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张 存 生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河南 漯河 462000)
摘 要 创新是21世纪的主题,但目前创新教育的发展却进展缓慢。教育民主的缺乏、创新教育的代价过高、教育自身对功利性的过度追求、创新教育目标的缺失、教师创新教育素质的薄弱和实践上创新教育评价的困难等原因都影响到创新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 创新教育 教育民主 创新型人才 创新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前提,它被认为是人的能力中最伟大、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能力。而创新是其最关键的内核。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时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为目的教育。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已是众口之词。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真正实施了创新教育,并且成效显著的典型并不多,大多数学校的创新教育仍停在浅层次、平庸化、形式化层面。有些高校虽然开展了一些创新教育的尝试但很少能坚持下去,创新教育为何举止蹒跚,进展缓慢呢?它的深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至少以下原因应当引起关注。
1 建立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
教育民主就是对教育活动中主体、客体各方的自由和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它具体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表现在对学校(法人)、教师、学生的人格和权利的尊重。教育民主的实现依赖于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双方的民主信念、民主品质、民主作风。教育民主和创新教育密不可分,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民主、自由、和谐等各种环境的长期的陶冶和熏染。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的必要背景条件,而且其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创新教育。
应该说,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已经极大地推动着教育民主的发展进步,但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现行教育观念的落后使得教育民主在教育领域中还处于劣势。沿袭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师道尊严”思想等还不时蔓延于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在学校生活中,它表现在对民主的轻视淡漠;表现在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乐于指正却吝惜赞赏。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关系多为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教育气氛多呈紧张、沉闷压抑状,学生的思想行为大都纳入了严格的管束,时间空间的大部分被半强制的学习所占领;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几乎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失去了自由思考、学习和自由做事、游戏的余地,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激情也被窒息,表现出依赖性、奴性,这怎么可能有创新呢?只有当我国致力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之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会在其中流淌,才会有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
2 要不断付出成本尝试创新教育
就一般意义的创新活动而言,它是不断选择的过程,因此需要高投入。在创新教育领域,显然创新教育也是需要不断尝试的,这就意味着创新教育的代价与成本是相当大的,在创新教育的教、学、管不同环节中,创新教育都需要成本的支出和代价的付出,这种支出和付出既有有形的物质投入,也有无形的心智的投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对失败的宽容和理解,如果创新教育带来失败,社会和学生家长都不会对教师宽容和理解,也会给学校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学校的生源就会大幅减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会有很大的负担,而这些因素往往影响到学校和教师对创新教育的探索。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创新教育的教育效益分析不可避免,于是,许多高校不求创新,也害怕创新,害怕创新带来的波动会影响到学校的既得利益,即使搞一些创新也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
3 要打破创新教育的桎梏,避免过度的功利追求
创新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超越和前进的教育,它需要人们的精神和心灵的纯粹,它需要人们对功利的超越,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带来人们对功利和实用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延伸到教育对创新教育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因此,过度的功利追求只会成为创新教育的桎梏。
从教育教学过程看,中国教育至今仍延续着一千多年来的“苦读加考试”的传统方式,几乎所有的教育与训练都失去了原本的性质而成了升学和获取文凭的工具,教师完全按学校教育编排好的计划进行,教学中整齐划一、教学环节完善无缺。教师是考的就讲,不考的就不讲,学生是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以至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过扔笔记”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了自由精神与个性发展的缺失。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对创新的阻滞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弱化,影响创新人格形成;二是一味的注入,强化了学生的吸纳接受能力,而创新所需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却因没有开发而萎缩;三是标准化的考试只要背框框条条,恪守固定格式,束缚学生的思想,由此无可避免地引发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销蚀追求创新的热情。因此,急功近利不会带来创新,追求时尚也不会带来创新,只有当教育真正以个人自由发展和个性的弘扬为目的的时候,创新教育才会来临。
4 要明确创新教育目标
目标是人们以自身活动预定的设想和安排。目标的明确可以使人们在各项工作中有明确的方向,它也使检查、督促、评价等工作的开展有了依据。有了创新教育目标,实施创新教育也就有了行动指南,有了操作执行的依据。一个没有目标的创新教育是很难深入下去的,当今很多学校的创新教育流于形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教育的目标体系。
创新教育目标的确立源于人们对创新教育价值的确认,源于人们对创新教育内涵的准确把握。对创新教育目标的确认,在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中都可见到,如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终结报告强调要培养具有“宽广的胸怀,强健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美国科学促进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的《2061计划》中提出了科学教育的六大标准,其中有一条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是科学家”(Every Child a scientist),实际上也就是要每个孩子都具有科学家素质。然而审视我国以往的教育目标不难发现,我国对创新教育的目标几乎没有规定,创新所必需的素质如独特个性等很少涉及,在课程体系中也难见到创新目标的踪影。在评价考试体系中创新的教育目标要求也不多见。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也过分重视知识技能而忽视创新。在创新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宁可牺牲一点知识也要把激发创新目标树立起来。包括教材压缩一些、难度降低一些、学生多动一些、课程丰富一些等等,要以一系列实际措施强化创新的地位,要以创新教育的目标来统帅、调整学校的各项工作。
5 加强创新教育素质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精力不应当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创新的王国。”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经常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分注重理论的教学,毕业生的“高分低能”就是我国目前教育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以当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创新实力的诺贝尔奖为例,从诺贝尔奖的设立到当今,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却没有一人获奖。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在创新教育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缺乏“创新性教育”的导师。“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实施创新教育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只有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将“创新”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才能陶冶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笔者认为,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尊重学生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强烈的创新意向和独立的批判精神,要有发现学生创新潜力的水平,要有创新的教育技能。但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教师具有这些素质?造成教育创新素质薄弱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和目前师范院校的教学对创新教育重视不够、力度不强。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来说,要一改过去过分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的教学,而忽视“创造性的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把学生长期缺乏“创造性思维”的这个“孕母”培养好,学校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6 要突破当前创新教育评价的困难
创新教育的评价是检验创新教育效果和教育改革方向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是使创新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机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得以改进和完善的有力措施。科学的评价将对创新教育行为进行导向、激励。而当前对创新教育的科学评价是困难的。这是由于创新教育内容构成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研究创新问题卓有成效的美国心理学家腾斯伯格认为,创新教育至少应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人格修炼。由此可以看到创新教育的指向在于心理、思维的变革。如何将这种心理、思维意念上的内容转化为可量化的教育评价的对象,是个现实性的难题。况且,社会和学生家长往往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质量如何,而很少去考虑学生这种心理、思维意念的内容,他们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升入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再者,从我国高校的教育评价制度来说,很多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依据德能勤绩用分数来量化,以此作为评优评模的依据。在这几项中,德、能、勤是软指标,只有绩是硬指标,即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你的学生能考出好的成绩,能考出高的分数,那你就是一名出类拔萃的教师,评优评模就有强有力的说服力,可谓名利双收。在分数至上、评估制度的压力下,有多少教师愿意做那些事倍功半,回报周期长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工作呢?很显然,创新教育评价的困难构成了一个阻碍创新教育深入开展的瓶颈。总之,创新教育迫切需要教育评价创新的先行和保障,当前应尽快改变教育评价创新的滞后状况。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育领域的教学、考试、教材、评估制度、用人制度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教师、学校的评估制度。因此,推进创新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而应该以一种理智的心态积极探索、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