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策略

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策略

日期: 2009-11-9 18:48:29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代写论文的外部保障措施和教师个体的自身因素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只有结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并采取相应对策才能有效地逐步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化;困境;策略
  
  自从20世纪60年代教师专业化理论兴起以来,教师专业化一直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逐步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大家基本达成了共识,即“教师专业化运动,显然也主要是在通过教师专业组织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自主,推进教师教育走向开放化与终身化,从而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系统和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确定教师的专业使命,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得教师职业逐步走向一个成熟的专业”[1]。

学海网

  但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应该考虑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更应该冷静地考虑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因为我国有900万人的教师队伍,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学校[2]38。他们的职业地位的改善和专业实践的改进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体水平。目前,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似乎陷入了困境。
  
  一、农村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困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外部保障措施的不尽完善以及农村教师个体的自身因素,农村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这必将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1目前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偏低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角度来看,近几年农村义务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取得了重大进展,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2003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在中央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拖欠教师工资这一情况又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3年10月,全国累计拖欠中小学教职工国标工资共15415亿元,其中2003年1—10月新欠1974亿元,比2002年同期减少324亿元[2]18。从短期内来看,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以目前的财力,要想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形势不太乐观。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的教师工资与城市教师工资差距很大,况且,农村教师的医疗保险等福利措施也很难真正落实到位。客观上讲,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仍然相对较低,一旦农村教师出现健康问题或重大疾病,就会给他们增加更严重的经济困难,甚至危及到其家庭的生存地位。不难看出,农村教师经济状况的窘迫不利于其专业地位的改善与提升。
  从教师的工作环境考虑,农村教师所处工作环境较差,专业发展机会较少。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农村教师的教学实践条件较差。在教学硬件方面,农村中小学校与城市中小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中西部农村地区表现更为突出。有相当多的农村学校连一台电脑都没有,很难谈得上互联网的应用。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和信息;学校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师无法演示实验教学;教师教学缺少必要的音响设备,甚至连光盘、磁带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学校图书欠缺,教师教学资料缺乏;学校办公环境很差,往往七八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不少学校校舍破旧,桌椅不全。据调查,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购置粉笔、墨水经费不足的占35%和32%[2]90。其二,农村学校管理体制比较落后。农村教师的管理阶层政客气息较浓,他们似乎习惯于对教师发号施令,甚至武断干涉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官僚主义作风在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农村教师的创造激情。农村学校人文关怀的缺失,使农村教师处于“边缘”状态。这样的工作环境,使教师趋于保守,教师的专业发展变成了纸上谈兵。由于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再加上较低的职业待遇,结果造成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这极大地阻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
  2农村教师的管理制度有待于完善
  首先,农村师资缺乏合理的输入与补充机制。由于城乡生活条件的差距,农村教育设施的不足和农村教师待遇的相对低下,使得优质教师不愿到农村从教,使农村教育缺少合格师资的补充。尽管国家倡导建立县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但要真正落实仍有一定困难。由于农村大量教师的流失,致使农村中小学缺编现象严重。有学者透露我国西部12省、市、自治区现仍有代课教师50.6万人,约占西部农村教师的20%[3]。农村教师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很难提升。
  其次,农村教师培训制度亟待创新。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职后培训。但现行的教师培训制度的弱点日渐显现:(1)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明显;(2)功利化倾向明显;(3)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4)注重讲授的培训方式[4]。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职后培训更是缺乏活力,出现了只要交钱就可发证(继续教育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等)的不良现象,所谓的培训对教学实践指导意义并不大。许多农村教师抱怨这完全是“劳民伤财”。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机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从业师资数量与质量客观上并不能满足大量农村在职教师的培训愿望;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在职教师的培训内容与层次的需要,难以实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他们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愿望。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教师培训同样缺乏资金的支持。当前的农村教育投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保吃饭,求生存”的政策,很难落实到农村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上。虽然,国家也投入了专项资金为农村地区培养了部分骨干教师,但这些骨干教师,数量极其有限,很难形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梯队。
  
  (二)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部因素
  1农村教师相对较低的专业素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当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令人担忧。首先,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由“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比例较大,这些教师大多是“文革”中的初高中毕业生,年龄都在45岁以上。这些农村教师所接受的教师教育本身就是“先天不足”,加上也存在“后天营养不良”,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方法落后、观念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并严重制约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其次,农村教师的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差距较大。经过近几年的学历补偿教育,截至2002年全国农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分别达到96.70%、86.51%,农村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82。但由于培训质量、考试腐败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实际专业水平与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另外,农村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在农村中小学校,许多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是文科,多以语文科为主,而理科较少。但他们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可能是数学或者是物理教学,有时一位教师需要兼多科教学。这样的教师专业配置,客观上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很难保障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再次,关于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在农村地区许多教师有献身教育、奉献青春的伟大情怀,但不能否认,部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待于强化。由于专业教育程度低、教师来源复杂、管理松散原因,造成了部分教师的物欲熏心,缺乏热情与爱心等,使家长、学生抱怨之声不绝于耳,扭曲了教师的形象。
 2农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相对较弱,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亟待提高
  一方面,农村生活的拮据、清苦和捉襟见肘的寒酸使不少农村教师似乎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乏味,结果导致自身的倦怠乃至生命之光的黯淡,从而丧失了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和动力。生存与生计的需要本来只是教师从事职业生活的手段,并不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全部和目的。但他们似乎错把手段当成了职业目的。另一方面,有些农村教师似乎把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对立起来,而教师命中注定只能在弥漫着粉笔灰的空气中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自己唯一的安慰只能是来自于学生的成才。教师们似乎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忽视了自己作为专业发展的主体存在。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问题意识不强,缺乏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的能力。这就使他们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而只能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或者成为专家建议的盲目服从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关部门行政指令的机械执行者。事实上,“教师职业本身应该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和自我提升的活动”[5]。教师的生命成长是与学生的成才融合在一起的,而绝对不是对立的。
  
学海网
  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从外部环境来讲,国家要通过制定农村教师的外部保障措施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改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教师个体角度讲,教师在实践中要有专业发展的勇气和动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一)改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1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
  首先,国家应对农村教育继续实行较大的财政倾斜,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缩小城乡教师之间收入的差距。“以县为主”对全国来讲,主要讲的是管理体制而不是投入体制,而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正是支撑“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得以健康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制度性保障。在现有的财力下,国家可以根据东部、中部、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师工资分担比例。在东部地区则由省与县级政府分担大部分,中央承担少量;在中部地区由中央与省级政府共同分担;在西部地区中央承担大部分,省级政府分担少量。国家要明确中央、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负担教师工资的比例,建立相应的监督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偏低问题。在此前提下,根据国家财力和各地经济实力,不断改善农村教师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健康地发展。总之,要通过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待遇来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
  政府在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积极吸纳社会和个人资本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中,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工作环境。在此基础上,政府要通过采取政策改革新农村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规范教师管理阶层的行为。农村教师管理阶层要对教师施以更多的人文关怀,适当地为教师放权、减压,为农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提供较为民主的氛围。
  2师范教育改革要关注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更多更高的要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6]。各级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要认清形势,应针对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际需要,调整师范教育功能定位,变一次性教育为终身教育,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开放式教育体系,为农村教师接受正规的教师专业教育提供广泛的机会。师范院校改革要结合自身特点,突出个性,国家也应根据不同师范院校的特点与优势进行分类指导,要关注农村教师教育工作的改善,保证农村教师的来源。一般师范院校要鼓励其适当综合化,更好地承担地区性教师教育核心的作用。
  另外,师范院校要整合信息资源为农村教师教育发展服务,以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我国农村和边缘地区的教师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师范院校的教师培训机构要利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契机,充分运用远程教育手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教师教育发展搭建平台。
  3完善农村教师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政府要建立农村教师合理的输入与补充机制。国家和地方要通过采取优惠政策,可以包括一定的强制措施,有效地吸引和鼓励城市、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促进教师向农村地区流动,保证一定数量的新教师或优秀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县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逐步建立区域内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发展机会。
  其次,为丰富教师职业生涯,农村地区也要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逐步推进认证和再认证制度以及教师聘任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准入资格水准,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教师质量标准。农村地区要逐步形成以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梯队,实行“教师领导”和教师助手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另外,农村教师在职培训要纳入法制化体系。要形成富有价值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意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国家应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确认和保证。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潮流。教师培训的法制化体现了教师培训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教师培训的法制化都颇为关注。我们应当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适当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教育立法为广大农村教师教育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建立机构,并制定长期培训计划,让广大农村教师去学习和进修,推进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法制化、系统化建设。
  
  (二)农村教师的专业实践改进
  1农村教师要强化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生命价值
  “教师的生命是从教师职业开始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中和工作要求中寻找生活的满足。因此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发展和进修同自己的职业紧密地联系起来”??[7]。教师的生活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能独立于教师的生活实践。农村教师要有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和意识,积极投身于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努力使自己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学反思的研究者,不能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命运完全寄托在外部环境改善方面,否则自己仍将沦为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和盲目模仿者。
  2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促进个体专业成长
  校本培训脱胎于院校培训的母体,日益成为现代教师培训的主流。“‘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为:秉持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化理念,把学校视为教师发展的家园,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强调在教、学、研一体化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和探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彰显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8]由于农村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村学校需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模式,如专题受训、教学反思、与他人对话、区域合作和行动研究等,从而使农村中小学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家园。农村教师要立足于学校和教学实践,在教、学、研一体化中主动参与,不断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而历练自身,不断自主发展。总之,学校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校本培训模式和广大农村教师的积极参与的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农村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既需要外部的支持,也同样需要教师个体的不懈努力。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农村教师的不断努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荀渊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水平[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傅剑锋代课教师艰辛执著震动人心[N].南方周末,2005-11-03
  [4]李森教师培训制度创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4(7)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6
  [6]袁贵仁认清形势把握全局创新师范院校发展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5(18)
  [7][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9
  [8]刘要悟,程天君校本培训的合理性追求[J].教育研究,2004(6)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