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生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与促进心理和谐的策略

高职生心理健康面临的问题与促进心理和谐的策略

日期: 2010-3-26 18:22:11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梅姿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需要面对很多过去从没经受过的压力和问题,所有这些,必然会对高职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探索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已成为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学生也成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需要面对很多过去从没经受过的压力和问题,所有这些,必然会对高职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因此,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的共识。

学海网
认真探索和研究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改善消极因素,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全面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对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现代健康概念,早已超出人们原有的传统认识,它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好状态。即:身、心两个方面。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  其实,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具有高效、快乐的适应状况。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主要在这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个人具有良好的、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及其对自己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健康是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处于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另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高职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 学习上挫折感与厌学情绪。大多数高职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致使学习跟不上,或者因为所学专业非所爱,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与动力不足,使学习上的挫折感越来越强烈,逐渐厌恶学习,甚至会产生考试焦虑症,学习上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
  2 未来就业所引发的心理问题。进入大学后,高职生对自己未来的前途由憧憬转向现实。高职生择业是一个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面对选择与被选择,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种种惶恐与不安,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心理失衡,轻则影响择业的成功,严重时甚至会干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影响身心健康。
  3 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总是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4 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严重。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最为强烈的阶段,随着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扩展,大多数学生对自我的分析和评价逐渐显得客观和全面。但是对于刚刚进入职院的新生来说,由于在高考中的失利,与高中其他上了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同学相比,有些失落,有些学生是带着情绪和迫不得已才来职院上学的;还有些同学是带着由于与其他同学相比在文体活动、社交能力及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自信心不足。
  5 人际关系所引发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润滑剂。高职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大学阶段,个体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的交际圈,高职生尝试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会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和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学海网
  三、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教育工作部门和各高校本着重在建设和立足教育的原则,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为全面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体系。笔者认为,当前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确立多元参与的思想观念。高职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指导学生,防止形式化倾向。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各高等学校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扩大招生的问题,也面临着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提高教育质量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只是停留在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有教育方案、无具体措施上。那么,当我们意识到新世纪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之时,首要的是确立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
  2 确定心理发展的正确方向。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并由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指导。要使当代高职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心理发展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并为之不断提供动力。当代高职生世界观和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他们的绝大多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向上,讲究实效,注重质量,有风险意识,追求平等竞争等。但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也使他们产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极少数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甚至见利忘义,互相利用,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应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牢固树立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彻底抛弃人性自私论,树立努力进取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激发他们心理发展的动力,培养良好的兴趣,合理调节个人需要,激励健康的动机。
  3 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教育。学校应对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他们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对于一个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帮助。新生入学后,可以通过报告、座谈会等活动,向学生讲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心理预测力。带领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出现波动的同学,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集体的温暖。
  4 健全个体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机制。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将个体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坚持心理咨询值班制度。学校可安排心理咨询专家免费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这样可以使求助的学生得到及时帮助。对于危机学生和严重精神疾病的学生进行初步评估与干预后,可将其转到专门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二是要建立危机对象预警和干预机制。心理咨询中心应与系部、学生团体、学生个体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建立起危机对象预警机制。如可通过对新生心理档案的分析,通过班主任、心理协会会员掌握的信息等,通过危机干预机制,对需要提供帮助的学生及时实施心理疏导、心理援助。
  5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在实践发展中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高职生成人、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高职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6 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心病还得心药医。”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病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保持自信、乐观、坦诚、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自信是个体对自我的肯定,并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充分利用自身和外部条件来克服各种困难,通过自己的各种努力作为,必定会取得成功的信念。自信是自知和自尊的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高职生提高自信和自知水平,学会客观准确地了解自己;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比较、自我实现和自我反省来充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主观条件,能够对自己以往和当前的观念和行为给予合理解释,培养自我发展信念的可控性;激励高职生丰富自信的客观条件,不断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取得同学、教师和社会的更多支持,强化把理想、信念付诸行动,取得更大更多的成果,从而建立更真实的自信。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