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日期: 2010-10-13 10:46:53 浏览: 3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敬

   [摘 要]高等体育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运动人才和全民健身运动组织人才的重要基地,提高学生的素质问题,一直受到各高等体育院校的关注。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关注更多的是着眼于运动技能的纯熟,身体素质的训练,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对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与提高,则认识相对薄弱,措施不够具体。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就如何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 体育专业 学生 人文素质 教育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满足体育专业学生对人文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培养其个性和锻炼习惯等,是摆在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构建适应未来要求的新一代体育专业人才,提出如下想法,供商榷。

学海网

  
  一、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主要是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怀,但当社会越来越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关注个体人生、关注个人幸福与群体福祉,人文精神就不只是崇高的精神,而是直至平凡而鲜活的个体生命。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以生为本”,首先是以学生的生命教育为本。第一,生命观教育。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人生重要转折时期,在大学阶段实施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帮助大学生建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需求。第三,心里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长辈围着他们转,自我中心化特征明显。进入大学,他们很容易产生失落感,脆弱的心灵会变的多疑和敏感。近几年大学生自杀的增多,自杀者的最大问题就是生命意识薄弱、心理调适能力缺乏。故此,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乃至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语言、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知识)的学习、心灵感悟和自身实践,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尚的观念品质,并外化表现为行为取向、品德情操、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当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学科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越来越专业化,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边缘学科不断形成。另一方面,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互相结合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就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而高校体育教育更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有效地帮助学生开拓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知识领域,提高其相应的人文素质。
  1.“学科”与“人才”相结合。学科专业建设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面向广”的原则。一方面抓好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建设,推进体育各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另一方面还要抓好体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要以“开阔视野、陶治情操、加强修养、提高素质”为宗旨,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营造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氛围。通过各种办法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养。
  2.“文化”与“环境”相结合。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要充分利用现有校园设施,继续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活跃学术气氛,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广播、影视、报栏、刊物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办好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浓郁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抓好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实践课教学环节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和加强实践课和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习、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学海网
  3.“主题”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修养,应是整个人文教育的主旋律。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但是,除了要象普通高等院校那样,发掘人文学科本身的价值判断、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爱国情操、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外,还应结合体育专业的特点,探寻“主题”与专业的契合点。如在法律学习中,重点分析体育法的内容,在艺术学习中,着重理解体育运动中的艺术表现,文学学习也不妨结合古今中外一些名著佳作中描写的有关体育方面的内容。总之,把握主题,贴近专业,使人文教育更亲切、更实际。
  4.“学习”与“活动”相结合。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现实,除了坚守“两课”阵地和开设多种人文学科的选修课之外,开展多种活动,也是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组织艺术社团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等体育院校由于专业设置的制约,缺乏综合高等院较的那种浓厚的人文氛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创造条件,加强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与综合高等院校学生之间的校际往来,而不应仅仅局限在体育圈内,让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在与综合高等院校学生的交往中,受到熏陶,也在交往中展现体育院校学生自己的风采。
  
  三、结束语
  
  高尚的人文精神需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作为铺垫,人文精神的生成需要榜样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故此,高校的人文教育首先要从教师抓起。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人文修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人文意识传授给学生,使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结合。体育专业学生要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着眼,除了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尽可能多地获取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榇智德.我国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和对策.高等教育,1997.
  [3]张秦岭.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高教探索,1997.
  [4]丁烈云.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三个向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