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文新形势下如何作好高校广播节目

论文新形势下如何作好高校广播节目

日期: 2008-12-30 13:23:40 浏览: 17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刘晓莉

摘要: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在电视、网络等现代宣传媒体的冲击下,高校广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巩固其传统媒体地位,在挑战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出路,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广播节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高校广播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高校广播的特点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广播的具体措施,侧重从加强内部建设和利用其他校园传媒力量等方面积极探讨。
关键词:高校广播; 媒体协同; 网络宣传
How discuss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o complete
the university broadcast program shallowly
Name:LIU Xiaoli ;Instructor:LIU Huiling
Abstract: Flood tide which and develops fac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modern propaganda media’s under and so on television, network impacts, the university broadcasts takes the campu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the important carrier, how to consolidate its traditional media status, seeks own development outlet in the challenge, how to complete the university broadcast progra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s important question which is worth discussing. This article broadcast the existence from the university the question to embark, elaborated the university broadcast the characteristic and in the campu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s influential role, proposed strengthens specific measures which broadcast with the improvement university, stressed from strengthens internal constructs and uses aspects and so on other campus media strength to discuss positively
Key Words: University broadcast;Media coordination;Network propaganda

1 前言
校园广播是最早出现的校园媒体之一, 是学校对师生开展宣传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高校广播是以高校广大师生为受众的,它是广大师生员工的知音,又是高校的舆论宣传阵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双重重任,对弘扬传统文化、树立良好校风产生直接作用。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时的需要来看,校园广播这一舆论工具,虽然受到诸如电视、网络等现代宣传媒体的冲击,不像从前那样受到关注和重视,影响力有所削弱,但是,高校广播悠久的历史和各高校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是其它媒体不可完全替代的。“广播在现代传媒日益丰富的今天,仍然备受高校师生员工的青睐,仍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重要的舆论阵地。”[1]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广播建设,切实发挥高校广播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本人在校园广播站担任了2年的编辑与播音主持工作,在这短短的2年中,亲自参与到我院校园广播的许多建设工作,这里,我以自身的工作实践和思考来谈谈我对做好高校广播节目的一些认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论文将以我国各高校广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特点、作用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寻求新形势下高校广播的出路,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图书、报纸、期刊以及学术论文,获取与论文相关的信息。
2.2.2 内容分析法:对现有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2.2.3 综合分析法: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3. 结果与分析
3.1高校广播的特点
在各个时期,高校广播始终是党的理论宣传工具,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有利阵地,在宣传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广播具有传播迅速、收听方便、覆盖面广、感染力强的独特优势,在高校的教育和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广播是学校同师生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在校大学生由于受到住宿条件、自身经济条件等限制,无法及时从电视、校园网等媒体中接受信息,校园广播立足校园宣传阵地,及时传递信息,具有其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从受众角度
3.1.1.1 收听随意性好
相比其他媒体而言,校园广播虽只有单一依靠声音传播的功能,但由于不受固定地点的限制,收听方便。如师生可以在上下课、体育锻炼时间收听,也可利用吃饭、散步等时间收听,做到“一心两用”。而报纸受文字所限,无法做到在移动过程中接受信息,电视、互连网由于受地点、设备等条件制约,也无法实现信息接收的自由与随意。如我院的校园广播周一至周五定时编播近期的重大社会新闻和学生记者采写的校园新闻,目前已经成了我院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学校大事的重要渠道。
3.1.1.2 尽展听觉魅力,给予无限想象空间
报纸通过纸张、文字或图片传播信息,给人单纯的视觉感受;电视则侧重“视觉冲击”,通过大量的画面吸引观众眼球,可看性重于可听性;网络则通过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媒体形式,将信息全方位、立体地呈现在受众者面前,但多个媒体形式的运用,使声音的表现力受其他形式的影响而被削弱。广播,则通过音乐、声音与音响的有机结合,侧重于生动的“听觉冲击”,能予人听觉想象上的无穷空间,在简单中尽显独特韵味,在音效中感知语言魅力,不愧为人的“第三只耳朵”。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广播站的《美文欣赏》节目,主播在播音中语调平稳,对一篇篇文章娓娓道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3.1.1.3 沟通能力强,参与方便
广播易于参与,只需拨打热线电话,或投递点播歌曲的稿件,听众即可与主持人交流,这也是其它媒体难以做到的。如在“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台在5月16日《有事大家谈》节目中播出了《抗震救灾特别节目——直击08,地震中的中国》,通报了地震最新情况,并开通热线电话,与听众共同交流,传达对灾区人民的祝福。
3.1.2 从传播者角度
3.1.2.1 在突发事件与重大灾害前,更具有优势
“校园广播在事故灾害前,如台风来临时,当出现电视、网络传播受影响、报纸通知较慢的情况下,广播则可实现即时播报功能,能及早避免损失扩大。”[4]如本次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院校园广播在第一时间向广大师生发布了地震的最新消息,对稳定人心、及时获取真实信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1.2.2 成本低廉,收效显著
广播的制作、播出的成本比校报等媒体低廉。投资少、收效快,是其特色。它接收方便, 是唯一不影响受众其他活动的传播形式;从经济角度考虑, 广播的低投入、高产出运作,与报刊、电视、网络相比, 广播产品的成本最低、受众接收成本也最低, 使得高校广播具有深远的开发价值。
3.1.2.3 舆论导向的可控性强
由于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是否接受网络、电视的舆论导向方面,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大量信息的选择,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这就使得网络、电视媒体的舆论导向控制相对较弱。而校园广播,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受众群体,由于声音传播的即时性,对现场播报要求较高,加上声音传播相对具有不可排斥的特性,因此宣传主攻的优势体现较强,舆论导向的可控性更好,能对学生宣传教育起到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3.2 高校广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胡{学}锦{海}涛在党的十{学}七{海}大报告中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6]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所有各项建设的最高境界,是一所优秀大学必须做强、做好的工作。国内的一位大学校长曾指出,一所大学不可能在学术上永远领先,而领先的只有校园文化。高校广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体现在:
3.2.1 宣传作用
“现代社会,宣传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能不能把宣传舆论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这一精辟论述充分阐明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广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窗口,校园广播可以反映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展和成效,起到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
3.2.2 导向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7]声音的传播具有不可排斥性,因此,宣传的主动性较强,受众的接受率较高。相比于其他校园媒体,高校广播的导向作用更明显。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广播站的精品栏目《大嘴吧》节目中的“智慧人生”“生活宝典”板块,以实际案例启迪、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现实社会,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为学生在生活、学习各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3.2.3 育人作用
高校广播所传播的信息大多数都发生在本校,通过宣传典型、专访、座谈、辩论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形象化地向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他们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院广播曾播出的《校园会客厅》栏目,通过采访优秀教师、学生,请他们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3.2.4 监督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广播对此的舆论监督从没有间断过。如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高潮中,校园广播相应设置了一些栏目,践行“八荣”,抵制“八耻”,在“八荣八耻”专题节目中,批判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不文明现象,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
3.2.5 熏陶作用
校园广播的一些文学栏目,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对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像我院《花样年华》、《音乐雕刻时光》等栏目,向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精彩、多元的“高品位、高质量、高格调”的人文基础知识和文化信息,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同时,广播台记者团是一支素质较高、朝气蓬勃的学生队伍,他们通过校园广播工作的实践,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其它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带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同时,高校广播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基地。高校广播工作人员一般由学生组成,采访、编辑、播音工作一般都由学生承担。工作中,学生可以广交朋友,丰富知识和阅历,锻炼业务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广播工作对个人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都可以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10]
3.3 高校广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曾几何时,课余时间漫步在绿草青葱的校园里聆听校园广播节目,是大学生活中最惬意最难忘的时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生接受教育、获取信息、享受娱乐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校园广播原有的功能已大大减弱,同时高校广播自身发展的瓶颈也不断显现出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3.3.1 信息技术发展及网络的崛起
随着网络的崛起与膨胀,校园广播边缘化倾向就越发明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网络,这也就导致他们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减少了许多,广播受众越来越少,而且这个趋势在不断发展中。
3.3.2 学生自主管理的劣势与制度的不完善
高校广播站、广播台一般是由学生担任记者、播音、编辑、主持人并参与节目制作工作,由相对年级较高的学生参与领导,学生的毕业、退台使高校广播台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刚刚对工作驾轻就熟,可能就面临毕业,增补的新工作人员必然影响工作效果;况且,学生要以专业学习为主,投入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工作人员对社会了解的不足、理解的片面性,都会影响到节目的制作水平和播出效果。近年来,由于高校合并和改制的影响,人员变动较大,高校广播专职工作岗位设置普遍不足,甚至有些高校根本就没有从事专门广播工作和管理的教职工队伍。即使设有专职工作岗位,由于行政岗位的局限性,从业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造成广播管理、监督不到位,专业水平较低,而且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规范其发展,导致工作状态比较松散,疏于监督。
3.3.3 好高鹜远,忽视校园特色
所有的高校校园广播工作者都希望将节目办好,丰富校园文化。但是良好的愿望不等于受众的需求,学生作为主体受众,应该因他们的需求决定主流节目定位、节目内容。而实际上,校园广播却和受众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隔阂,部分校园广播更多地受到外界商业电台节目制作的影响,与其他高校广播台、广播站的横向联系甚少,从自己的喜好或想当然出发。他们没有从受众需求角度考虑问题,闭门造车,忽视节目的质量和校园特色,很了难得到受众的认可。
3.4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广播节目
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给旧媒介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从来没有一种新媒介可以将旧媒介完全取代。“在经历了发展的低谷后,旧媒介必然会奋起直追——在充分张扬自身原有优势的同时,不断从新媒介中吸纳新的技术和理念,调整变革,谋求在新时代的生存和进步。”新闻传媒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关键则是“如何发展”。[12]我通过对校园广播特点及作用的分析,做出如下认识:高校广播的受众主体是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他们文化程度比较高,获取信息的愿望强烈,加工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很强。因此对获取信息的要求高,不但要求信息具有新闻性,而且还要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因此,要想做好校园广播节目,应当突出以下几点:
3.4.1 加强自身建设
3.4.1.1 高校广播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实现高校广播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广播队伍作保障。精干的专职工作队伍是高校广播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有力保证。因此,新形势下对目前的高校广播从业人员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将受过专业训练,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员吸收进高校广播队伍,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对于高校广播的科学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应加大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借以提高高校广播队伍的整体水平。
3.4.1.2 高校广播必须把加强内部管理作为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
当前,高校广播普遍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管理模式,组织松散,效率低下,已经不能充分满足高校广播迅速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能够与形势发展相适应的组织和管理方法来推动当前的高校广播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3.4.1.2.1 明确责任义务,鼓励竞争
高校广播在对节目编排和播出的管理中,竞争应当成为首要原则之一。唯有在编播人员和栏目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氛围,才可能使其释放出最大潜力,为节目品质的不断提升和内容的创新提供空间。要鼓励竞争,必须首先明确责任和义务。责任和义务的混乱将导致竞争的不可进行性,高校广播应当建立完善的待岗、轮岗等制度,保证在平时有至少一个节目组的编播人员在候岗,这样不仅使素质差的人员得到下岗学习的机会,也将会使在岗人员随时面临被取代的压力,促使其更加努力工作。
3.4.1.2.2 完善奖罚机制,加强监督
要形成竞争氛围,制定完善的奖罚措施,充分调动节目组以及编播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其蕴藏的潜力。应当给予精于业务,有突出成绩的人员相应的奖励,满足其荣誉感和成就感;应当注重评奖的公平性和公开性,将专家与受众的意见相结合,使奖项拥有权威性和号召力。完善节目质量监督机制,开展听众调查,引入末位淘汰制。对于质量长期无法提高的节目,应当取消或者改版。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同时组织两个或多个节目组对栏目进行改版,从而集思广益,激发创新。
3.4.2 注重节目品质
3.4.2.1 要充分发挥短、精、快的特点,打造富有特色的新闻栏目
“播报新闻是广播电视传媒中播音员、主持人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新闻播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宣传效果。”[13]各个台的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往往成为这个台的标志性人物,人们也往往拿他们的播报水平和主持形象作为评价一个台的重要依据。
3.4.2.1.1 新闻广播方式的改变
改变以往的校园新闻广播播新闻的方式,把新闻“说”出来。这样能改变新闻节目的生硬刻板的印象,使听新闻变成轻松愉快的享受亲切自然的语言更具有渗透力和融合力。“说新闻”要求播音员对于新闻素材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这也要求在业余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和学习。对于一些重大题材的新闻,仍然应该以新闻本身为主,以维护新闻的权威性,但是对于一些生活性趣味性较强的题材,可以改为以“说”为主。如本人在广播站工作期间曾主持《晓莉天天说》节目,将工整的新闻语言加以修整,以轻松随意的形式播报出来,自己理解以后再告诉别人,比照本宣科更利于让听众接受,节目也受到了同学的欢迎。
3.4.2.1.2 增加新闻的现场感
对于一些校内外的重要新闻或热点话题,可以增加采访的录音报道或者现场直播报道,如此能够显著提高新闻节目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相比之下,录音报道比直播更加广泛和灵活,这就需要培养编播人员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及适时采集新闻素材的习惯。直播的采录工作与事件现场同步,使新闻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是多元化的新闻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采播方式。
3.4.2.1.3 增进与听众的交流
新闻节目也需要与听众的互动与沟通,有听众参与相关话题的探讨,能够拉近广播与听众的距离,增加节目的亲和力和参与性。由于校园广播多在室外播放,设置热线电话显然不能满足交流的需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构建网络短信平台也成为良好的沟通渠道。
3.4.2.2 创新消遣娱乐方式
高校学生为了暂时躲避因学习繁忙与紧张所造成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力,往往需要消遣娱乐。因而消遣娱乐节目的总体特征就是要“生产快乐”,使学生在收听节目的时候,关注眼前和个人的境遇和感受,追求欲望满足的快乐,满足离奇与感官刺激,注重学生自我宣泄与表达,使其忘却愁苦和烦恼。消遣娱乐节目典型形式之一是“知识竞赛”。H•赫卓格考察了收听这个节目的听众,得出主要满足听众三个方面的基本需求:一是竞争心理需求———通过抢先猜测答案,享受由此带来的竞争的乐趣;二是获得新知的需求———从节目中得到新的知识,以充实自己;三是自我评价的需求———通过猜测答案来判断自己的知识程度,确认自己的能力。再则,文学也有消遣娱乐的功能。我们对文学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除了“诗言志”和“诗缘情”以外,其实还有休闲消遣、娱乐功能的另一面。消遣和娱乐是文学的固有属性之一,从文学产生起就已经如此了。消遣娱乐的方式可雅一点,也可俗一点。学生的需要千差万别,有的喜欢阳春白雪,有的喜欢下里巴人,媒介要满足受众需要,就得相应地拉开雅俗的档次。无论是雅是俗,都要既满足受众又引导受众,做到俗中见雅,雅中有俗,化俗为雅,引俗向雅。
3.4.2.3 重视栏目的包装制作
精彩的栏目不仅要在内容和播音上下功夫,还要主要制作上的细节及特色。作为校园广播节目要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就使我们在选择垫曲及录制片花时应该进行更多的思考。在栏目的整体框架之下,可根据内容和播出方式分出各具特色的板块,条理清晰,思路流畅,便于收听。校园广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贴近校园文化的氛围,才能使广播节目感觉和谐贴切,故应据此作出相应取舍,不能一味追求专业电台的节目包装效果。
3.4.2.4 打造一批吸引人的专题精品
专题栏目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强化选材的贴近性和观众的参与性,把师生的喜怒哀乐和衣食住行作为栏目的切入点,力求贴近听众,接近实际。在节目播出时段上应当采用大版块集中的播出方式,力求把问题反映得完整和深刻。在节目中还应当贯彻交流互动的原则,引起听众的共鸣,激发听众交流和参与节目的欲望,加强主持人和受众的双向交流。真正起到引导舆论导向,陶冶师生情操,方便师生工作学习的作用。
3.4.2.5 改善硬件设备,满足多场所收听需要
近年来,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一校多区的格局在很多高校出现,广播的覆盖面要求不断扩大,而高校原有的高音喇叭等设备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更新广播硬件设备已迫在眉睫。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广播系统目前已进入到最先进的微机控制全自动多分区系统。全自动多分区系统因为具有可以独立控制播放各个分区,各分区可在不同时间播放不同节目;全自动控制器可以自动控制分区的切换,无需人工去打开或关闭等优点,因而逐渐成为校园广播系统设备的主流和首选。融计算机、电子、通信、声像等技术为一体的数字化音频工作站、数字录音机、MD采访机也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平台,使得与受众的直接互动、提前录制编辑节目等成为可能。“随着高校广播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压缩技术、数字音频广播、数字视频广播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广播满足受众各种需要、提高节目质量、实现多种功能提供了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保障。”
3.4.3 校园媒体协同发展
当我们将传媒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审视时,当我们对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史进行重新关照时,我们发现“协同发展”时传媒发展的基本规律。“‘协同发展’使新闻传媒的结构与功能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路径相契合。”[17]应对新形势,高校广播宣传要改变“单打独斗”方式,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形式创新之路,结合其他媒体优势,努力实现高校广播资源合理使用最大化。
3.4.3.1 利用网络优势,满足大学生多种形式需求
高校广播进网络,一是学生与广播更好地实现互动,凡师生建议、意见可反映在听众反馈专栏和BBS部分。这不但加快了高校广播的效率,使前期制作变得清晰、明确,而且收集了反馈信息,增进了广播台和受众的交流。二是广播节目实现视觉化、文字化。广播节目在因特网上与受众的沟通首先是通过视觉完成的。广播节目文字化,使网上用户不仅可以听广播,也可以收看文字和图像。这种听觉与视觉的结合,进一步拉近了校园广播台与受众的距离,也缩小了声音媒体与文字媒体的差异。三是扩展了受众选择的空间。对于网络用户来说,除通过网络获取广播文字信息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欣赏网上广播节目,使节目收听打破了原有时空限制,选择个性化,接触多方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8]四是有利于广播数据库的形成。无论是模拟式广播系统,还是如今正在被广泛运用的数字化广播系统,广播信息的数据库都是建在电台内部。而电台与电台、电台与其它媒体、电台与受众之间,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一些在网上运作比较好的电台,目前已建起了规模不等的广播信息数据库,有的电台已将数据库的建立纳入发展计划。广播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使媒体间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也大大方便了受众。
3.4.3.2 加强广播与校园报刊、电视媒体间的互动
同样的新闻素材,选用不同的传播媒体,会起到不同的宣传效果。校园广播,在坚持特色化发展方向的同时,如果以其他媒体为依托,实现“兼而有之”的传播形式,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校报上筛选、刊登广播节目中的优秀文学作品、师生关注热点话题的评论稿、调研文章等,或播出校报中的精彩文章,架起声音与文字之间的“桥梁”,可以做到“听报纸”;在有线电视的拍摄过程中,利用广播可听性强的特点,可将其采访录音作为拍摄的背景材料,或将视频资料转化为音频资料,实现“听电视”。
3.4.3.3 实现院校联动,满足高层次需求
高校广播应适当吸收新闻专业、广播专业和网络技术等专业的在校生参加校园新闻工作,并适当联系一些相关教授以提供策划、技术方面的支持,满足受众的高层次要求。例如湖南大学的“千年学府之光”晚会曾做过一个现场直播,但仅靠自己的资源很难高质量地完成,于是广播台与影视艺术学院联手,利用了广院资源顺利实现了直播。
3.4.3.4 实行开放式办台,满足多方面需求
现在,众多高校的布局都朝着大学城方向聚集,也就是说,一般都会有几所高校处于同一地缘,如北京的清华、北大、人大等,西安的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以及长沙的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等,此类大学之间应相互促进协作关系,相互学习、交流,对一些重大事件、活动实行协同报道,集中力量做“大文章”。而且,几所甚至十几所高校媒体间可成立联盟,进行节目的交流,资源共享,实现“高校广播联播化”。如2003年12月在北京音乐台和北京广播艺术协会大力推动和协调下,由北京十五所高校广播台联合组建的“北京高校广播大联盟”正式宣布成立,这是在校园广播文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随着音乐和娱乐资讯需求的不断扩大,高校广播台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了解音乐娱乐信息和欣赏音乐的最前沿的阵地。成立这样的联盟,不仅增强了高校广播台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各高校广播台的优势,从而提高了节目质量和制作水准,进一步扩大了高校广播台在校园内外的影响力。除了定期举办学校广播台内部的经验和信息交流,联盟还联合各校举办、协办或承办一些大型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1]
4 结论
实践证明, 在信息传播方式如此多样化的今天, 高校广播只要结合自身优势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突破, 就依然能够在校园中唱响自己的声音, 在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方面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高校在新形势下要继续重视和关心校园广播的建设, 切实发挥校园广播在舆论引导、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朱永军.高校广播与校园文化探论[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14,3:5
[2] 张 锐 ,曾 秀.加强高校广播建设,繁荣校园和谐文化[J].科技信息,2007,18,5: 137.
[3] 薛 彬.增强新形势下高校广播宣传工作的实效性[J].2006,1,6:86—87
[4] 童淑娟.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谈改善高校广播工作[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5年,22,3:21—22.
[5] 时瑞刚. 唱响自己的声音——论高校广播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新闻大学学报,2007,7:53—54.
[6]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07,10,25:1.
[7]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6,10,18:1.
[8] 潘雁飞 ,杨增和 ,戴丽岩.论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7:178—180.
[9] 隋长虹,杨 越. 充分发挥高校广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24,6:147—148.
[10] 熊江华.高校广播的定位与建设[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3,1: 46.
[11] 张旭东,石 峰.发挥高校广播优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武当学刊,1996,16,1:116—117.
[12] 张彩.世界广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56.
[13] 陈雅丽.实用播音教程——广播播音与主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1.
[14] 郭 敏.高校广播必须以育人为己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16,3:120—121.
[15] 麦奎尔[英].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26-130.
[16] 贺年福.加强新时期高校广播工作[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1999,6,1:136—137.
[17] 张晓峰,王新杰.传媒协同发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34.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04年10月15日(二).
[19] 李 莉.高校广播与宣传育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14,3:86.
[20] 董继兵. 试析高校广播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J].咸宁学院学报,2004,24,1:49—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