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产学研运行体系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摘 要:产学研一体化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最新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研究和成果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体系已形成并日趋成熟。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践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产学研体系的完善,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的建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起关键性引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产学研 创新人才 新型教育体系
产学研一体化是现代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产物。网络对思想和信息的迅速传播,经济全球化对资源整合的促进,使人们对教育影响社会的期望值增大,象牙塔式的应试教育,近亲繁殖为标志的院校圈子管理,已被时代淘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造先进科技成果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目标,是产学研运行体系在教育领域应运而生的原因。产学研一体化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最新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研究和成果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体系已形成并日趋成熟。
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其关系创新理念的普及,涉及创新成果的转化,影响国家的发展实力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就职业学院而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关键表现在实践力、产学研体系、成果转化制度三个方面。
一、实践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实践力是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具体动手能力和计划、执行、评估、调整等自我管理能力的总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驱动力、持久力、研究力需要明确的目标引导,除人生观.职业理想外,还需对具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具体项目的参与活动的刺激,才能激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创新的行为。现在学院普遍采用的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显露出与社会需要的差距,学生社会实践的缺乏,导致对学习目的茫然,对学习方法落后的麻木,及对学以致用的困惑,直接影响教育培训的的效果,阻碍创新意识的普及和创新人才的发展,因而调整教育培训目标、方式、评价体系、管理制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实现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过渡,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教育改革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
实践力的实现,首先要在思想上认清学习和成果的联系与区别。尤其区别学习、自学、素质、能力、成果间的层次差距,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点,其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标准、教学方法和效果的选择。学习分两方面,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还有实践知识。必须让学生明白,书是编者写的,课是老师对课本的体会,要变成学生拥有的知识,需要自我理解、研究、实践消化的自学过程。仅采用看书、背书、挑几道作业题应付考试的惯例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和自学相比,自学更重要,其包括独特的学习方法,认识角度的研究,当代最新知识的补充。自学的效果依赖研究力的强弱,研究力是思维力.记忆力.意志力等素质的表现内容之一。如果说素质是潜在的能力的话,那么能力则应是可以事实证明的现实存在。
成果是客观条件下,在人的许多能力综合作用下实现的,可以被社会承认的成就。社会经济效益是由一系列的大小成果构成的不断发展的轨迹。由学书本知识到实现成果间存在根本的差距,如果学院学生仅以文凭为满足,社会企业以能否无差错的完成任务,既以成果的质和量为衡量人才标准,则学校教育目标和人才标准会与社会的需要间存在严重的脱节。书斋象牙塔中产出的书呆子的数量,和社会企业急需的能有创新力的人才的质量标准,风马牛不相及,会造成人力、金钱、时间、教育等宝贵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创新型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
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目标,教学要以强化实践力为标准,教学方法要重自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知识,教学效果不能仅以分数定高低,更要以学生的社会成果论英雄。
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有创新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型教师。著名教育学家钱伟长曾明确指出,没有创新实践的教师教不出创新性的学生,甚至由于对创新的不理解而压制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思想解放是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环境,创新理念的宣传和普及是创新实践行为的通行证。然而这还不够,产学研体系的建立和鼓励成果转化制度的完善,以具有市场发展前景和社会效益的具体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创新、坚持、出成果的积极性,由小到大,真正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转化成果的出现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震撼,会形成推动创新活动的潮流,吸引更多人的参与,鼓励学生创业,不仅是解决社会就业难得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代具备现代素质和创业精神的自尊、自强、自信的创新人才的需要。实现“精英”创业向“草根”创业的转化,主流发明被非主流发明超越,中小企业真正成为普及创新的主体,创造力开发成为教育的主课,知识产权成为法律保护的重点,是创新型国家形成的标志。
二、产学研体系的完善,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
“产”指生产,生产项目取决于市场的需要,生产内容不仅指工农业项目,还包括教育在内的潜力巨大的第三产业;“学”指学习,为生产中遇到的研制、管理、开发、技术、法律、财务等一系列问题而学习最新的思想和新知识,寻求解决新问题的办法;“研”指研究,研究未来发展的问题,储备技术、人才、经验等资源,提供愿景、计划、模式及风险规避措施等参考数据。如果说“产”是前进目标,“学”是实干过程的话,那么“研究”就是确定目标正确和调整实际操作步骤的科学保证。对于学生来说,“产”就是有发展前景和社会效益的具体的攻关项目,“学”就是围绕项目而调动的对所有知识的学习、实践、应用。“研”就是对项目内容、过程。学习实践的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科学评估及适时调整。同样,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教书本知识,更要重视实践知识的积累,要有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项目目标训练学生现实能力的提高,以最终成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产学研一体化体系的建立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学院教育水平衡量的重要指标,其科学意义在于:学院不仅是以论文数和各类奖状等低层次成果为教育水平的标志,而是以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效益,即现实的生产力的实现为最终检验目标。从而引起院校对不断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重视,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科学务实的目标。
三、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的建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起关键性引导作用
鼓励创新发明,支持对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扶持和管理,以创造力讲座、科技展会、科学实验、样品研制、批量开发、管理咨询、品牌策划等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活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职业学院教学目标、方法、管理的创新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对学生在科技创新实践中的进步,在学生成绩评定.政治道德鉴定.行为特征测试和就业推荐上给予肯定和鼓励,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激励学生自学的兴趣和持久力,自觉培育社会职业必须的素质和能力,为创业作好艰苦奋斗的充分的准备。激励教师对创新的尝试和实践,必然对教学各方面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使教师对创新教育的社会作用有更深刻的领悟,对本职工作与社会需要的联系建立信心,从而促进职业学院的科学管理.品牌建设和全员奋斗精神的提升。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是思想解放的成果,重视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产学研体系的建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运行的依据,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完善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保证,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在共同目标下的团结协作是保证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创新型人才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好奇心强、富于冒险精神、信念坚定三方面。好奇指兴趣,冒险指探索,坚定来源于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缺乏创新意识的人主要有三个障碍:随众、保守、无大志。随众显然不敢冒险,保守源于安于现状,无大志者必计较个人得失,无心治国平天下。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发现和把握机会的自信。其次,要重视方法的改进和过程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而这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分析选择的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研究其思维、实践、能力、成长过程的独特性。创新人才的思维力要求敏捷和超前,对项目选择和实施中必须的判断、计划、措施、控制、反思、调整的能力来源于自学力的强弱。自学不仅是方法,更是具体实践和保证成功的必要过程,因此,思维力、实践力、执行力、领导力的培养都要从自学训练开始。
创新人才的成长都必须经过团队协作关,现代社会已没有单枪匹马打天下的侥幸胜利了,协作团队是力量和实力的象征,理解和有效沟通合作的能力需要专业知识和实际的训练。
创业人才的实践目标需要建立在市场细分基础上的项目选择,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对事业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对成本和效益及对生产或服务的细节的控制是需要时间来逐步领悟的,就象对学院生活中,学生个人与家庭在金钱、精力、时间的投入,和知识积累量、经验总结、能力成果构成的收获的分析,对学生个人成长的速度调节有重要的作用一样。
中央台《赢在中国》栏目对创业英雄提供千万投资基金的条件只有三个:好的领导人、协作团队和一个好项目。创业人才的标准也有三个:敬业、协作、杰出。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检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败的最终标准。高职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完善,将对社会急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决定国家发展的中小企业的振兴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高职教育产学研体系的运行必须管理和经费的投入及科研中心的具体指导,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管理的重点是科研项目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比,产品和服务实现的期限及市场化商品化前景,量力而行。小投入、大产出、快成果的民用科技项目应是重点,因较大的工业项目学院没有足够的科研队伍和庞大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考虑教学和学生实践的需要和时间的安排。
经费投入要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作项目,确保持续发展的效益。好钢用在刀刃上,“好大喜功”和“急功近利”都会影响产学研的成果的扩大和增值。
科研中心在具体开发产品项目的前期调研、研制和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及成果转化效益的评估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对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视度体现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对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支持度反映对创新人才培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态度,倡导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是高职院校提升科研、管理、教学水平的前提,也是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运行体系日趋完善,健康发展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