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日期: 2011-1-1 0:26:07 浏览: 24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摘要】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的持续走高。通过对当前我国通胀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造成CPI 持续走高的原因主要包括流动性过剩,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制度上的因素。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应做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汇率的弹性,调整对利率和要素价格的扭曲。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供给/需求因素;制度因素

一.  我国通货膨胀现状
我国于2010年11月11日公布了10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比9月份扩大了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扩大了0.1个百分点。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了11.3%。无论是群众还是政府都感到了CPI 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
二.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一)流动性过剩
全球流动性过剩是造成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通货膨胀最终是一种货币现象,过多流动性的积累必然会成为未来通胀的隐患。流动性过多是如下一些原因造成的:
1. 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美元贬值, 进而导致全球通胀, 美元贬值原本是美国解决大量贸易逆差以及全球失衡的一个重要措施。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于不断贬值的美元更加失去信心, 从而加剧美元贬值。而美元的大幅贬值,进而推动了全球初级品价格上升,引起全球通胀。
2.各主要货币当局长期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
为应对次贷危机, 美国政府采取财政扩张,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货币发行过量,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上涨,增大了未来全球通胀的压力。而我国一些产品的国际依赖程度较高,如石油,大豆,棉花。其中石油的进口占我国总需求量的50%以上,大豆则达70%。国际市场的价格攀升必然会传导给国内油价。
2. 我国外汇储备的长期积累
中国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由于汇率弹性不足,形成基础货币投放中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再加上央行对冲的不完全,从而将这种全球流动性转化为国内市场上的流动性。
4.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不断密切,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月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的作用,以保障货币供应量的合理增长。
5.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大规模的政府投资给国内注入了流动性。
    财政政策由稳健变为积极,投资4万亿进行基础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以及民生工程,同时试点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为地方发展融资。
大量的资本加上由于中国的流动性过剩, 必然导致CPI上升。再加上人们对CPI的预期, 通货膨胀亦在所难免。
(二)左右资金流向的相关政策
即新国十条的出台。
2009年至2010年初,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为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2010年4月国务院要求有关部门坚决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市场监管。
这一举措阻碍了大批资本在楼市中的获利能力,同时限制了大批资本通过楼市获取利益的资本进入楼市,大批资本撤出楼市,进入农产品市场谋求收益。
(三)供给因素
事实上价格的上升不仅是一种货币现象, 而且是一种供求关系的体现。
首先,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的美国和欧洲影响最大;同时也导致运输成本大幅上升,拉高了国际贸易品价格。另外,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及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重视使得生物能源的比较优势呈现,发达经济体开始利用玉米和大豆生产工业燃料,从而引发了粮食价格的上涨。据统计我国的大豆进口依赖度已突破70%,这必然限制了我国对国际市场大豆等产品的进口能力,从而导致国内供给不足,价格上涨。
另外,国内农产品供给不足。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农村的生产资源相对减少。此状况导致今年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如新疆的采摘棉花报酬现在是按公斤算,采摘一公斤皮棉3块钱。这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
(四)需求因素
1.国内需求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是基本国情。随着粮食单产增长率的减缓,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发展所占用地却持续增加以及人均收入增长带动食品的消费水平的提升,食品供求的缺口被拉大。这就是目前由粮食价格上涨带动的结构性通胀特征的原因。我国的人口高峰将出现在未来20多年,人口继续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显著提升,食品的供给因素减弱, 而需求因素却不断加强。由此可见,受食品需求带动的物价上涨压力,在长期很难趋于缓和。
2.国外需求
第一,外部需求仍会不断扩大, 从而将持续拉升我国的需求以及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21 世纪以来,新全球化呈现加快趋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在加速扩大。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主体转移时代迟早会到来,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需求会更加强烈,从而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更大的拉动作用,导致我国出现由外部需求拉动通胀和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推动的成本推动型通胀。
第二,新全球化的最显著特征是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丧失, 由此导致物质产业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并且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逆差。由此形成输入型通胀。
(四)制度因素
相关制度不完善是造成通胀的深层次原因。由于中国实行的是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将货币政策外包给美联储。所以当美国面临次贷危机不断减息时, 这对国内通胀无异于火上浇油;因为价格管制的效应是要么导致囤积居奇,要么导致减产,这些都会引起供给减少, 从而供求关系紧张, 进一步推动通胀。

三.缓解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扩大农业生产,降低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是私人不愿和无力承担的部分, 需要由国家投入,特别是加快速度, 研制出适合不同地形的农业机械, 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再者,就是实行规模化经营,使少数部分留守农民工运用现代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超过进城打工的收入。这样就会使农产品供给大大增加,降低农产品价格。
2.提高汇率机制的弹性,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有时滞;国际利率对国内物价也有影响,升息能够抑制通胀,但其效果弱于升值,原因在于非弹性的汇率制度。因此,应对外部冲击的关键是要逐步增强汇率机制的弹性, 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使货币政策真正成为应对外部冲击的第一道防线。
3.改善进出口贸易结构, 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加关键设备关键技术的进口,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在追求贸易效益的同时不刻意追求贸易平衡。减少贸易顺差,降低流动性过剩。
4.密切关注外部冲击对国内通胀的影响, 但控制国内总需求( 特别是投资需求) 仍是抑制通胀的关键。如何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包括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货币调控手段)控制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上升, 防止经济增长过快, 仍是抑制通胀的根本途径。
5.调整对要素价格的扭曲。放开要素价格, 让市场机制对其自动调节,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
[2] 郝彬. 影响我国的物价走势的长期因素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 2008(5):14.
[3] 王海峰. 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J] . 宏观经济管理, 2008( 5):21-22
[4]马文涛. 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 NO.2
[5] 宏观经济研究院形势分析课题组.2008 年宏观经济增长趋势展望及其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8(2):9-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