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日期: 2010-4-22 5:11:38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 要:教师职业倦怠是代写论文指教师在经受持久压力体验时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某种情绪衰竭状态,其广泛涉及到教师的社会价值实现程度的比较、社会组织氛围现状、职业发展历程的回顾等多种因素,它既影响着教师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制约着教师传道授业的心态,需要分析原因,加以克服。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职业生涯
  
  倦怠,又称工作倦怠,英文表达为“burnout”,本意是“极度劳累”、“燃烧竭尽”。197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使用了“职业倦怠”这一术语,用来专指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1]。从职业特征来看,它的产生主要是那些需要长期、连续、紧张地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从业人员,表现为身体和情绪的耗竭、社会失调行为,尤其是对工作对象的疏离、心理损害以及指向自我的强烈消极情绪、组织无效能感,即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导致职业倦怠的诱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组织的机能失调。

学海网

  
  一、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
  
  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在于教师面临着多层面、多方位的压力,当压力打破了机体的平衡或者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就会产生倦怠的症状。教师的压力源可以概括为六类: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学校压力、需求压力、人际压力与社会压力,其中前三类所占的比重较大。英国学者柯礼柯夫将教师职业压力源归纳为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足的工作条件、时间的压迫感和不好的学习风气。克拉克则认为专业的不足、校长与教师间专业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班组教学与常规指导、工作负荷过重是教师职业主要的压力源[2]。Cassel R.N从宏观角度总结了教师倦怠的原因:学校体系的负性印象、教师自身准备不足、学校管理的无效性、缺乏有效家庭合作以及社会对非学习领域的重视等[3]。我国研究者王秋绒从教师角色方面揭示了教师角色不明确、角色过度负荷及角色冲突是促使教师感到压力的主要原因[2]。李超平博士在调查统计中发现造成中国教师生存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可以划分为薪酬与回报、管理制度与体系、绩效管理和社会环境[4]。向祖强认为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社会比较产生心理上的不协调的表现,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在倦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过高期待也易引起消极的情感体验[5]。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无法应对超出个人能力和资源的要求或者自我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反应,这种要求可以是自己设定的,也可能是他人或组织设定的。它是一个与工作相关的社会性现象,其产生根源可以概括为教师个体、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既有教师本人认知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更多的则是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根源包括教师个体、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其中学校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是追求贡献和效率的场所;也是教师生活的场所,是讲求获取与生命成长的场所。教师通过工作生活与学校、社会之间进行着物质、精神和信息的交流,三者的交流方式、途径和效果都影响着教师对其工作生活质量的认知与体验。
  
  1.理想信念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前提条件
  研究表明: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最好方法。因而在聘用选拔教师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候选人是否愿意做教师,是否适合做教师,是否热爱与忠诚教育事业,而不仅仅只考虑其知识技能是否达到学校的要求。一个没有为教育献身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教育的乐趣的,相伴相随的只能是莫名难耐的倦怠。学校可以引入一些企业选聘的做法,比如情境模拟、工作样本、心理测验、评价中心、胜任特征评价、工作预览等人事测评技术来测定候选人的职业性向、兴趣与能力。另外,选聘时要注重候选人对学校组织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没有认同感的人是难以融入到学校中,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长此以往必将引发职业倦怠。
  
  2.绩效评估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基础
  现在的教师管理多沿袭人事管理的老方法,重事轻人,忽略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很少对其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便不能对教师工作内容、性质提供合理的依据。这容易造成教师为众多额外工作所累,角色模糊甚至出现角色冲突,增加了教师的压力负担,从而引发疲惫和倦怠。一个有效的教师工作分析与设计首先应该提供教师工作的总体框架、规范与责权,使教师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其次,必须明确工作所应具备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的、技术的和情感的(比如社会支持)资源;最后,还应依据工作环境的变动而变动,比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角色发生变化,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忠实执行课程的教书匠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等等。如不及时对这种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上的变化进行分析与调节,便很容易造成教师角色冲突和模糊的状况[6]。
  由于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的工作绩效,所以在评估指标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SMART原则,即工作目标应该是准确界定的(special)、可测量的(measurable)、双方认可的(agreed)、可达到并有挑战性的(realistic)、有明确期限的(time-bound)。该原则内在地要求管理者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而不是施以行政压力和被动接受。同时要提倡指标多元化,而不仅着眼于学生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等短期可见的目标。在评估方法上,则可引进诸如目标管理法、关键业绩指标法等现代绩效评估技术。通过绩效评估,教师可以总结工作中的得失,并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及时进行调整,有助于教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
  
  3.职业培训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
  教师的职业生涯大致可以划分为八个主要阶段:职前教育、实习引导、能力培养、积极发展、挫折调适、稳定停止、生涯低落和退休落幕[7]。在不同的阶段上,教师会有不同的工作压力。一般来讲,低阶段的教师发展性压力比较大,高阶段的教师维持性压力比较大,两类压力的形成转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方式上来看,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是一种积极的压力应激预应付方式。它在教师自我评估专业能力、教学技巧以及兴趣的基础上,由教师和学校共同制定并完成,以促进教师职业成长为目的。实质上它是一份教师长期的、系统的培训与发展计划。
学海网
  在教师培训问题上,学校应该坚持“用养并重”的原则。养而不用,是一种浪费;用而不养,则是一种无形的损耗,最终必将导致教师的身心衰竭。教师培训的功用不仅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工作指导,提高工作绩效,而且有利于教师利用培训这段时间缓冲工作压力,缓解倦怠。学校应该建立培训体系,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支持,并不断培养教师的价值认同与献身精神。自我充电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学实践反思、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形成特色是实现教师持续成长的基本策略,也是教师实现其职业发展规划、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要条件。
  
  4.工作激励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
 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单调重复性,每天的工作总是围绕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等展开,难免枯燥乏味。要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日常工作丰富化才是长久的激励之道。工作丰富化以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为基础,认为挑战性、成就、赞赏和责任才是真正的激励因素。工作丰富化不同于工作内容的扩大与累加,它依据工作分析与设计,围绕工作内容和性质,积极发掘工作的意义使其富有挑战性,促进其责任感。
  (1)通过目标管理,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和专业自主权。在学校管理中所需要的是一种巧妙的平衡,在保证课程计划的协调和对教学监督的前提下,给予教师足够的权力来进行恰当的专业判断。(2)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相互交流。参与是一种赏识的手段,能够满足教师归属和受人赞赏的需求;交流有利于教师共同成长,形成团队意识。(3)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任务有个人责任感,并确保让他(她)们看到其对学校的贡献,使之产生成就感。(4)及时地反馈工作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教师在工作中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要争取大多数教师的主动参与,要使他们明白工作将会带来的诸多好处,要把握工作丰富与工作压力的分寸,最为重要的是给予教师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不可将工作强加于教师。
  4.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
  群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人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群体中,其积极性与个人对群体的需要是交替上升的。学校内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干群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公平公正地交往,减少人际消耗与冲突,构建积极的学校环境。在教师感觉倦怠的时候,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鼓励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和谐关系的构建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之间竞争与团结的关系,以竞争求团结,以团结促竞争;其次要积极发挥教师组织的作用,实行民主管理,满足教师的集体归属感;最后要学习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1974,30(1):159~165.
  [2]王以仁,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92~93.
  [3]Cassel R?N.Critical Factors Related to Teacher Brunout[J].Education,1984,105(1):102-106.
  [4]李超平.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教师生存状况分析[EB/OL].https://edu.sina.com.cn/1/2005-09-09/1653126581.html.
  [5]向祖强.论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克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87~96.
  [6]刘正荣,陈家麟.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与对策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1):64~68.
  [7]姚立新.教师压力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46~347.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