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与基本途径

关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与基本途径

日期: 2010-10-18 15:03:45 浏览: 6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邢平均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具有社会性和教育性。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学生个人的科学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目标。在学校内部,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内部和谐;在学校外部,高职院校要处理好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关系,实现外部和谐。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就业矛盾,即学生希望高质量就业与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具体反映为人才培养模式与生产过程的需求脱节,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与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脱节。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开放办学,是实现高职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学海网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校企合作;就业导向;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创新型人才的任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在创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正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集中表现在就业方面,具体体现为学校教育质量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培养模式与学生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到正确处理,就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大力促进高职和谐校园建设,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背景下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1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
  高职院校在社会分工中担当着特定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其特有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和谐的校园文化要保证这种目标和模式的实现,凡是阻碍这种目标和模式实现的因素都属于不和谐因素。目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对受教育者缺乏吸引力,是和谐院校建设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高职教育的社会化和高职院校的开放办学,在充分体现职业性的基础上体现高等教育性。但是,由于种种传统习惯的存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很大阻力,和谐校园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从高职院校的实践来看,和谐校园建设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1培植就业导向的教育价值观
  由于过去高职教育的供给远低于社会需求,形成了类似商品市场中“卖方市场”的局面,高职学校封闭办学,以招生和升学为导向,注重在校生规模,忽视企业和学生的需求。由于企业急需人才,毕业生就业一般不存在问题,一些深层次的内在矛盾不能暴露出来。在传统价值观的主导下,高职院校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规模、,文秘、会计、计算机等热门专业和低成本专业“一哄而上”,而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却极少开设,这样就酝酿了高职院校内外和谐的潜在矛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的问题在就业方面充分显露出来,因此,和谐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培植就业导向的价值观,促进培养模式改革。
  1.2建立起和谐的校企关系
  高职院校与被服务企业之间的和谐,是高职和谐校园的主要标志,也是实现内部和谐的基础。由于观念落后和制度不健全,校企合作中有许多不协调之处,合作的基础常常是个人感情而非利益机制,“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校企双方目标机制有所不同,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目标,而学校的主要目标是教育目标,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应该保证双方目标的同时实现。多数情况下,企业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将会增加成本,成本的补偿应主要来自政府补贴和学校服务收益。但目前政府缺乏对参与教育企业的补贴政策,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又较差,这样就压制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高职学校内部来看,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1.3建立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基本表现。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师资和生源都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师生关系也比较复杂,很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冲突,具体表现为优秀教师与问题学生之间的矛盾、不合格教师与优秀学生之间的矛盾以及不合理评价导致的师生矛盾。此外,政策落实和生活服务不到位,可能加剧师生冲突。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师生素质同步提高的基础上,使教师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帮助者。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可以在实现教师自身和谐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4建立起和谐的新型干群关系
  政策制订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高职院校和谐的干群关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保证。由于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够健全,造成高职院校的干部队伍中存在着责任心和原则性较差、水平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正如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的那样,“解决当前干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吏治清明,关键在改革,希望在改革,根本出路在改革”;“一方面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另一方面又要实现竞争的公平有序,不让老实人吃亏,不简单以票数决定干部任用,防止误用不讲原则、不负责的‘老好人。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干群关系和谐的基本特征。

  1.5建立起和谐的组织结构
  高职教育机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各项职能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一个部门或环节的失误可能会导致相关部门的工作受到损失,这是产生部门矛盾的根源。高职院校机构改革滞后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部门分工不合理,专业群内各专业关联度不高,加上一些部门本位主义严重,将会进一步加剧部门之间的矛盾。建立部门之间的和谐关系关键在于领导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遵循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原则。这是消除群体性冲突的基本途径。
  1.6促进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融合
  高职院校教师成分复杂,成分的多元性导致了价值观的多元性。高职院校在价值观上的分歧主要反映在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之间,前者强调工作过程导向、就业导向和学生的近期发展需要;后者则强调学科导向、升学导向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这一矛盾是职业院校特有的,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教育性内在关系的外部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段,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所不同。因此,解决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矛盾,需要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创造性地实现两部分教师的职能互补,保持教学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途径
  落实和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发展战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学习型校园,增强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建设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具体来说,建设和谐校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通过构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关系和谐
  高职教育需要校企合作完成,形成“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需求的主要表现是职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较差两个方面。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单靠高职院校的封闭办学是不能完成的。企业全程介入人才培养工作过程,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教材编写、学业评价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发挥企业专业人员的作用,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校企合作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完善,是打破校企合作僵局的突破口。高职院校应该认真分析和总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探寻一线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实践依据;企业也应该从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积极向政府提出相关诉求,同时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总体上看,建立校企和谐关系,基础在学校,关键在政府,决定权在企业。
  2.2通过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教学原则。对高职院校而言,围绕行动导向课程的实施,这种师生互动的和谐关系可以得到很好体现。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真实或仿真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实际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是构建职业院校良好师生关系的总枢纽。首先要针对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课程专家、实践专家和教学专家为主体,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其次要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第三要按照改革需要,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上进行改革,形成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海网
  2.3通过教师专业化机制的建立,促进教师关系和谐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历,掌握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是一种具备复合能力的特殊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高职教师的职业资格条件至少应包括:具有相应的专业教育经历,具有3年以上并定期增加的企业专业工作经历,具有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培训经历并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引进相关企业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和5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技术人员,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师岗前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的现实选择。高职院校应该定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4以管理人员专业化为途径。构建部门之间的和谐关系
  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需要具备科学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又需要具备必要的教育知识和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主要采用“双肩挑”方式,多数不具备管理专业背景,专业化的基础非常薄弱。实现部门之间的科学分工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是构建部门之间和谐关系的治本之策。为了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应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建立生产性实训管理、顶岗实习管理和兼职教师管理机制为重点,以教学管理专业化为途径,全面进行管理制度设计。建立“校企共管、分工协作、共同考核”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重点加强跟踪指导和过程管理考核,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无界化管理的理念,淡化系部界限,实施动态管理,下移管理重心,充分调动各教学单位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继续探索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尝试建立“柔性教学管理”机制,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工学结合需要。

  2.5以干部制度改革为途径。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高职院校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专业设置需要动态调整,因而需要建立“柔性管理系统”。与之相适应,管理干部应该“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如果唯学历、唯资历,势必阻碍人才脱颖而出,导致干群关系僵化。特别是在合并的院校,因合并前干部选拔范围较窄,许多干部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合并后若不进行必要的精简,干部队伍将会十分庞大,内耗增加,降低工作效率。高职院校的干部制度最忌模式化、行政化,不能照搬政府部门的干部管理制度。不大刀阔斧地改革干部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很难完成,干群关系也就很难和谐。改革干部管理制度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化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靠公正的评价机构来评价干部。
  2.6以改善学生服务为途径,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高职教育兼具公益性和产业性,既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收入水平。学生可以被看作高职院校的直接服务对象,通过生职业能力的发挥间接为社会服务。除教学服务外,高职院校还应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和生活服务。就业是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可以建立起学校、企业和学生家庭三方的和谐关系。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创业孵化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帮助。在生活服务方面,应该逐步实现标准化和程序化,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3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的评价体系应该由评价标准、评价办法和评价程序等方面组成。评价标准规定了具体的建设内容及相关要求,是开展评价工作的基本依据;评价办法是规定了评价工作的目的、主体构成和评价工作的组织体系,以及评价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开展评价工作的操作指南;评价程序则规定了评价工作的具体步骤、先后顺序,是评价主体制订的实施计划。
  3.1评价标准制订是评价工作的一个首要环节,是决定评价效果的关键因素
  评价标准要求应该准确地反映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特征,并能够实施观测和考核,同时也便于在部门之间分工。高职和谐校园的评价标准应分为六项一级指标:领导班子和谐、校企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干群关系和谐、部门关系和谐、育人环境和谐。每项一级指标又可分解为若干项二级指标,给出标准要求。评价标准的作用是供各评价主体查找差距、制订措施、改进工作。评价标准的制订应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和管理人员的意见。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发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完善。
  3.2评价原则是对评价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和本质要求
  首先要坚持“以评促建”。评价本身只是手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通过评价工作,使和谐校园建设的标准要求深入人心,使和谐校一园建设不再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其次要坚持“内外结合”。内部评价是由相关部门和个人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将评价标准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动,促进价值观的统一,提高建设和谐校园的主动性、自觉性;外部评价是由专门机构进行的督导性评价,目的是监督和指导各部门提高建设质量,推进工作落实。第三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评价具有准确性和可比性,可以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凡是能够定量化的指标都要定量,但和谐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许多情况难以定量化,需要提出定性的指标,由评价主体根据事实来做出判断。第四要坚持“引导性”原则。和谐校园是高职院校的一种理想状态,需要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给出一个优秀标准作为参照,可以让师生明确发展方向,了解当前水平,找出工作差距。第五要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以过程保证结果,以结果检验过程。过程性评价可以有效地增强建设工作的计划性,推动工作走向深入;终结性评价则能够保证建设过程和建设目标的完整性,防止出现形式主义。
  3.3遵循科学严密的评价程序,是保证评价效果的基础
  首先要使师生员工了解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明确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和要求;其次要组织开展和谐校园评价的专项研究,熟悉各种评价方法,不断发现评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完善修改评价标准;再次要对基础性、关键性、先导性的指标要先行评价,而对一般性、终结性、后续性的指标稍后评价。观念评价要优先于行动评价,整体评价要优先于具体评价,重点部门优先于一般部门。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