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重庆三峡库区承接产业转移与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重庆三峡库区承接产业转移与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日期: 2010-10-13 14:42:53 浏览: 3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范远江 袁淑清

论文摘要:作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何加快库区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重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基于城乡统筹观点,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重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对接,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难以契合等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在发展战略上,建设改革试验区,推进重点建设;在发展策略上,变革发展方式,创新运作机制。
  论文关键词:重庆;产业转移;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对策
  当前及“十二五”期间,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重庆三峡库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将逐渐加快,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会不断上升。

学海网
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各类技能人才,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推进三峡库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
  一、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
  (一)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情况
  1.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截止2008年,重庆库区总人口1497.52万人,非农业人口333.83万人,城镇化率42.7%。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34.06亿元,是1992年13.42倍,年均增长为11.5%。  
  2.经济整体素质大幅提高。移民17年,重庆库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跨越。库区财政实力大幅度提高,迈上百亿元台阶,2008年地方财政收人达到139.25亿元,是1996年的9.7倍,年均增长20.8%。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6年3.6%提高到7.6%,提高了4.0个百分点。2008年,重庆库区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4.8%,比1992年提高23.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为15.2:49.3:35.5,“二、三、一”产业结构表明库区经济已呈现工业化初期的特点。产业布局也进一步优化。以万(州)开(县)云(阳)综合产业发展区,丰(都)忠(县)特色产业发展轴,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石柱和武隆特色产业发展布局点为特征的区域产业格局正加快形成,农业、工业、旅游及商贸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3.库区发展相对落后。三峡移民工程给重庆库区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库区取得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输”在起跑线上,“困”在地理条件上,“限”在环境约束上,库区发展相对落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库区15个区县的常住人口占全市的44.2%,但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市的36.0%,人均GDP相当于全市的81.4%。二是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重庆库区非农产业比重为84.8%,比全市水平低3.9个百分点。三是产业整体竞争力偏弱。库区产业总体呈现出小型化和分散化的特点,总量偏小,整体竞争力偏弱。2008年,重庆库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24家,占全市的38.1%;总产值1907.49亿元,占全市的34.1%。
  (二)重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1.充分发挥现有政策优势,做大做强库区产业。重庆库区需进一步发挥中央和重庆市优惠政策的作用,让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库区区位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库区产业。
  2.推动库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期,立足库区特色优势资源,着力强化基础设施、要素供给、智力支撑、政策扶持四大保障,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特色突出、链条完善和技术水平、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的库区产业体系。
  3.面对东部产业转移日趋明显的新态势,探讨三峡库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制,具有重要而又迫切的现实意义。在三峡库区应将重点放在综合性轻纺食品(劳动密集型类为主)产业上。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需要大力发展三峡库区职业教育。
学海网
  二、重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对接
  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服务”与“依靠”关系的建立,最集中、最突出的就是体现在专业设置上。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的标志,专业设置是以产业结构的需要为前提的。库区职业学校教师尤其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但由于专业课、实习课教师不足,还有实习设备缺乏,实际上文化课的分量要足的多,专业课和生产实习课要虚一些。实习方面文科类要强于工科类。

  (二)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难以适应
  职业教育办学的活力在于创新体制、机制,重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发展仍存在着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一是办学思想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思想在不少学校尚未真正确立;二是在投入体制上,依旧是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辅以学校收费的投入方式,融资、捐赠等筹资渠道不畅,难以实现多元化投入;三是运行机制上,虽然区域内组建了一些职教集团,但是不少集团运行流于形式,集团内成员之间交流合作还不够广泛与深入,区域性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有效机制尚未建立。
  (三)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难以契合
  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难以真正做到直接上岗,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基础素质较差、学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师整体素质欠缺,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二是教学观念和培养模式陈旧,教学内容偏离行动体系,教师为中心、知识传输型的教学方式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难以推进。此外,据我市相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后,我市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增长55%,需求总量达216万人,短缺4l万人,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增长46.8%,总量达31.28万人,短缺4万人;人才短缺率分别为19.1%和14.1%。
  三、重庆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加强高职教育专业现代化的建设
  专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在新的产业发展背景下,围绕现代制造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职院校要善于把产业发展所急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学习到相应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和师德建设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建立广泛的实训实习基地,为实行差异化管理的企业进行定制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
  差异化管理培训模式针对性强,见效快,适合于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而目前企业新员工主要来自学校毕业的学生。对此,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在学生毕业前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内进行,以缩短学生就业的适应期。比如旅游业将成为库区支柱产业,政府力求构建长江三峡国际生态旅游试验区,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提高长江三峡国际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结合发展库区优势特色工业,与企业进行定单式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培养
  根据政府规划要建设好万州盐气化工园区、长寿天然气石油和精细化工基地、涪陵化肥基地,抓好绿色食品、特色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等加工工业的发展建设。而目前这类企业的专业技能型操作人才十分紧缺,这就为库区职业教育提供了培训项目和学生就业的市场前景,学校可以为企业培养化验室检验人员、技术员、食品卫生鉴别员、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并与这些企业进行长期合作联系,保持广泛的良好的行业关系,确保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也为库区企业培养持续不断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合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而进行农业技术人员的定单培养。将重点发展优质柑橘、草食牲畜、优质粮油、榨菜、中药材、蚕桑、笋竹、甘薯、无公害水产等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推动规模化种植养殖生产和经营,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一线技术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劳动力转移为产业技术人员将是这些产业的首选方式。库区各所职业学校的优势专业和重点不同,所以可以根据产业规划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做到既有生源,又为库区培养人才,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贡献。大量库区移民经职业技术培训后,既能进行就地就业,又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是重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之一。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