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叶圣陶论中学生阅读取向低俗化及其对策

叶圣陶论中学生阅读取向低俗化及其对策

日期: 2009-1-12 23:18:51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云超

摘要  阅读取向的低俗化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叶圣陶先生围绕阅读教学本身,对中学生阅读取向低俗化问题做出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的对策。为了应对中学生阅读低俗化,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的自由”,并培养学生基于多向思维的“明澈的识别力”。
关键词  叶圣陶   阅读   低俗化
阅读取向指读者阅读的内在动机和意向,具有稳定性、一贯性和方向性的特点。它决定阅读行为并通过阅读行为表现出来。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取向。

学海网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阅读电视电影、饮食、服饰、化妆、家庭、生活、体育新闻、名星大款逸闻趣事的报刊杂志以及爱情和武打小说已成当今相当部分中学生的阅读取向,而对中外经典文化则表现出明显的冷淡(对此许多调查报告或问卷已多次揭示)。这种阅读取向的低俗化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对此如何应对是达成新课标阅读取向无法回避的问题。吕叔湘先生说:“叶圣陶的大部分文章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在《略读的指导--<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培养学生明澈的识别力》、《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等多篇文章中,叶圣陶先生围绕阅读教学本身,对中学生阅读取向低俗化问题做出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的对策。
一、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首先从文学理论对作品的分析入手,认为:“凡是好的小说或剧本,故事仅是迹象;凭着那迹象,作者发挥他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批判,那些才是精魂。”“精魂就寄托在迹象之中,对于故事自不可忽略;但是故事变化曲折所以如此而不如彼,都与作者发挥他的人生经验与社会批判有关。”而低俗化阅读“往往只注意它的故事;故事变化曲折,就感到兴趣,读过以后,也只记住它的故事”。培养新课标所倡导的阅读取向,“阅读小说或剧本而只注意它的故事,专取迹象,抛弃精魂,绝非正当方法。”“有些学生喜欢看低级趣味的小说之类,教他们不要看,他们虽然答应了,一转身还是偷偷地看。这由于没有学得阅读这类书籍的方法,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故事上的缘故。”
在今天的阅读教学中普遍采用的阅读模式是“语文教师备课样式”[1]的阅读,即围绕着“思考和练习”“分析课文”的能力。而这种阅读方法,除了在为“讲课文”而进行备课之外,在其他场合,教师们从来不用。同样,以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是在课堂上和考试中才有用武之地。而在走出课堂或学校以后,阅读便是一片茫然了。如何能达到“阅读这类书籍的方法”,而不使“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故事上”呢?如何能够达到学生离校后“可以阅读书籍报刊悉明其旨矣”呢?
阅读教学“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即教学生会读书,重在“授之渔”而不在“授人鱼”;是要教会学生从书中发现什么,而不在于教学生发现了什么;要教给学生开门的钥匙,而不在于替学生开门。也就是新课标倡导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初学者还没有素养,一时无从着手;全仗教师给他们易晓得暗示与浅明的指导,渐渐引导他们入门。”其途径主要是使学生“凭着故事情节,逐一追求作者要说而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即新课标的“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使咱们得以在革命和生产中很好地贡献力量”。同时,“渐渐有了素养,就会觉得低级趣味的小说之类在故事之外没有东西,经不起咀嚼;不待他人禁戒,自然就不喜欢看了”。
二、培养明澈的识别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有了明澈的识别力,对某一件事物应该怎样看法,什么议论应该赞同,什么议论应该反对,就会自己作出判断。学生要是没明澈的识别力,你要学生坚持的东西即使都是对的,学生也不明白到底对在哪儿;你要学生回避的东西即使真是要不得的,学生叶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要不得。”
学海网
在今天的阅读教学中,基本上是采用的一种“鉴赏者取向”式[1]的阅读,即以鉴赏乃至崇敬的心理来对待文本的阅读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任务就是从文章中找出那些本来就已经预设了的“对”(思想的高处),找出那些似乎天然就存在的“好”(文字的妙处)。而不给学生提供批判的机会和空间,总是局限于课堂或学校的“高大全”的世外桃源。于是,在这种取向下培养出来的识别力,虽也“明澈”,却是“单向”的,即一切都好,何需选择?然而学生总是要走出校门,阅读“多向”的现实。
培养学生明澈的识别力首先应“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而不能“把学生看作思想上的囚犯”。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自主发展的空间,才能经受思维的锻炼;其次,“给学生以平正的通达的指导,使学生的识别力渐渐地趋向正确,趋向坚定”。“教师和学生无论如何不应该对立起来。教师不是专制政治下的爪牙,学生不是被压迫的民众。”不应“只用专制的办法来个取缔”。总之,即新课标强调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避免专制的取缔方式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学生要扩大一点认识的范围,作他们亲密体贴的教师竭力帮助他们还嫌来不及,怎人把他们的欲望根本压了下去。”并且“取缔的办法实际上是无法彻底做到的。越是不准阅读的东西,越是想弄一本来看看,这是青年人的常情。”一方面即使“学校里固然没有人看那些被取缔的读物,可是出了学校的大门,只要能弄到手,尽不妨自由阅读”;另一方面“社会上的现象罗列在学生眼前,各种议论在学生耳边沸沸扬扬,学生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所以,对于中学生阅读取向低俗化采取专制的取缔的对策,“只是个消极的不很有效的方法”。
而在实际教学中,不论老师还是家长,如发现学生在看武侠、言情一类的所谓现代“流行”小说,或沉醉于韩寒、郭敬明等少年作家之中,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没收”,或“只用专制的方法来个取缔”。而这种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简便是简便了,然而要想想,这给予学生的损害多么重大!把学生的思想范围在狭小的圈子里,教他们像号子里的囚犯一样,听不见远处的风声唱着什么曲调,看不见四围的花木显着什么颜色。这样寂寞和焦躁是会逼得人发疯的。”
因此,应对这一“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的阅读取向低俗化,“积极有效的方法”是给予学生“生活”阅读的方法指导,“阅读的自由”,培养学生基于多向思维的“明澈的识别力”。                                                     
注释:
文中引用叶圣陶先生话语皆出自《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王荣生.新课标与“教学内容”[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55,57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