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组成的相关因素研究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组成的相关因素研究

日期: 2009-1-12 13:41:25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罗斌 张琛

摘要:本文分析、定义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组成,并对其综合运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SWOT”进行分析,指出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各组成因素中的优势、劣势、改进以及存在的威胁。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硬件资本;软件资本;优势;劣势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日益凸显,预计到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00万左右。因此,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尽管目前劳动力供过于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但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0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分析[1],中国国民素质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国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7.2%,明显低于200012.6%的世界平均水平。

2000年,每千名从业人员中研究人员仅1.1人,为日本的1/9 韩国的1/6,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明显不足。这些都说明我国仍然是一个人才奇缺的国家。因此,竞争者数量巨大并不能成为影响就业水平的主要因素,如何提高就业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才是影响学生就业水平的根本因素。

 

高职毕业生更应认清形势,正确分析自身实力,准确定位,不断加强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先机,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迈出充满自信的第一步。

 

一、就业竞争力的组成

 

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杨少春[1]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班正昌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包括:敬业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能、吃苦耐劳和工作实干的精神、能说会做,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2];还有专家认为就业素质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择业技巧及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毕业生自身特点分析认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组成应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划分。从广义上可定义为:职前的专业技能、非智力综合素质和职中个人整体规划、管理综合能力等三个方面。狭义上可定义为毕业生求职的硬件、软件资本。

 

所谓硬件资本是指毕业生提供的证明自己知识水平、专业技术程度、外语、计算机等文件性资料。它是毕业生获得就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是敲开企业大门的“敲门砖”。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获得土木工程类学历证书、学院要求的外语及计算机等级证的同时,还会取得大量的建筑专业技能证书,如:施工员证、质量员证、安全员证、资料员证、测量证、CAD证、物业管理员证书等等专业技术证书。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建筑工程的周期性限制很强,企业用人大多是择才而用,许多建筑企业不能也不愿意拿出时间来培训员工。所以,高职学生如果有效地掌握和利用技术能力,拥有大量的相关技术资格证书,就为自己在职场上立足找到了一块坚实稳固的基石。

 

软件资本是一种隐性的竞争力,它的实质与广义定义中的非智力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它主要表现在与招聘人员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中。软件资本表面上反映了个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等,实质上则反映了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精神面貌、心理素质、自我规划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挖掘培养的潜力。毕业生在硬件资本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前提下,软件资本则成为是否被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相关因素分析

 

广义与狭义竞争力之间,硬件资本和软件资本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短板”,都会使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降低甚至失去“战斗力”。因此,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毕业生,在明确了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组成的基础上,还应理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把握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当中的优势方面,通过教育改革、就业指导、加强自身素质培养等多种手段提高、弥补竞争力中的缺欠,真正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从而达到培养或成为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目标。

 

在此笔者借鉴并综合运用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3]和“SWOT”分析方法[4],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组成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内容和方法源于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主要用于测评组织经营管理成熟度。他的主要方法为:第一,选择同行业领先水平企业作为评价标杆。第二,将管理过程分解成为各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选择各组成部分的关键因素。第四,采用规定“过程”对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该“过程”分为方法、展开、学习、整合[5]四个步骤。“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SWOT”中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本文充分利用两种方法的优点,将其有效的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分析到位、评价准确的最终目标。

 

以下以高职院校土木大类中的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表

项目

内容

标杆

建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

竞争力组成

硬件资本

软件资本

关键因素

文凭

专业技能

英语、计算机水平

工作能力

沟通应变能力

处理问题能力

自我规划能力

可挖掘潜力

优势

 

 

 

 

 

劣势

 

 

改进

 

 

 

 

 

 

威胁

 

 

 

 

 

 

 

 

 

学海网

由上表可知:

 

(1) 与同专业本科毕业生相比,高职专科文凭明显属于“弱势文凭”。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丁晓浩对这种形势分析认为:什么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信号作用在人才、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对此,高职高专学生首先就处于了被动地位。有学生一言蔽之:“就业市场遵循的法则永远是争夺重点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本科、研究生人才,出身寒微的高职高专学生只能遭受使他们倍感寒心的冷遇。”

 

(2) 专业技能方面,高职毕业生具有明显的优势。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普遍拥有钢筋砼实训、砌体工程实训、装饰工程实训等设备先进的大型实训场地,中建、省建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还会定期组织学生到施工一线进行长期的现场实践实习,参加施工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报名。这使学生在职前即已受到了大量的职业技能训练,在校期间获得了大量的例如五大员、测量员等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均成为建筑工程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中的有力优势。然而,这些方面的优势正逐渐进入部分高校的视线,得到了以土木工程为重点专业高校的高度重视,这些院校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等等途径正逐步加强毕业生专业技术方面的欠缺,对高职毕业生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3) 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低于高校学生,另外高职院校对学生英语、计算机等级要求不高,造成高职毕业生在毕业求职过程无法提供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或证书等级明显低于高校本科毕业生,使得该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然而这种劣势并不是不可挽回,通过学生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这种劣势是完全可以得到改进、扭转的。

 

(4)  高职高专毕业生初出茅庐,一到工作岗位后会有不适应。同样,在与企业其他人员相比,高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比较强,肯吃苦,肯上进。

 

(5) 沟通应变能力属于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在与标杆的对比中不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6) 处理非专业性问题方面同(5),与标杆的对比不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而对于建筑工程类毕业生而言,高职毕业生现场工作的经验更为丰富,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相对更强,具有一定的优势。

 

(7)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合理安排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个体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匹配,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6]。而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较低,认为自己属于技术型人才,只要懂技术、会操作就可以了,普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科学的规划,安于现状,不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设立远大的奋斗目标,缺乏进取心和工作动力,这样的毕业生往往在工作岗位上没有突出表现,很难发挥自身闪光点,在职业生涯的后续阶段往往缺乏有力的竞争力。高职院校应该对毕业生在校学习阶段开设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对其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注意对学生传授相关概念和信息。

 

(8) 可挖掘潜力方面高职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弱势。在建筑专业中,专业技术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想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高职毕业生在入校前的起点不高,学习过程中理论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可提升的空间不大。

 

综上所述,与同专业本科毕业生相比较,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劣势和威胁,毕业生只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认清自身的不足,积极弥补和完善,化被动为主动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杨少春.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探讨.职业指导.2006452-53

 

[2] 班正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高职教育.2006(6)46-48

 

[3]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GB/T19580-2004

 

[4] 朱琳.关于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517(4)67-69

 

[5]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 GB/Z19579-2004

 

[6] 冯菊香,高延春.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