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谈高职语文课改应遵循的原则

谈高职语文课改应遵循的原则

日期: 2009-1-12 14:40:40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雪环

[摘要]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语文素质是核心素质,在高职各系部开设中文课程意义重大。当前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应注意遵循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专业服务、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则。

        [关键词]高职  语文课改  原则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人文”,一词,远在公元前11世纪的《易经》里就出现了:“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现在意义上来讲,人文教育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成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

学海网

而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语文素质是基础素质、核心素质,是人的第一大素质。高职开设语文课的意义重大,它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的作用,是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共建大学生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可以使大学生开阔眼界,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打下牢固的基础。

高职语文课程应注重思想启迪、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写作技能的训练,以促使学生对社会、人生进行全面地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审美借鉴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人格的教育。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纪,人才的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和态度。高职教育虽然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与应用性,其生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让学生得以就业,能够生存,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再者,职业技术学院和一般的技能培训班有本质区别,在那里只是通过短期学习掌握一门用以养活自己的技能,而我们培养的应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职教育课程必须坚持其基础性,正如一座高层建筑物,如果基础打得不深不牢,那么建立在其上的各式建筑,无论多么华美,都会难以长久屹立。多年来一直呼唤人文教育的杨叔子说,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应该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两者相通相融,就可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成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人。他说中国的古典文化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考,要求他的研究生一定要会背《老子》、《论语》。

当前,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以理工为主,除了有部分学生在课余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很少有人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下降。许多理工科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所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高职语文的教学目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管将来学生从事什么工作,美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都将对他的事业具有极大的帮助。而语文课程的改革同样就要围绕这个主题去进行,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之余,多开设一些诸如演讲、辩论、口语与表达、文学名著欣赏、诗词欣赏、世界电影欣赏、中国文化等的选修课和讲座。并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出兴趣,学出知识,学出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二、适合专业需要、为专业服务的原则

职业技术学院的开设专业以理工类为主,而且很多系部的领导又是理工学科的出身,再加上教学理念的缺乏更新,重点强调教人认识、掌握、发展外部物质世界,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仅仅致力于“何以为生”的本领,注重适应,忽视超越。因而中文课程不受重视,有的理工系甚至根本就不开中文课程。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人文素质基础的语文该怎么走,课程设置怎么才能适合学生,适合专业,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那就是要适合专业需要、为专业服务,可以结合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中文课程。如计算机工程系的学生接触计算机多,在办公室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在工作中除了操作计算机之外,日常的公文处理和写作也会是经常做的,那么就可以为他们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经管系可以开设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等课程,机电系和建工系都可以开设口语训练方面的课程,美术系和音乐系开设古典诗词欣赏、口才与交际等。

学海网

三、适应社会客观需要的原则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要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因此决定了高职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所开设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要对学生上岗具有实用性,使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能熟练地掌握一到两门专业技术,真正实现毕业后就能上岗,上岗后就能靠技能技术立身。技能技术的掌握对于高职学生将来迈进社会十分重要,这也是衡量高职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方面,但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高职教育更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年轻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转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这种情况表明,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种职业或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时代即将消失,我国社会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职业或岗位的变换并非无条件的,它要求变换职业或岗位的人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变化了的工作,否则就有失业的危险。这就足以表明高职教育要能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基础。随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高速发展,大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已成为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既要“专”又要“泛”,要把专业学习和全面提高人文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乏起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会影响日常的文化交流而且必将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的思维方式机械呆板,缺乏后劲,而本专业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把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相结合,以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美育思想来影响新一代的高职学生,使他们不但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而且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培养其美好的道德情操、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理念和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要求上,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说和写尤为重要,口语和交际能力是学生首先应该具备的起码素质。在信息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将不再以单独的人存在,所有信息与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结在一起,一旦脱离这种信息与网络,人将无法生存。如果把衣、食、住、行看作人之生存的第一大基本需要,那么,信息则是人之生存的第二大基本需要。在未来的社会中,这二者的位置显然应该颠倒过来,信息将是人之生存的第一大基本需要,因为,在未来的社会中,离开信息,你将无法衣、食、住、行。我们知道,交流能力是我们作为人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生活在未来社会中,一个人必须随时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而信息的负载者是语言。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口头语言也好,书面语言也好,因特网上的视听也好,统统都是语言形式,且不问它的中转经过什么途径和手段,但在它的两极,都必须是以语文的形式呈现的。没有相应的语文素质,学生毕业走上社会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能很好地推销自我、展现自我才华,即使有着再高的水平和能力,那也只能是珠置于椟中而已,更何况目前众多的学校都极其注重自己学生的就业率,口语和交往能力在这方面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是有目共睹的。

学生实用文体写作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通过调查,老师们普遍反映我们职院的学生文字水平很差,这是自然的。从生源上看,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有普通高中的毕业生,还有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在现时人们的就学观念看,到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是他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因此,这些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较差,写作能力更是如此,让他们写个通知、启示、个人简历等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文体,我们看到的是格式不对、行文不流畅、表达不清、错别字和病句很多。学生毕业求职时让他们写个人情况介绍,他们都很茫然,不知如何下手。老师无奈,就给了个格式,可悲又可笑的是学生都用填空的方式去做了这道“题”。说和写等能力对于学生走上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无论这一生他们将要从事何种工作,变换多少个工种,表达和交流、文字书写会是伴随他们一生的、极其有用的才能和本领。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