长曾幽默的批判:“古代文人,一到了每年的六七月份就忙的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跳水,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宫刑,韩信干脆赖在别人胯下不起来了”,这就迫切的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作文教学方法,打破写作的枷锁传统的重技法套路的训练可以适度让出一些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挥洒才情,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把自我的情感体验以个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否则作文教学只能陷入“新八股”的死胡同。
   在众多写作“枷锁”的束缚之下,学生作文如同黛玉进贾府,畏首畏尾,“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写作心理障碍,有话不“会”写。长此以往,作为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理就会处于抑郁状态之中,形成不良的作文心理。在一个班级之中,部分学生的写作情绪会蔓延到整个集体,其结果造成作文课的兴奋抑制状态,不但学生被动,教师更被动。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心理,让他们首先进行自由写作,不管文章长短,也不论文体怎样,先放开他们的手脚,激活他们的写作需求,使他们的文章真正成为思想情感的文字表现手段,再逐步地加以规范,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哪一种表现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文章样式,从而由此拓宽写作空间,最后掌握文章的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写作由文本向人本的回归,写出真正的佳作来。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写课外随笔的习惯,让学生写流动日记,随感随写,让学生自由的表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的激情,有了激情的写作自然会流露至真的性情。其次,真情的流露还应学会流畅的表达,许多学生在作文中还会感受到一种“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语言艰辛”地痛苦,一种创作不成功的失望,因此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表情达意。具体操作中可以训练学生练习说话,如课前演讲,开展辩论等;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如写读书笔记,写提纲写摘要等,真正教会学生做到有话会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根本上讲,作文是人的心灵的歌唱,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展示自我个性气质,动情晓理,以情感人,真正享受到创作的快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