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善用激励 调动积极性促进中职校园和谐

善用激励 调动积极性促进中职校园和谐

日期: 2010-4-27 13:16:45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纯莹

【摘 要】建立及时、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中等专业学校管理、建立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广东省财经学校为例,针对该校实行的系列具有实际意义的激励方式方法措施进行总结归纳,引出中职学校可实行的教师激励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激励 中等职业学校 教师积极性 中职校园和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机制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一小部分,即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每个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出80%~90%。并且,良好的激励机制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
  教师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是智力资源的开发者,而且是传统教育的改革者。

学海网
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且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格局中,建立一种全新的激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努力工作的环境和机制,应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笔者就以自己所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尝试着探讨、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激励问题。
  
  一、激励的含义
  
  在管理心理学中,广义的激励就是指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
  从心理的内部状态来看,激励是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起来,处在一种激活状态,对行为有着强大的推动力量。
  从心理和行为的过程来看,激励主要是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驱力,并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激励的核心作用是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只有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取得理想的工作绩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激励的作用
  
  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层面来讲,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对全校教师实施合理合适的激励,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激励有助于全校教师形成凝聚力
  通过激励,可以使全校教师理解和接受学校的政策和管理体制,并认同和追求制度的落实,使学校的管理等目标成为全校教师共同的信念,进而转化为全校教师的工作动机,并推动全校教师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
  2.激励有助于提高全校教师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激励,可以使全校教师认识到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带来个人利益,从而可以使全校教师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统一、协调起来。
  3.激励有助于全校教师更好地发挥潜能和创造性
  通过激励,可以使全校教师充分挖掘潜力,利用各种机会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是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绩效的重要条件。
  4.激励有助于全校教师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
  通过激励,可以激发全校教职员工努力进步、努力为校工作,形成你进步了我也不能落后、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大家竞相上进、竞相为校效力的良性氛围。
  5.激励有助于全校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为学校和学生服务
  通过激励,可以激发全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让全校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持之以恒的为创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和谐、学校发展而尽力、尽职、尽责、开心地工作。
  
  三、激励的措施
  
  为了有效调动中等职业学校全校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校园和谐发展,学校管理者必须针对全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善用激励机制。
  背景学校简介——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1907年省立的广东岭东高级商业学校,是一所培养财经商贸人才的公办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学校先后为广东、海南、西藏等省(区)培养各类专业人才2万余人。学校荣膺“文明校园”、“省直文明单位”称号,1998年被载入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红皮书”,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职业教育实训中心”,2004年7月,经英国EWC质量认证中心严格审核,获得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急需,2007年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在广州市花都区建立广州校区,占地近120亩。下面我以该校为例,谈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激励的措施。
  1.学习激励——通过鼓励和奖励,加强了中职学校全校教师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达到提升全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目的
  当今科学技术水平迅速发展,知识内容不断更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及时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各方面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驾驭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更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利于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利于形成学校良好的师生共同进步、进取的学习氛围。学校让教师通过进修、培训、锻炼学习,及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为迎接工作岗位的挑战和将来更好的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师在进修、培训、锻炼学习过程中,除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外,还可以抽出时间专门研究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组织、教材教法等内容,在明确了“为谁教、为何教、如何教、教什么”等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学经验和专业素质的提升,这对于激励教师提高自我意识与专业责任,消除教学压力,解决实际问题,也有一定帮助。
  因此,教师希望参加培训、进修、锻炼学习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如果学校能够有适度的鼓励和奖励政策、制度,制定相应的教师人才发展培训计划,教师参加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必将更高。
  根据调查,在2007年,广东省财经学校的学习激励措施如下:第一方面是有计划地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共19人次到天津、西安、上海、北京等地参加全国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专业等再教育专业培训班或考评员培训班的进修学习(其中笔者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和考评员培训班的学习)。第二方面是安排了青年教师5人次到企业第一线跟班学习;第三方面是委派了专业教师28人次先后赴实习基地担任带队教师进行蹲点管理学生并同时进行社会实践锻炼。以上这些措施,使该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或职业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大家有了进修、学习或锻炼的机会,工作积极性也跟着提高了。
  2.制度激励——就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建立系列合理的学校管理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积极工作,使教师的积极工作有了心理和制度上的保障
  中等职业学校若制定了系列的激励制度,就必须注重落实,并且要做到实施过程与制度保持一致,才能真正地激发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根据调查,在2007年,广东省财经学校的实施了一些制度激励措施,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比如:第一方面,原有的规章制度得到了修订、完善、落实,如奖金福利发放制度、公文阅批制度、公章使用管理制度、办公会议校务会议职权制度、教代会程序制度等进一步规范与完善。第二方面,新出台了《关于高中级职称职数用完情况下校内聘任的暂行规定》、《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员工、优秀管理者评选奖励办法》、《聘用教师、聘用人员工资奖金计算及发放办法》、《学校中层干部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第三方面,对学校编外聘用人员的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使学校编外聘用人员的各方面待遇有了全方位的提高。我校不断完善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学校的快速、高效、和谐发展的同时,使全校教师及员工的心更暖和了、工作积极性也自然提高了。
  3.尊重激励——尊重是加速教师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
  众所周知“学校的成绩是全体教师努力的结果”,表面看起来管理者非常尊重教师,但当教师的利益以个体方式出现时,管理者可能会以学校全体教师整体利益加以拒绝、可能会说“我们不可以仅顾及你的个人利益”,这时教师就会觉得“重视教师的价值和地位”只是口号。如果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者不重视教师感受,不尊重教师,就会大大打击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工作仅仅为了获取报酬,激励从此大大削弱。这时,懒惰和不负责任等情况将随之发生。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学校教师之间的和谐,有助于学校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
学海网
  根据调查,在2007年,广东省财经学校这方面的工作也作得不错——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和事业的发展,学校编外聘用人员队伍越来越庞大,人数已达全校教职员工47%,今年实际地通过在经济待遇、福利待遇、评优秀待遇、参加竟聘中层干部待遇、出席会议待遇等方面都提高了。学校不把编外聘用人员当“外人”看,让学校编外聘用人员消除了“矮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工作的积极性自然明显的提高了、心情舒畅地积极投身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4.奖励激励——有效的奖励是人们勤奋工作的外在动因,需符合实际,事实求是,让所有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要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奖励工作,必须注意:(1)奖励的公正性。要以绩论人,还须像古人一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比如,一学期结束后,该重奖谁表扬谁,应该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发扬民主,让各教研组、年级、各部门来评判裁决,不能搞照顾性奖励。对教师工作建立科学的奖励评价制度,做到合理公正,促进教师岗位立功,激发他们成就感,褒优贬劣,奖勤罚懒。(2)奖励的公平性。要使受奖励者真正受到奖励,其他人也要受到鼓舞,从而形成一个激励人们努力工作、蓬勃向上、团结互助的气氛。(3)奖励要与贡献相当。不能让人轻易获得,更不能搞平均主义,只有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4)奖励要及时。用奖励的方法促进优秀教师保持高昂的热情和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更好地调动周围的教师竞争创优的热情。(5)奖励方式要依据受奖励人的需要和个性特征具体而定。
  根据调查,在2007年,广东省财经学校在精神奖励的同时也适度有了一定的物质奖励,让大家觉得工作后真正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更愿意为学校的发展而尽力了。一方面,如学校举行了“校徽设计”比赛,经评选的获奖者不但是所设计的校徽成为学校标志、被利用于学校形象的各方面宣传使用,还能获得证书和奖金。另一方面,学校还举行了“凤凰树、老钟景观”解说辞征集有奖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奖励证书和奖金。
  5.竞争激励——引入或建立合理、适宜的内部竞争体制,可以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供满足各种需要的机会,能从多个角度激励教师更好地工作
  竞争把全校教师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再论资排辈,取胜重在当前的表现,这样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对于那些有抱负且有能力的教师,要让他们有实现理想、表现自我的机会,竞争有利于发现人才和选拔学科带头人;还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能关注自己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能得到提高。
  要确定完善的教育竞争机制,还要有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筛选制等措施。当这些措施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教师的优胜劣汰便成为可能,从而促使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并使其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而又持久的行为动力。这有助于建立一个你追我赶、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教师置身于这种工作环境中,会感到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压力,人人兢兢业业地工作,注重自身素质的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
  根据调查,在2007年,广东省财经学校实施新的竞争激励措施。为了选拔三名副科级干部,我校专门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推选干部”的活动,采用了从:由教师自愿报名、全校教职员工投票选出候选人、候选人在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上述职演讲、全校教职员工投票公选、学校领导会议最终确定人选等。通过这次活动,使参与的教师们得到了各方面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使全校教职员工更深层地认识了参与活动的教师,使学校领导发现了一些教师干部后备力量……
  6.荣誉激励——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
  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教师,给予必要的表扬/表彰等使教师获得荣誉奖励,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方法。荣誉激励成本低廉,但效果很好。
  学校教职工最讲究的实际。表扬,可在短时间内在工作开展得较好的教职工中进行,不需教职工达到“先进”、“模范”时再小结。要以质定量,确定表扬对象的数量,不对个个教职工都表扬,这会助长懒惰者的习惯,挫伤先进。表扬,可以分公开表扬、私下表扬和间接表扬。
  根据调查,在2007年,广东省财经学校对教师个人和对科室集体表扬或表彰的机会和次数明显地提高了,使教师们的在为学校效力的心理认同感加强了、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一是在庆祝教师节大会上还专门进行了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表彰;二是在招生工作研讨会上还专门对2007年招生工作积极分子(含教师和学生)、2007年超额完成招生任务的招生就业办进行了表彰;三是在召开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上还专门对本年度工作中,对学校的发展有提供帮助或提供方便的机会的个别教师进行了特别的表扬。
  7.工作激励——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者要考虑如何才能使工作本身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给教师一种自我实现感。管理者要进行“工作设计”,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可通过教师与岗位的双向选择,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选择权。尽量根据教师的特长,把教师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教师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使工作激励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调查,在2007年,广东省财经学校的工作激励方式有进步。该校把培训科从教务科分化独立出来,并因岗设位、开展相关工作和拓展了学校对校内外的培训业务工作,一年来先后举行了10期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受训人达602人次,使相关的教师能发挥其相应的专业技能或特长而能为学校的发展效力。
  
  四、结束语
  
  当然,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激励要采取公平的原则,激励方法要因时、因人、因需求不同而异,要注意激励刺激的适度性、针对性、递增性、适时性、创造性和比较性,还要确立对现代中职教师评价激励的崭新理念——就是要争取发展教师、帮助教师、激励教师、服务教师,才能让教师看到事业的发展和个人前途的光明,使教师更安心的开展工作、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学校,学校才能更好的和谐发展,学校也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中等职业毕业生为创建和谐社会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菲.管理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林冬桂,张东,黄玉华.班级教育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钟启权.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