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台湾农业职业教育现况与发展趋势

台湾农业职业教育现况与发展趋势

日期: 2009-1-5 12:34:46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郭孚宏

    摘  要:本文在对台湾农群人力需求及农业教育面临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台湾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台湾农业;职业教育;现况;发展
 
 
    台湾技术职业教育在过去50余年曾经蓬勃发展,提供了各阶段经济发展充足的优秀人才。在当今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及就业市场改变的情况下,迫使当前台湾农业教育体系与课程内涵,均须及时加以调整。笔者认为,台湾农业职业教育未来只有谋求适切的改进,才能使所培养的农业人才真正学以致用。
    一、台湾农业职群人力需求分析
    未来台湾农业人力发展,可由农业人力规划、农业基层干部及农民之培养与训练等有关农政措施之配合加以考虑。农业人力规划,短期策略以解决季节性劳力缺乏为主,其要点包括:辅导农产加工厂设置于农村,增加农民兼业机会;农村成立各种农事工作队;加强辅导小农及兼业农参加委托经营;加速推动家庭农场,共同经营或合作经营。长期策略应加强下列三种措施,包括制定适当之农业人力政策,提高农业人力质量;推动扩大农场经营方案,全面实施机械化;加强农业工作者与农民之培养与再训练。
    台湾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非农业部门迅速扩张,对农业部门的劳动人力产生了很大的拉力作用,促使农业人力大量外移,导致农业劳动质量低落与数量不足,影响农业发展。今后应加强下列策略以稳定务农人力:①加强农业人力之规划与预测。展望未来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发展,拟定最适当的农业人力供需量,以维持农业之适度成长。②加强农业基本干部之培养与训练。农政单位,应加速农业推广以及农业教育人员之更新与再训练,使其负起推动农业发展的重任。③培养现代化农民,加强基础农业人力的培养与训练,未来新进的农业人力,应鼓励教育水平高与年龄较轻的青年加入台湾农业建设行列。同时要设立全岛及地区性之农民训练中心,加强现代化农民的.培养与训练。④在农业人力培养与训练的同时宜加强有关农政措施的配合,如农民购地贷款以扩大农场规模,实施土地重划与农业机械化,加强青年农民的留农诱因等。过去农业人才之培养与训练,一直受到政府有关单位之重视,但由于农业人力每年大量外移,新进入力未能有系统的培养与训练,也缺乏鼓励的诱因,致使农业人力更新困难,影响农业发展。
    二、农业职群产业人才培育
    台湾农业学校教育的目标,具有八项特性:①以传授就业技能为主。②以学生的就业为评鉴标准。③教学中注重实作。④更新使用新的机具、设备、材料。⑤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⑥学生必须达到预定的技能水平。⑦须与企业界密切配合。⑧须配合特殊需要及学生需要。
    其课程发展目标是:①学生生涯规划导向之课程设计与对应之课程模块。②平衡专业与通识之全人化教育之课程规划。③设计发展学校本位之重点特色课程。④建立以学院(群)为整体的课程架构。
    三、台湾农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台湾农业教育日趋没落,甚而有被消灭之危机。探究其背景,可能因中学学生数面临锐减、各县市增设高中、学生与家长认知有误、高中与高职(职业高中,下同)比例调整、招生困难及就业问题亟待解决等因素影响所致。目前高职农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如下:
    (1)中学学生数面临锐减。由2001至2005年中学、高中职学生人数统计显示,台湾中学2001年全部学生数为935 738人,2005年为951 236人。高中职2001年为 748 711人,2005年为752 212人。虽然显示总人数与毕业生人数尚能稳定,但据估算2002年婴儿出生数为22万,换言之,15年后将十分显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2)各县市增设高中。根据2002年数据显示,普通高
 中计有295所,班级数有8 749班,学生人数有370 980人,平均每年级有123 660人;2003年度数据显示,普通高中计有302所,班级数有9 241班,学生人数383 509人,平均每年级有127 836人。由此观之,就读普通高中的学生人数愈来愈多。
    以往的政策是省办高中职,县办初中,如今有的高中增班,地方增设县市立高中,各类学校招生竞争激烈,有增无减。
    (3)学生与家长认知有误。由于认为务农没有前途,家长不愿意将孩子送往高职农业类科就读,形成恶性循环。农科类是各公立学校联招中的最后志愿,也是学子的最后选择。发展至今,发生招生困难、减班、废科的压力,实在非当年设校时所预见。
    (4)高中高职比例调整。以往高中高职之比例由3:7转至为目前几乎为5:5,台北市高中已比高职多,现在是6:4。
    (5)当此整个大环境冲击之际,农业学校的招生问题,受到大环境学生数递减,以及增设高中与高中高职比例调整之影响,一方面学生来源减少,另一方面同级学校招生人数又增加。招生情况之恶化,实不得不令人忧心。
    (6)就业问题亟待解决。行业再苦,只要有合理的报酬,都会有人从事。若投入与报酬相去甚远时,这个行业可能从此没落,农业因进展缓慢而显现相对弱势。可见产业的发展与就业问题,症结在于低投资报酬率。
    (7)农业人才无法适才适用。农校学生在农业所得偏低情况下,选择从事农业的比例也降低。过去农校毕业生约有37%从事农业,其次是公务人员约占21%。如今有 76%的学生选择升学,立即从事农业工作的仅有3.7%。农校变成扮演升学的踏板角色,选读农校的原因以父母亲希望其就读公立学校占多数。由此可知,农业劳动力来自农校出身的比例偏低,原本高中职以上的人力进入农业的新增幅度有限,统计从1989年到1999年的10年间,才增加 12 000人,而且大多数是非农职校学生。每年农职校的毕业生从1997年约5 000多人,到2006年的3 000人,可见训用之间存在相当大的落差。
    四、农业技职教育改革的目标
    产业结合的演变以及21世纪社会的变迁,农业技职教育应朝国际化、信息化、科技化以及多元化的方向努力;在目标上除要达到农业各领域基础及专业技能之培育外,更需要重视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全人教育。教育体系之规划必须基础扎根后,渐次分化分流,并建构终身学习之教育体系,以应对科技日新月异之人力需求。
    (1)国际化。由于交通之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来日渐频繁,全球各国之疆界日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所谓世界一家的“地球村”观念;因此,一个现代国家必须具备国际交流之外语能力,是故各级学校学生语文能力之培训必予加强。此外,也必须训练学生之思考与行为模式均具有国际观。
    (2)信息化。21世纪是信息化世纪,全球信息网之快速建构扩张提供了“知”的最佳利器,信息系统之利用能力也成为现代人生活之必备技能,且为新知与研发不可或缺之工具。因此,如何于各级学校之教育中,落实授予此项知能,确为教育之重要工作。
学海网
    (3)科技化。20世纪是科技爆炸之时代,科技之发展速率有如重力加速度般,21世纪之各项科技发展必将日新月异;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自然科学之基础观念以及专业性之科技涵养,以随时吸收科学新知。
    (4)多元化。21世纪的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是多变、多样的,因此技职教育应以培育学生之应变能力为目标,提供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并及早规划“回流教育”体系,落实终身学习之教育理念。
    (5)全人化。受传统农业实行劳力密集生产方式的影响,台湾农业教育均较偏重于职业技能之训练,而忽视人格教育。侧重技能训练的教育理念,固然为产业发展培育了不少技术精英人才,却也造成部分价值观的扭曲及人文素质涵养低落等社会面问题。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痛定思痛,及时加强丰厚学生的人格教育,调整技术导向的教育目标,落实全人化的教育理念。
    农业类课程中心遂秉持落实教育现代化、满足个人与社会的需求、迈向终身学习的社会及促成教育体系改造等教改目标之理念,期能借由课程的合理化、多元化及弹性化,实现尊重学生学习权、父母教育权及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之全人化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五、结论与建议
    (1)人文与科技整合。农业活动除生产外也是一种生活,同时也可发挥平衡及维护生态的功能。因此,现代化的农业从业人员,不但要具备可提高产品及维护生态的农业科技,而且也应具有可提升生活质量的人文素养。
    (2)专精与博雅兼顾。所谓“专精”,系指精通于专业学科,而“博雅”则系指通识文理科学,前者利于就业,而后者则便于升学。
    (3)充实营农学能。台湾的农业经营,由于经贸取向趋于国际化及自由化,台湾对农业产品之消费形态高质量化,将面临崭新的挑战。因此,农业教育目标,明示农业职校要培养“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人才”。
    (4)拓展农业职校之地区特色。配合所在地区之特定农业环境,各农校应配合地区产业强调办学特色,并成为该地区农业之教学与推广中心。
    (5)加强办理推广教育。就农业学校的立场而言,办理农业推广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责任,使农业职业教育的推展能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
     (6)证照制度的建立。证照制度之建立及其权威性,事关农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之正常发展。农业技职类之证照制度之推展仍在起步阶段,必须共同努力推动。
    (7)推展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是农业学校的努力方向。产学合作之推展对农业学校及产业界而言,是“两蒙其利”的事。今后,除了上述类型之合作外,如委托研究、委托加工、委托栽培、精致农业技术指导等类型的合作将会与时俱增,而成为农业教育发展之另一趋势。
(8)加强教师在职进修。农业学校之教师必须缩短参加在职进修的间隔,教师在职进修的活动,将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进展及农业结构的急遽变迁而不断加强,以增进教师的效能及辅导知能。
 
    参考文献:
    [1]王俊豪(2003).德国农业教育训练制度[OL].农业政策.http://www.coa?gov.tw/2/59/5410/5415/.
    [2]中国高职高农教育网(2000)[OL].日本高中职业学
  校教育,http://www.tech.net.cn/y-jyjs/gjgnjp/899.shtnd.
    [3]中国高职高农教育网(2000)[OL].美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http://www.tech.net.cn/y-jyjs/gjgn/us/2580.shtml.  。
    [4]何婉清,吴学旦,吴惠如.台湾农业技职教育改革的方向田.技术及职业教育,1999,(52)32-34.
    [5]李金龙.台湾农业重要施政方向[J].兴大校友,2003, (13)18-25.
    [6]李隆盛.左拥右抱与左辅右弼:职业教育的特质与职校教师的职责[J].职教理论与实务,1997.
    [7]李朝贤(1981).台湾农业人力资源之需求储训与辅导.
    [8]吕理福.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田.职教新趋势,1995.
    [9]吴榕峰.高职教育未来发展和展望田.技职双月刊,2002.
    [10]吴惠如.论农业技职教.育课程一贯化之问题[J].技职双月刊,2002.
    [11]吴榕峰.职业生涯的一张纸——证书一英国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变迁与展望田.就业与训练,1993.
    [12]侯立朝(1978).台湾经济发展之量变与质变.
    [13]评李国鼎着(台湾经济快速成长的经验).
    (14]陈世雄,郭孚宏,戴正维,王淑敏(2003).高职教育的定位与转型再造.
    [15]杨永睛(2002).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就业调查报告摘要[OL].http://www.edu.tw/stadstics/project/87vol.htm.
    [16]饶达钦(1990).企业人才培训面面观.就业与训练.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