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世纪人口结构看未来社区教育走向
摘 要:分析21世纪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不难看出,人口的年龄结构渐趋老龄化;人口的地域结构是人口稠密地区有利于多功能社区学院的建设;人口的职业结构要求合理分配、使用、培训劳动力。人口结构的上述特点及国内外社区学院发展方兴未艾的趋势,表明未来社区教育市场呈现以中老年人为主的拓展型、进取型教育走向。
关键词:人口结构;社区教育;社区学院;教育走向
一、21世纪人口结构特点
(一)人口结构类型及特点
人口结构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容,有人口的自然结构(年龄结构)、地域结构(城乡结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等。
1.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主要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引起的。欧美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早就趋零或负增长。 美国“现代管理之父”Peter Drucer在《经济学家》上撰文指出,到2030年,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德国54岁以上人口将占成年人口数量的一半,而现在的比例是1∶5。除非出生率有所下降,否则28年后35岁以下人口的萎缩量将两倍于老年人口的增加数。
拿人口密集的东亚中、日、韩三国来说,目前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均在7%以上,1990年以前,东亚三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缓慢,1990—2010年稍有上升,2010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加快,三国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增幅分别为180%、63%、171%。人口负担系数1990—2020年左右为下降或停止,人口结构由孩童和年轻人为主的金字塔型在2030年左右逐渐变为纺锤型,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提高。
对中国来说,在实现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的转变后,老年人口比重逐步提高,年轻人口比重逐渐缩小。2030年左右,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将超过15%,到2050年将达到22%以上。也就是说,中国未来50年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是老年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并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大城市如天津、上海、武汉等已初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据2003年3月15日的武汉《楚天都市报》载,武汉市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56.2万人,占总人口的7%,已初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总之,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大趋势,对中国而言,这一趋势有可能表现得更为突出。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需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英国为45年,而中国则可能只需要25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面对老龄化问题的挑战更为严峻。
2.人口地域结构
总的来说,我国西部大多数地区人烟稀少,每平方公里不到一人,东部各地区人口稠密,尤其是沿海各三角洲地带,每平方公里多达600—800人。人口稠密使得人口居住较为集中,有利于建立大大小小的社区。加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推动经济增长的轴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成为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大战略,城镇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项社会活动的全力配合。城镇化就是非农化。城镇社会也是一个彼此竞争的社会,人们只有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不被淘汰,而立足于社会。具有多种功能的社区学院在成人教育的需求中可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3.人口职业结构
职业结构是指从业人员个人所从事的具体劳动,即劳动工种的搭配与排列,而劳动工种的组合情况则称为人口的职业构成。国际劳工组织编制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将职业分为四个层次、九个大类,即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抄写办事人员、商业人员、服务人员、农林牧渔业劳动者、生产运输工人、武装部队人员和其他职业。从世界各国职业构成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在全部职业人口中所占比重,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一般占10%以上,发展中国家一般占5%以下:农村牧渔猎者的比例,发达国家大多在15%以下,发展中国家一般高达70%—80%;生产运输工人占的比例,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从地区分布看,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最高的是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其次是东北三省,最低的是广西、贵州;农村农业劳动者比重最高的是贵州、云南,其次是东北三省,最低的是京、津、沪。要改变在业人员的职业结构,合理分配、使用、培训劳动力是对其优化的最重要条件。
二、当今社区学院发展概况
(一)国外社区发展概况
社区学院的发展在欧美已有100多年历史。美国作为开创者,其社区学院在教师队伍、学生、经费、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等方面皆堪称他国楷模。美国社区学院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立足社区且不同社区的风格迥异;面向大众入学免考;学费低廉;形式灵活,有课堂教学、远距离教学,有大学课程,也有面向青壮年甚至老年人的各种培训补习,有的还可以转学。基本的办学目标是:为升入四年制大学作准备;教学内容适用;交通便利,可走读。美国的社区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标是为了使美国的所有学生都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以本社区为基础又服务于本社区,使社区成员有终身学习的机会。1960年以后美国社区学院得以蓬勃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口变化——高龄化现象、终身学习的需求,以及美国人口种族的多元化,新移民学习英文、工作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多项需求。1995年全美40岁以上的学生约占1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需求愈来愈高,老年人服务市场逐渐扩大,许多社区学院都开设了医疗及相关学科,增加招生,培训护士、理疗助理、保健人员等。美国的社区学院可颁发副学士学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已有了学士甚至硕士、博士学位的人都到社区学院来进行拓展性、提高性学习。
英国社区学院的设置由Henry Morris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他认为可结合数个乡村的设施,成立一所乡村学院,并加以充实,同时提供初等、中等、扩充及成人教育,加上社会文化与娱乐设施,可成为临近地区的社区中心。和美国一样,英国的社区学院有法律保障,1944年通过《义务教育法》。学院的学费全免,其教育目标以成人教育和全民教育为主,提供专业课程、社区活动教育及休闲娱乐。
加拿大中学后教育主要指社区学院和大学教育。其中社区学院学制2—3年,属职业教育性质的高等院校,学院授毕业文凭,但不授予学位。主要提供社会急需的各种技术和职业培训,也开设为学生毕业后转入大学深造所需的课程。加拿大的社区学院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由校董事会根据省和地方的需要而确定,而且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由于社区学院授课灵活、学费低、毕业生就业率高,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二)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概况
1996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上指出:“根据需要和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社区性的高等职业教育,扩大现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招生规模,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教育部职成教司于2000年4月发出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并确定在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闸北区、天津市河西区、江苏省苏州市、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区启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通知》提出要用3—5年时间,形成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为制定指导全国的社区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目前我国的社区学院建立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办学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建的社区不规范
社区性质不明,缺少相应的法规支持,并造成其职能不清,严重制约其发展。从目前社区学院的职能范畴看,主要有社区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如职业培训)等,但是,提供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是不能作为社区学院的主要职能的。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有些社区学院几乎成了以街道或居委会为主体的社区学院,如上海浦东潍坊社区学院,是潍坊街道和高校合办的以相当于中等程度的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班。
(二)社区学院的创办经费严重不足
按照1994年的我国税费改革,社区学院的经费主要依靠地方财政,然而地方财政又往往偏重于市政发展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发展,难以抽出多余的经费用于发展社区学院。于是,经费问题成为制约社区学院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培养目标的模糊性
专业设置“随大流”,向普通高校看齐,开设一些教育成本低的热门专业;不能反映社区特色、适应社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过于期望录取好的生源,将占普通中等教育50%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拒之门外;本社区生源并未得到优惠。
(四)课程设置与文凭发放的统一性
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相似,在学历文凭上是学校办学、国家考试,导致应试教育的强化,教师。学生为取得高等学历,忽视应用性强的专业课、技术课,完全背离社区学院突出职业教育的初衷。
三、未来社区教育的发展走向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长比例较缓慢,增幅为44%,而从1994年上海创办第一所社区学院——金山社区学院到现在,经历了八个春秋,并未收到当初仿美的目的,即通过设立社区学院提供大众化高等教育,而是通过高校大规模扩招来加速大众化的进程。我国的社区学院为什么发展十分缓慢?人们会想到,起步晚,数量少,同时面临传统高校、高等技术学院、民办大学的竞争等等原因。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春生认为,我国社区学院迟迟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封闭的高等教育体系。正规的高等院校之间转学极其困难,同校转专业也非易事,让正规高校承认社区学院的学分无疑是难上加难。加上国内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与美国社区学院有似曾相识之感,建立社区学院可将其借鉴、充实、发展,如北京丰台学院就是在丰台区职工大学的基础上,合并丰台区电视大学、电视中专、东铁营职工学校、长辛店职工学校而成立的。笔者认为,21世纪作为中国社区学院的转折点,如照此速度有可能会遭遇中国老龄化时期。再根据人口的地域和职业结构特点,借鉴发达国家的办学模式,笔者认为社区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市场将是以中老年人为主的拓展性、进取性教育。
(一)老年人有在社区学院学习的身体、心理基础
目前我们把55岁以上定为老年期。有人提出质疑:人类究竟能活多长?在老年期还需要教育吗?他们认为“安度晚年”对老人来说应是最佳选择。然而医学与遗传学研究的进步,将使未来的人们不再重复成长学习、成家立业、退休这三个一成不变的人生阶段。人类控制基因,预防疾病,利用基因技术延缓衰老,当代人类的寿命一般可活到80岁,而未来的人们无论健康状态与预期寿命都会有新的飞跃,可以活过100岁。有生物学家还预言,未来人类的预期寿命会达到200—300岁。今天的所谓“老年人”到时理所当然地可充分参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全球……1/3的人口都已超过60岁,未来的“退休人员”会更多,老年人的教育不可忽视。
美国纽约某老年人保健中心做了一项有趣的调查,这个机构抽查了4万份各医院55岁以上老人的医疗档案资料,发现52%左右的老人实际上并没有病,他们去医院“看病”完全是情绪上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老人们“足不出户”是造成情绪波动的主要因素,所以第一步要做的是组织老人们参加群体活动。
(二)人口老龄化不可抗拒,社区教育可充分发挥促进人口健康老龄化的作用
众所周知,在伦理观念上东西方有所不同,东方的养老方式长期以家庭支持为主,注重家庭团结,尊老爱幼。有学者还提出中国的核心家庭以亲子关系、反哺式为主。老年人参加社区教育(活动)一方面直接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融合,提高其再社会化的程度,在家庭关系上老年人能较容易地与儿孙们沟通。孙辈们提出的问题促使老人们再读书学习、益智增慧,生活愈加充实,于健康更有益。
尽管在发达国家中,老年人喜欢独立生活,子女也因自己追求的事业远离父母。但有研究表明:50%的老年人有一个住得很近的子女,80%的老年人能够经常与子女见面或电话联络。看来,西方发达国家代际之间同样需要交流,而文化与教育的价值倾向有助于二者的交流与沟通。
从美国的社区教育经验看,社区教育课程可多样化,有发展型课程、技能型课程、娱乐型课程及其他小类型的课程。新世纪老年人对精神产品的消费从社区学院能得到满足。社区学院不是研究型大学,其主要任务是以教学为主,满足社区成员的发展、谋职和日常生活的知识、技能要求,与本社区的特殊需要、历史、文化特色密切相关。进入老龄化的人口本身文化素养就比较高,加上经济收入的增多、兴趣爱好的广泛,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一些带有民族特色、人物风情,富有文化价值的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无疑会促进人口健康老龄化。
(三)就业市场的分化,使老年人登上新型工作的舞台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年轻人口迅速萎缩,世界许多国家出现的以年轻人为中心的均质市场发生分化,出现一个以中年人为中心的市场和规模适中的以老年人为中心的“银色”市场。一方面,企业按照新的工作契约,吸引年龄较大的员工,他们不会像现在工作到60岁或65岁退休。随着健康老龄化的推行,很多人会工作到75岁或者更老。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社会,人们的劳动形式不再是体力,而基本上以脑力为主。即使退休了,在精力与体力的许可下,老年人并不是坐以待老,安然享老,而是重新参与有弹性工作制的工作:参加各项社会服务性劳动和承接简易加工、整理劳动;由企事业单位聘用;从事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创办经济实体。我们知道,知识与人一样,5年左右就会发生老化,一次性学习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人们必须利用业余时间接受继续教育与知识培训,社区学院交通的便利正好满足了人们业余学习的需求及老年人行动不便的状况。由于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转换率很高,老人尽管工作经验丰富,但适应技术进步、生产结构转变的能力差,再就业难度大。这种矛盾使得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老年人通过再就业能维持自身的经济地位,减轻社会负担;充实精神生活,延长社会生命;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为社会解决由人口老化而造成的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发挥余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老人再就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从2000年中国教育年鉴各省市教育概况我们看到,在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上海、天津三地,特别提到“老年教育”。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和老龄人口增加的趋势,截至1999年底,天津老年大学有32所,在校学员工15000人,占全市120万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1.25%;江苏1999年建立空中老年大学,实行开放式远程教育;上海老年教育最为齐全,有课堂教育、空中、网上三大阵地,还有市、区、街道、乡镇、居委四级办学网络,1999年已有3111所教学点。
根据2001年教育年鉴,在各省市教育概况中,我们看到江苏和上海都率先提出了“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上海建立“学习型社区实验基地”,开展各种培训,为建设学习化社区提供理论指导;江苏省教育厅则通过召开终身教育研讨会、座谈会、培训班及开展实验课题研究,编写社区教育学习资料,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打基础。
由此可见,包括老年教育的社区教育已成为我国发展终身教育的必然趋势。政府在创建新型规范的社区教育实验基地时已开始发挥协调者的作用。实验基地作为社区学院建设的“探测器”,对我国已有成人教育机构从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中跳出来加以整合,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借鉴国外社区学院的办学经验,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趋势,逐步完善,社区学院一定会成为我国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高教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森富.21世纪的新型工作契约[J].社会,2003,(1).
[2]石人炳.略论21世纪中国人口结构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J].2000,(5).
[3]李继星.美国的社区学院[J].高教探索,2002,(2).
[4]中国教育年鉴[M].2001.
[5]郭必裕.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J].教育与现代化,2000,(4).
[6][瑞士]乌里彼得特里尔.教育前景——一扇通向未知的窗[J].新华文摘,2003,(1).
[7]刘娇.老人情绪治疗法[J].大众心理学.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