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新课的引入

新课的引入

日期: 2010/6/5 浏览: 3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乔万明

摘 要: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引入,能够充分吸引学生时注意力、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使学生产生比较强烈求知欲,提高学习热情,营造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的引入 复习 设计

一、复习引入新课
依据新课的教学内容,适当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也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伏笔,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例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二者概念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经常运用。

学海网

二、设计实物、模型引入新课
实物、模型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物或模型,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讲“函数的奇偶性”时,教师拿出一张具有对称性的蝴蝶挂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向学生提出向题:从形状的角度考虑它有什么特点?然后把事先在小黑板上画好的函数y=x2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其图像关于什么对称?对上述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得出正确结论。紧接着指出,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函数图像关于坐标原点或y轴对称的性质——函数奇偶性。
需要注意的是:展示实物和模型要新鲜适时,观察点要突出,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设计生产生活申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数学虽具有抽象的特点,但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不仅能使学生感知数学和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复利问题”时,向学生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王于2005年5月25日去银行存入1000元人民币,年利率为2.25%,银行征收的利息税率为20%,那么小王2006年5月25日从银行中取出本息多少元?如果将此本息于本日转存入银行,到2007年5月25日小王从银行取出本息多少元?如此转存五次,到2014年5月25日,小王从银行取出本息多少元?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在埋头演算,有的学生在交流方法,对答案……,然后适时指出:这就是计算复利的方法。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学知识,从而也得到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四、设计悬念引入新课
悬念产生于学生想急于解决问题,但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却又无法解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旦与理想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可激发学生求知的动机。
例如,在讲“对数”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一张0.083毫米的纸,对折3次,其厚度为是多少?学生通过演算,得出对折3次后的厚度为8×0.083(mm)毫米,不足1毫米:若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的厚度?有的学生说3米,有的学生说3厘米,有的说有1米厚吧?综合学生的回答,再告诉他们:此时的厚度比10座珠穆朗玛峰迭起来还要高。有的学生感到惊奇,认为不可能,于是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算式;0.083×230毫米,进而提出问题:怎样计算:230呢?这需用对数来计算。至此形成悬念,学生的学习情绪更加高涨。
五、设计故事、典故引人新课
故事、典故形象生动,具有趣味性。设计故事、典故引入新课,可创造良好的开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讲:“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讲述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高斯在小时候计算:1+2+3+……+100,的故事。由于高斯善于观察、思考,他发现1+100,2+99,…,50+51都等于101,一共有50个101,于是很快得出结果为5050。然后再讲所要学习的内容,这种把故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引入,使学生在感受到高斯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恰当的新课引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发现、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手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