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主体性教学的缺失及建议

高职院校主体性教学的缺失及建议

日期: 2009-1-1 19:23:04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程慧智

摘  要:主体性教学的缺失,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的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主体、主体性及主体性教学,分析高职主体性教学缺失的原因,构建高职主体性教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主体性教学;教师;学生
   
    具有高度主体性的人是当今社会的呼唤,也是个体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主体性强的人才能适应迅猛变化社会的需要。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活、服务社会,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价值和发展前途,高职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提升师生的主体性,注重主体性教学。
    一、主体、主体性、主体性教学
    主体作为一个关系性哲学范畴,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解释,主体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是在与客体、与他人、与自我的现实关系中确立起来的。从教育活动来看,教学的主体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客体,同时又是各自活动(“教”或“学”)的主体和对方活动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主体性。
    主体性即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是作为现实活动主体的人为达到为我的目的而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把握、改造、规范、支配客体和表现自身的能动性。它是一个人活动的灵魂,没有个体的主体性就谈不上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它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前提。
    主体性教学概括地说就是启发、发展、建构人的主体性结构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以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共同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它强调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使二者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学创结合的教学。
    构建主体性教学应体现以下几个观念: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的学生观;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发展的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的师生观;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教学观;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教学评价观等。
    二、高职院校主体性教学的缺失与分析
    1.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由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他们习惯于用普通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模式来培养和要求高职的学生,盲目追求高标准,拔高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必然会出现教学上的各行其是,教学随意性大,脱离高职学生实际,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高层次与难度,增加理论教学时数,缩短学生实习时数或根本就没有让学生实践的机会,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愿望,也使一部分毕业生达不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违背了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宗旨。
    2.教法单一,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在教学理论中,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及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主要的引导作用,那么高职教师是否在教学中充分地展示了其教学个性,淋漓尽致地发挥其创造性?笔者以为许多高职的教师无形中弱化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在教学的实践中更多的是单向知识的传递,依然是一根粉笔加一张嘴,从头讲到尾,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和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的“两个孤立的世界”中各自从事自己的教与学活动,其结果是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劳动,但是其绩效并不理想,双方的发展也都受到了制约。这主要是一方面教师对自己作为一个高职教师角色的模糊认识,另一方面也是部分教师惰性所致,缺乏应有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把教学仅仅视为其生存需要,而未感受到教学是其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3.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重视。在高职院校二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偏低,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愿与学生多接触,对那些顽皮、不遵守纪律或某方面学习困难的学生缺少应有的信心、耐心和鼓励,更缺乏对这些身心正处于成长和发展关键期学生内心世界的洞悉和把握。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教师受传统的智力理论影响,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高职的许多学生就是这一传统教学理论教育下的失败者或亚失败者,如果用这一理论去看待学生,必然会感觉其素质低下,从而丧失对他们的信心。
    4.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许多高职的学生是“苦其难而不知其益”被动痛苦地学习而非自主、愉快地学习,在课堂上不愿听,甚至根本不听课,懒于思考,坐等现成答案,死记硬背,缺乏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连最起码的学习方法也不具备,这主要是由于高职的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基础整体较差。在基础教育阶段这部分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的学习成绩总让老师和家长不满意甚至失望,他们在学习上体验的是过多的失败,他们认为自己在学习上难以获得成功,因而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厌学。也有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最初是满意的,充满美好的憧憬,但经过一个学期或一年的学习后,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却大打折扣,这与学生个体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态度、行为有密切关系。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讲解,忽视技能的培训,不能以人为本,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而因材施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高职院校主体性教学的建议
    1.唤起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知识为载体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发展的活动.教师和学生是教和学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两个主体,强调单一的“师本”或“生本”的教学理论是一种不符合教学内在规律,脱离实际的理论,只有承认并尊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推进主体性教学的进行.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学海网
  主体性是一个人活动的灵魂,它需要个体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内省,主体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不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己在进行的活动。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只有调动两个主体的能动性,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作用,教学才会成功。因而,既要尊重高职教师的主体性,让其体会到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其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唤醒其教学的自主愿望——愿教、善教、求新,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唤起其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要学、乐学、会学。教师主体意识强,就能摆脱对他人头脑的依赖性,不惟上、不惟书,灵活地处理教材、自主地选用教法及教学手段,依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学生主体意识强,就能在学习活动中参与自身发展,发挥自己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对自己更有责任,并对自身提出严格的要求。教师教有所长,学生学有所获,每个人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得到张扬,是主体性教学追求的目标。
     2.更新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发展。在教学上真正能发挥主体性的教师,能从多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传统的智力理论来看高职学生,其智力水平不高,教师如果用这一理念来指导教学,势必会产生急躁、失望的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制约学生的发展,而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看高职的学生,就能意识到他们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在于类型而非层次,许多高职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这恰好符合高职的培养目标——培养心灵手巧的实用型人才。因而,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能力的自主构建,要用公正的、赏识的目光去发现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特长,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方式与习惯,帮助学生选择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轻松、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驰骋的状态,关心;信任学生,允许学生出错、质疑,鼓励、期望其成功,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发展的独特性和成长点,通过知识这一载体师生双方进行融洽的情感交流,彼此分享着探求知识的快乐,调动和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学生逐渐地发现自我,发挥自我意识和能动性.逐步培养其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3.分层教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则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核心。高职的学生积累了较多的学习失败的体验,对自身的发展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主体性教学的观点之一就是教师眼里没有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因“人”施教,实施分层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并体验到成功,从而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强化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分层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不同的层次.把教学内容和要求转化成不同的学习目标,重新构建教学结构,实行学习目标的分层达标、分层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并获得成功,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4.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创造。学生的主体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是较高层次的自主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基础,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与解决,组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它关注活动的结果,更注重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的方法和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与体验,其价值取向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态度和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个性化与差异性,真正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自主开展的学习活动,只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锻炼与提升,就达到了活动的目标。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选择是自由的,极利于学生质疑、探索,激活其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对知识、对学习表现出更深的“陷入”和更高的批判性,知识的对错会牵动他们的神经,激发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因此,在高职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树立信心。  。
主体性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构建高职主体性教学可从多方面来探索,只要高职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真正地尊重与重视活动对象与自己的价值、个性,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的素质为核心,高职的发展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传燧.教育的主体与主体性教育散论[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2]和学新.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主体性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
[3]华长慧.教学创新:构建师生互为主体的平台[J].教育研究,2003,(9)
[4]赵蒙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设计闭.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