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

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

日期: 2009-1-6 19:35:37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孟宪平 李 宾

   摘要  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必须指向人的发展;必须关注现实生产、现实生活;必须具有研究性和综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以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劳动者。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内容  改革
    
    课程在人的潜能向人的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介的、催化的作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是一个需要深人研究和亟待改革的实践课题。只有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

学海网
本文拟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发表一孔之见。
    课程设置是各门课程组合的结构形式,课程内容则是这种结构形式中每一门课程的内核。从某种意义上讲,具体的课程内容之于教学而言,更为重要。因为课程内容在本质上影响着教学活动,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质量。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内容,也是在探索中调整、演变和发展的。目前的课程内容较之于二十年前的教材内容,有着长足地进步。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都更接近我们期望的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的目标。
    然而,在这个新世纪的起点上,用新的教育理念加以重新审视,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课程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客观需要,忽视了人的发展。课程内容及目的单一地指向某专业、某工种应该达到的职业要求,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执行,忽略了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程的编制注重了文化课突出知识专业课强化技能,忽略了如何把课程作为一个信息载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有的课程甚至成了师生双方“你说我做”的条例,限制和束缚了人的潜能的释放。其次,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应用性。再次,课程内容呆板,缺乏开发的余地。尤其是专业技术课,不能越雷池一步。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进行改革。

    一、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指向人的发展
    课程是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转化的信息载体,在这个载体里,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也要有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还要有在过程和方法中蕴涵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人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一句话,要促进人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对现存的作为“知识文本”和“技能文本”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人的发展为主线,从多个维度设计和编制课程。既要重视课程内容的目标和方向的建构,又要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建构;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建构。也就是说,把课程内容当作一个信息材料,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和体验,在提高智能素质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事实上,我们已经意识到:在过去的“面向用人单位需要”的思想指导下,单一地传授知识技能,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或者用人单位觉得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不理想”。这是因为,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难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任何一个职业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社会角色,其次才是具有特殊性的职业角色。试想,一个模特专业的学生,难道仅仅练习“走步”和“展示”,就能成为出色的模特吗?当然不能。即使是这样特殊的职业角色,也必须具有文化知识修养和人文素养等。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只能把知识和技能作为一项指标,还要设计完成这项任务的其它指标——过程和方法,以及在过程和方法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惟有如此,才能促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关注现实生产、现实生活
    现存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曾经起过积极作用,这也是职业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较之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化,似乎存在着某中滞后性,这与课程内容的陈旧也不无关系。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重知识、重原理,知识偏多、原理偏难。既有悖于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的初衷,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其考试分数远远低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试图在职业教育阶段为学生“补课”,只能事倍功半。
 

学海网
   怎么办?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开发出自己的特色——关注现实生产,关注现实生活,为现实生产和生活服务。只有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同样能发挥人的个性特长,促进入的发展。较之于培养大学生的普通教育,各有各的特色。多元智力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存在哪一种智力重要,哪一种智力不重要的问题,教育者可以从开发学生的强项智力人手,带动其弱项智力的发展。这就启发我们,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该以开发职业角色需要的知识技能智力为主,带动或促进其它各项智力的发展。
    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该更多地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个案。把这些实例当作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编码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整合的职业素质。

    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重视研究性和综合性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是指职业教育的内容改革既要重视预成性,也要重视生成性。也就是说,课程内容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有探究的机会,通过自身的探究和体验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有些知识是可传成的,有些知识是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生成的。像是学习游泳,不经过呛几口水的体验,恐怕是难以学会的。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注重研究性。一是将探究性学习引入职业教育的课程之中,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机会和空间;二是创设职业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举例来说,要解决一个工厂废水的污染问题,就要进行分析和研究,就要运用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数学的等多学科知识;就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就要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在探究中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
    所谓综合性,是指不同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既指文化学科知识的综合,也指专业知识的综合。例如:《电子》课程与《电工》课程,《基础会计》课程和《工业会计》课程等,就可以根据教材的顺序有机综合。也就是说,通过文化知识的综合,专业知识的综合,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使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迁移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所倡导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就是学习上的迁移现象。学会了一门外语,有助于学习另一门外语;加强听说训练,有助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书画不分家,车工、钳工不分家等,都是指的学习迁移。这就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提供了又一个启示:课程的改革不仅要重视专业性,也要考虑综合性。这里,可能会有个疑问:在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边缘学科不断涌现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呢?回答这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理由:一个理由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大量的是中等技术人才,他们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这些将来的劳动者,不是仅仅掌握一定职业技能,就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需要的。唯有具备综合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潜能。第二个理由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批又一批跨学科、泛学科的能力强的扩展型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没有学科知识与内容的交叉与综合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新型的劳动者必须具有综合的职业素质结构,能够从事多种职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适应企业的改造、重组、创新的需要。
    值得说明的是,文化知识之间,专业基础知识之间,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之间,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技能之间的综合,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渗透与融合。只有如此,才能把研究性和综合性在课程内容中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究中综合,在综合中探究,从而提升其整体素质——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敬朴.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要性与可能性的思考.职教通讯.2002.(1)
    [2]  肖化移.试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4)
    [3]  孟宪平.素质教育新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10)
    [4]  孟广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