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校企合作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日期: 2011-5-4 10:43:33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至未来社会,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的重要需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职业院校应该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未来发展目标和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 主要任务和必由之路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一线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技术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当今社会,高技能人才日益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和青睐。
二十一世纪,职业院校究竟该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有明确答案:“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践证明,只有把学和练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学以致用。早在2002年我校就对实施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六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合作成效十分显著。
一、尝试校企合作,探索学生就业新出路
职业教育就是为职业而进行的教育,即是就业教育。中职教育也不例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后,中职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分统配,学生就业也走向了市场,当时主要是通过社会职介机构安排,校企之间缺乏了解和沟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是企业急需的,而企业急需的员工学校又没有培养。学生的安置没有保障,还容易出现就业后回流,就业矛盾日益凸现。如何让中职生满意就业?如何让贫困生完成学业?如何让学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的接触?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而校企合作如同“一剂良方”,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2002年初,我校带着困惑和希望,经过多方咨询和考察,选中了深圳富士康集团,该集团愿意大量接收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经过双方协商,最终达成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有了稳固的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学生的就业去向明确。就业模式由过去中介推荐改为“直通车”式就业,既减少了就业风险,又实现了学以致用,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思路决定出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建议,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及时开办社会急需的新专业,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增设新课程,尽可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校企合作后带来的显著成效让学校走出了困惑,在尝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探索出了新的办学模式。学校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广泛与知名企业合作。到目前为止,已与深圳中兴通讯、苏州三星、珠海伟创力、上海和硕科技等实力较强、信誉较好、待遇较高的80余家企业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现在,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每一位毕业生都有三个以上的就业单位可供选择,就业渠道畅通。2004年4月64名学生由海南马自达公司出资包乘飞机赴海口就业就是最好的佐证。
二、推行校企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校企双方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定向培养即由用人单位提出需求员工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学校按照企业要求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前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学业后在企业就业。近几年,我校在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根据中职生的素质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了一些新的培养模式。
1、订单培养,办冠名班,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的企业,员工就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具备相应的技能。企业希望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学校期盼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这就要求在培养方式上必须打破常规,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标准选拔学生,组建冠名班,学生学完规定的内容并考试合格后,均可到企业就业,成为企业的员工。
如“钱江班”,由钱江摩托公司和学校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公司提供培训计划和教材,无偿提供摩托车和发动机等实习设备。再如深圳开发磁记录公司给学校援建了生产磁盘的模拟实验室,为“订单”培养实现零距离教学提供保障。如学校培养精密模具人才的“鸿准班”。属机加工行业,对机械制图、钳工工艺等课程要求高,企业除在选拔学生上有要求外,还将该班的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接纳到公司进行培训。教管人员到企业身临其境,培训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既保证了学生学以致用,又可缩短学生就业磨合期,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
2、顶岗实习,扶贫助学,实现校企教学共管
让广大的农村贫困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后实现转移,让他们能上学并快速就业,顶岗实习是我校校企合作的又一模式。主要合作对象是生产繁忙,技术要求一般的企业。
学生学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到公司顶岗实习3—6个月,在生产中完成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上班接受公司管理,工余时间由带队老师督学。贫困生还可利用顶岗实习的报酬支付学费,实现“读书、实习、就业”的有机统一。我校是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技能培训扶贫学校,共计接受了安徽金寨贫困生十余人,减免了全部学杂费,学生还通过上述方式全部完成学业。受到部领导赞赏。
在这一模式中,一方面企业的生产车间成为学校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实习生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后备军。学校提供生源、师资等教学资源,并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教学。而企业负责实习阶段的考核并派技术骨干全程参与教学指导。实现教学共管,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2005年9月我校一次输送800余名学生赴上海达丰电脑公司实习,学校安排数名老师带队,与学生同吃同住,参与管理,督促学生完成学业。学生实习期间月薪高达2000余元,实习合格者全部转为企业正式员工,既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又畅通了毕业生的就业出路。
三、创新校企合作,提升素质就业新效应
校企合作不能仅限于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松散模式,合作内容不能单纯是达成就业意向,重点应是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对企业而言,可以提高员工素质,降低劳动成本,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对学校而言,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设备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条件。同时,企业凝聚着一大批技术人才,他们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紧密型合作对学校、对企业、对学生是一种三赢策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为此,2005年9月我校成立了“发展改革委员会”,先后聘请了广达上海制造城董事长黄健堂先生等多名企业家为“咨询专家”。学校也是珠海伟创力、深圳开发磁记录、驻华韩资企业的授牌定向培养学校。今后还应向高技能人才共训、教师队伍共培、实训基地共建、贫困生共助、教学计划共订、培训教材共研等方面探索和实践。目前,我校与台资企业佰龙公司合作佰龙班学生,由公司出资赴台湾总部接受为期三个月岗前培训已经结束。与上海某公司合作设立公司奖学金50万元的协议已经草签,与深圳某知名公司合作,赞助冠名实验室已即将安装。与数家知名企业协商高技能人才共同培训,在不久的将来定会结出硕果。
校企合作采取的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室,更多的是实习基地、生产车间。严格规范的教学培训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学到了扎实本领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也是大显身手。我校电工专业毕业生郑重,代表赛格日立公司参加深圳市技能竞赛,夺得第一名,荣获“深圳市技术能手”称号。2007年首次招收的255人技师班,已被多家企业提前预订一空。2007年12月在深圳成立了“珠三角”地区毕业生联谊会,2008年6月在上海成立了“长三角”地区毕业生联谊会。两地知名企业高管人员参加了联谊活动,对校企合作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增强了校企合作的生命力。由于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度不断提高,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并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今年6月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四、巩固校企合作,寻求解决问题新举措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校企合作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势必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果和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研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教学任务难以完成问题。学校为满足企业用人要求,提前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部分课程因教学时数减少而缩水。针对这一问题,我校一方面改革专业计划,压缩部分文化课课时,教学时数向专业课和实习课倾斜;另一方面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增强教学适应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学生适应能力差问题。学生从学校到企业,身份上很难快速转换,难以完全适应企业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一方面增开《职业指导课》,对学生加强就业前的指导,提前调整心态,指导他们如何从学生转换到员工;另一方面宣传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行为要求,利用课外活动和晚自习时间进行训练,缩短磨合期。
三是跟踪管理难度大问题。中职学生自制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也差,容易上当受骗(如传销等),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这对学校和企业都是潜在的威胁。为此,我们一方面建立学校、企业、家长、学生个人管理信息网,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行为动向,及时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学生顶岗实习前在学校购买平安保险,减少学校、学生个人经济损失。
尽管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探索和完善之处,但校企合作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取得的成效是毋庸置疑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零距离的接触,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实现校企互惠双赢,这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