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语用原则的违背和遵守

语用原则的违背和遵守

日期: 2009-1-12 23:40:13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洪明珠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如何通过对合作原则的违背,以达到遵守礼貌准则和自我保护原则的目的,并认为后两种原则是制约语用原则的关键。 
关键词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自我保护原则 
一、引言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为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需要遵循一定的语用规则,但不是所有场合下遵守语用原则交际就会顺利,相反,实际上,人们常常会违反某条或几条原则,有时是无心的,如在跨文化交际的场合下,会发生语用原则的负迁移现象,此时可能的结果就是交际发生语用失误。还有些时候,交际者刻意违背其中的某些原则以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所以应正确理解语用原则以采用相应对策促进有效交际,减少失误。 
二、若干语用原则 
(一)合作原则。

学海网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H.P. Grice)认为,和从事其他社会活动一样,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都遵循着一个目的,和听话人之间互相配合,“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Grice,1975:47),这就是他提出的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该原则包含以下四条准则(Grice,1975:307-308) 
1、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 所说的话达到现时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 不要使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2、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 
a. 不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b. 不说自己没有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 
说话要相关贴切。 
4、方式准则 (manner maxim) 
a. 避免含糊其辞; 
b. 避免歧义; 
c. 说话要简洁; 
d. 说话要有条理。 
合作原则及其准则能使人们以直接、高效的方式进行交际,该理论的提出为语用学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和探讨。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里,都有大量的语料表明,人们在交际时并非总是遵守合作原则的,而且很多种情况下人们会有意违反该原则(如以间接的方式表达意思),反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或修辞效果,如下例: 
(1)这是一则关于交际的笑话:某人的儿子满月,抱出来给大家看。第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会当官发财,这个人都得到主人的感谢和恭维。后来了第二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第二个人被打了一顿。第三个人既不愿意撒谎,又不愿意被打,但在当时的情景下他又不得不说些什么。于是,他拍拍孩子,大笑着说,“啊呀,这孩子,你看多么……哈哈哈,哎哟,真是……呵呵呵!”结果第三个人既没撒谎也没挨打。在这个笑话中,说这孩子将来会当官发财的人明显违反了Grice质的准则,说的是没有足够证据的话。而第二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确实是实话。而第三个人显然是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manner maxim),即不可含糊不清,但实际却是:他成功的达成了交际效果。 
(二)礼貌原则。由于合作原则本身的局限性,在后来的语用研究里又有了新的理论提出,或是取代合作原则,或是对它的部分继承,要么就是对它的补充,如Sperber和Wilson(1986)的关联原则(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布朗和列文森(Brown & Levinson, 1978)以及利奇(Leech,1983)的礼貌原则、我国学者束定芳(1989)的自我保护原则以及其他原则。关联原则与利奇的礼貌原则有重合的地方,本文作者认为,相比较而言,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观更具有解释力,以下将重点阐述布朗和列文森(Brown & Levinson)的礼貌观。 
布朗(P. Brown)和列文森(S. Levinson)的礼貌原则通常被称为“面子保全论”,该理论主要是建立在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1967)的面子理论的基础上的。戈夫曼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个体按照社会赞许的标准表现出的自我形象。在社会交往中,交际者要互相照顾面子以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布朗和列文森(Brown & Levinson, 1978)提出,礼貌是社会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即“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为满足面子需求而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 
布朗和列文森认为,所谓“面子”是指人们具有并希望别人重视和称许的一种自我形象(self-image)。“面子”主要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什么东西,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碍;“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自己的要求别人能够答应。有些行为在本质上就是威胁人的面子的,被称为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也就是说,有些言语行为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面子需求背道而驰,它们既可以威胁积极面子,也可以威胁消极面子;既可以威胁说话人的面子,也可以威胁听话人的面子。 
可能影响听话人的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有命令、请求、提供、赞誉、嫉妒、或羡慕等以及表达对听话人的某种强烈情绪(如憎恨、发怒)等;可能影响说话人的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包括感谢、请求原谅、接受提供、不是出于本人意愿的许诺等等;而可能影响听话人的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有抱怨、否认、不同意、不准许、蔑视、反驳、说别人忌讳的话、给人带来坏消息等等,可能影响说话人的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包括道歉、供认、自相矛盾等等。
学海网

礼貌是通过言语表示对别人的面子的尊重,设法减轻言语行为对面子可能产生的威胁。礼貌一般会影响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但说话人有时也会向在场或不在场的第三者表示礼貌。 
很多情况下,人们的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原因要综合几个语用原则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如: 
在例(1)中,第二个人虽遵循了Grice的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但在孩子满月这种特定语境下说“死”已经违背了“得体”这一准则,虽然是实话,却是一种道德冒犯。第一和第三个人分别违反了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但在当时那个喜庆的情景下,却是符合主人心情,也因此是合适的。从另一方面说,第二人的话威胁到了主人的消极面子,因此结果也就可以理解了。 
(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的一次酒会上,周总理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两国隔绝了20多年”。如果在这里总理明说“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是什么,很可能就会令场面变得尴尬,但总理没有说,而是让听话人自己体会,似乎违背了数量准则,但却达到了双重效果:既让人体会到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美国侵略和干涉的结果,又照顾到了美国客人的面子,在场的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总理的话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而且营造了比较融洽的氛围。 
(3)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陆文夫:“陆先生,你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在这里,陆文夫的答话似乎与这个敏感棘手的问题无关,违反了相关性准则,但却成功而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陆文夫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委婉的拒绝,其效果让问者不感到难堪,有效地维护了双方的面子,使交往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三)自我保护原则。人们的交际目的多种多样,不可能总是纯粹为了交际而交际,一旦交际行为涉及到切身利益,可能会牺牲其他原则顾全自我保护原则(束定芳:1989):“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更多地考虑自己地社会地位和身份,竭力在语言表达中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持自己的尊严,不用粗俗的字眼或表达法谈论有关的事物,尽量用好的字眼来描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自我保护原则与礼貌原则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礼貌原则。当礼貌原则与自我保护原则发生冲突时,最终时礼貌原则服从自我保护原则。”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们违背合作原则是为了维护礼貌原则和自我保护原则,力图在交际中既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包括感情,面子等),也不损害自己的尊严。因此,在言语交际中,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进行,人们更多考虑的是语言的得体,即礼貌原则和自我保护原则。正是出于礼貌和自我保护原则,人们才用不同的语用策略,或遵守合作原则,或违背合作原则,或直言不讳,或声东击西,目的都是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语言的正常进行。 
三、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性 
无论是遵守还是违反何种语用原则,必须考虑到的一个因素就是文化差异。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话参与者,可能都在遵循着各自文化里的语用原则,却依然可能会发生语用失误。 
譬如,电影《刮痧》里有一个情节:主人公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与其友人兼上司昆兰的儿子保罗打架,于是大同当着昆兰的面打了丹尼斯一耳光。昆兰十分惊诧,乃至后来责怪他为什么要打丹尼斯。大同打丹尼斯,是企图通过牺牲自己的消极面子求得昆兰的原谅,但昆兰不能理解(此时许大同的积极面子也受到威胁),因为对于昆兰而言,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不可以随意打骂,打孩子的做法本已为他难以接受,要把那看成是对自己的道歉就自然显得更加不可理喻,而许大同坚持说那是出于对他的尊重,这让他感到自己的消极面子受到了威胁,因此昆兰也感到不解甚至愤怒 
四、结语 
人类语言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而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以及交际的参与者等因素也是动态变化的,每种语用原则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囊括所有的交际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成不变地遵循某一项原则。实际上,在很多场合下,人们常常会为遵循某一而牺牲其他原则,甚至违背同一原则内部的某一或某几准则来遵循其他准则,有时需同时遵循多条语用原则,无论是遵循还是违背,从根本上而言都是为了顺利的实现交际者的交际目的。了解各语用原则的内容、功能、其局限性以及不同文化里对各语用原则的不同理解,学会灵活采用相对应的语用策略,有助于在交际中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Brown, P. and Levinson, S. 1978.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ina. In E.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Grice, H. O.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 & J. L.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 Speech Acts, 41-58.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3.Sperber, D. & Wilson, D.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London: Basil Blackwell. 
Leech, G. N.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4.束定芳.委婉语新探.外国语,1989;3:28-34 
5.许力生.2006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