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为学生寻找心灵的港湾

为学生寻找心灵的港湾

日期: 2010/6/4 浏览: 17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郭玉红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理解、宽容、尊重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理解 宽容 尊重 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行为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如果能像朋友一样,在平等的沟通中,从学生的视角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理解和宽容去体察他们成长中的苦恼,用真诚和尊重去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困难和压力,那么就能使学生在美好的心情下度过生理和心理上痛苦和疲惫的青少年时期,并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理解宽容学生,用爱心指导学生
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学海网
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教师关爱学生,就要理解宽容学生,用爱心指导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成人、伟人犯错误也在所难免,何况是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学生,他们考虑问题比较单纯幼稚,免不了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不要用严厉的训斥、体罚、叫家长来校等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压服他们,而是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来耐心教育他们,对他们进行得失利害的分析,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起和谐、融合、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出发扬个性,施展才华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教师只有理解和宽容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佩,只要你有一颗爱心就有了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爱是一种强大无比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真心爱学生,宽容理解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心田,学生才会把你当知心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尊重学生,走进学生心理
教育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尚显稚嫩的心灵,只有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是师爱的表现,当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信任时,他们也会自然加深对老师的信任,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学生有事不告诉教师是因为他们认为教师不可能理解自己。如果教师以伤害学生自尊为代价来证明自己的权威,无疑会使学生的心离你越来越远。如果教师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不以成人的眼光来限制和束缚孩子的天性,而是尊重学生,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学生在确认不会受到伤害后,就会毫无顾忌地向你敞开胸怀。这时你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学生会因为有你这样的朋友而感到高兴,他们会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你,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向你倾诉。这样的沟通,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保护了学生的尊严和情感,没有了压力,就有了心灵的安全感,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三、正确对待和引导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经常听到议论男女生关系如何的事,弄得教师一发现男女生同行或关系较密切便紧张兮兮,如临大敌。进而谈心、批评,弄得学校里沸沸扬扬,草木皆兵。作为教师,不应该用成人的眼光看男女生的交往,男女生有好感是正常的心理,有好奇心也是正常心理,不必大惊小怪。男女生的关系应淡化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个男生看前排女生的发辫又黑又亮,就忍不住摸了摸,结果被老师上升到品德恶劣,道德败坏,流氓习气。那男生委屈得泪雨滂沱。问他为什么那样做,他说:“我想知道头发长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我从小没留过长发,也没有姐姐妹妹。”
学生们心中有一定的敏感区域,对于一些敏感点,教师应坦诚地触及。给学生以暗示性的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外,组织春游、拔河、接力赛等集体活动,使学生正常相处,用大自然的美,集体荣誉感,忘我投入来净化心灵,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生活氛围。正确处理学生的男女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真诚、友好中,轻松、平静地度过美好的中学时代。
四、平等对待优差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传统教育中,“优等生”是教师的宝贝,“差生”却成了教师的负担。俗话说“儿童怕父母偏爱,学生怕教师偏心”。学生非常敏感,一旦发现教师偏心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自暴自弃,故意惹事生非,实际上他们的某种行为只不过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因为他们更怕被教师抛弃。在有的学校、班级,“优等生”可以挑座位,而“差生”只能坐在最后或角落里受冷落,这对于学生自尊心无疑是一种严重的伤害。这些学生是被教师贴上标签的“残次品”,更有出言不逊者任意践踏这些学生的人格,使这些学生形成一种自卑、懦弱的心理。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挖掘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如长跑、绘画、唱歌等,在其他领域一展绝技,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智慧、力量和价值,进而激发出深埋在心底的自信,再进行优势迁移,使学生多方面发展。
总之,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应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积极创建优良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育人环境中,积极参加公平的竞争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寻找到一片幽静的心灵港湾,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