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科技活动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科技活动

日期: 2010-5-3 8:24:51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郭长城

摘要:高职院校对于科技活动还存在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组织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和起点低、差距大等问题。"为了推动科技活动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应该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找准开展科技活动的切入点;应该健全管理组织,完善评价机制;应该在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之间穿针引线,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应该加强科技管理,整合科技力量;应该对科技人员加强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
  关键词:高校;基建工程投资;成本管理;合同管理
  
  许多高职院校对自己能不能开展科技活动还存在模糊认识,导致高职院校的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了高职院校发展建设中的软肋,影响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高职教育措施的顺利实施。
  
  一、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活动的意义
  
  1 科技活动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手段
  高职教育是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教育,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学校应该有特色,这样才能被社会认可,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特色不突出的学校或专业,其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就差,待遇就低,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聚集的地方更为突出。

学海网
学校或专业特色的形成,除了靠对职业市场敏锐的观察能力,更要靠高职院校自身的科技能力。高职院校只有具备较强的科技能力,掌握了创新技术,才能使所办专业区别于他人,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只有站在高端,具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才能引领职业技术的发展,造就学院或专业的品牌。
  2 科技活动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现在高职院校已普遍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正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其发展。但是校企合作的另一方——企业的热情却不高,他们不能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利益。学校一方又不愿放弃既得利益,造成很多校企合作只是轰轰烈烈地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再由企业接受学校的几个毕业生,然后就变得悄无声息了。这只能看做是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简单介人,不能称其为“校企合作”。在这样的“校企合作”中,学校一方没有能够利用企业的设备和资源支持教学,企业一方也没有得到先进的技术帮助其生产,“校企合作”只是高职院校的一厢情愿。真正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共赢合作,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提供掌握了先进技术的毕业生,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场所、实习设备和技能培训。高职院校只有积极开展科技活动,掌握了先进技术,才能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科技活动是“产学结合”的纽带
  高职院校对于“产学结合”是认同的,创造了许多的“产学结合”模式,但多数“产学结合”模式导致的不是产业失败就是产业与教学两张皮,互不相干,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科技创新,没有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放弃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产学结合”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产生真正的教育教学能力。高职院校所办的产业或引进的产业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它应该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实验场,是学生所学新技术的综合实训场,要使所办产业发挥这样的作用,就必须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来支持,否则它最终会被新的技术浪潮所淘汰。
  4 科技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是某一范围内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应该站在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不断吸收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试验新技术、创新新技术,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企业,传授给学生,不能只是从书本到黑板。不探索、不实践,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积极从事科技活动,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应该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然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教师还不具备这样的素质,有些老师所掌握的技术还不如企业中的技术工人先进,所教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在技术上就已经落后了,这应该是造成毕业生不受企业欢迎、不能成功就业的原因之一。
  5 科技活动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保障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学生能否就业是检验其教育质量的关键。学生就业不仅要看就业率,还要看就业质量。对于就业质量,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衡量指标,我认为,可以用毕业生的就业薪金作为参考指标。毕业生就业当年平均月薪至少应该高于其同龄的没有接受高职阶段教育的相同岗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要达到这个目标,高职毕业生就需要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能够给就业的企业创造超额的利润。不然的话即使毕业生能够就业也不能说是教育的成功,只能说是市场在某个领域有比较大的人力资源需求空间而已。这种情况下,毕业生以自己的利益损失换取了低质量的就业机会,国家和家庭在高职阶段投入的教育成本无法得到补偿。
  
  二、当前高职院校在科技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
  
  1 认识不清,定位不准
  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都认为高职院校没有能力从事科研活动,也没有必要从事科研活动,科研活动是本科院校的事情,高职院校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做好产学结合工作就行了。这样的观点从表面上看并没有错,因为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确实对研究者的个人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独立完成研究任务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些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否定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把高职院校的所有科技活动都给否定了,政策文件中的“产学研结合”到了他们这里就变成了“产学结合”,仿佛高职院校所有的科技活动都不能从事了。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导致了高职院校中所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都没有人支持,没有人过问,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2 组织不健全,机制不完善
  管理层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有些连专门的科技管理人员也没有,科技管理工作等于空白。对科技活动的评价机制也不健全,在有些高职院校,上课有课时费,坐班有坐班费,但是对科技活动却不提供任何费用。在某些人看来,科技活动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只能用业余时间完成。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到了年终上报科研成果完成情况时,才想到收集老师手中的科研成果。因为缺少必要的评价机制,许多教师的科技工作热情只是来源于职称的评定。一旦教授评上了,他们个人的科技活动也就终止了。
  3 起点低,差距大
  大部分高职院校脱胎于职大、业大或中专,其科技活动的整体水平低,同本科高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高职院校独立承担的项目几乎为零。目前,高职院校仅有的科技活动多是投入较低的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研究,并且研究水平较低,许多观点重复解释,其论文成果能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就被认为是高水平了。自然科学研究很少,技术创新很难出现。即使有个别科技能力较强的人才,也会因为没有必要的设备、经费和外部环境条件而趋于平庸或被迫调离。
学海网
  三、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科技活动的措施
  
  1 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找准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活动的切入点
  各级教育管理者、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直接管理者不能对科技活动不闻不问、视而不见,应该充分认识到科技活动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活动放在与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上,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科技活动中,促其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还应充分认识到: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科技活动的确存在许多困难,如设备不足、教师课时负担重和科技素质低等,但是不能因为困难,高职院校就可以放弃科技活动,相反,高职院校应该迎难而上,找准切入点,找到自己在科技活动中的准确位置。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投入较少,也是高职院校开展相对较多的研究领域,应该保持,并逐步提高研究的质量。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要有进有退,科学研究应该以参与、配合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在参于和配合的过程中吸收引进他们的研究成果。高职院校的科技力量应该主要集中于技术的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上。
  2 健全管理组织,完善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要推动科技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专职科技管理机构。形成一个网络结点,与上级科技主管部门联系,与科研院所或本科学校联合,与相关企业沟通,对学校的科技人员有信息、政策和管理的支持。科技管理机构应成为全校科研工作的指挥部和信息中心,以有效、有序的管理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推动学校的科技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3 穿针引线,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高职院校的科技管理部门和本科院校的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应该有明显的不同。本科院校的科技管理部门主要任务是申请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攻关科研课题和大型企业的重大技术攻关课题。高职院校的科技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同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争取做一些他们承担科研项目的子课题,推荐技术力量较强的教师参与他们的研究团队开展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是与相关的企业沟通,争取承担这些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在整个的社会科技活动链条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4 加强管理,整合力量
  许多高职院校一贯推行重教学、轻科技的思想,所以科技活动的整体力量较差,少数具备研究能力和开发素质的人也是处于单个行动的状态,没有整体的凝聚力。有些教师虽然个人已经是受企业欢迎的技术专家,有的还利用学校的设备和资源开发出了新产品,且产品已经投入企业获得效益,但是学校对这样的情况还不了解、不掌握。学院的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对学院的科技设备、科技力量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整合各种要素,形成科研活动的整体合力,作为一个整体对外开展科技活动,有力保护高职院校的利益,不断壮大学院的科技品牌。
  5 加强培训,尽快提高教师的科技素质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具备很强的实践技能,具备很强的新技术应用和开发研究能力,能针对生产和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技术攻关。高职院校要通过科技活动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应组织开展专题培训,让教师了解科技活动的具体操作程序等等。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各专业领域的带头人、科技骨干,为他们创造外出学习、进修、考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