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谈职业技术教育的大众性

谈职业技术教育的大众性

日期: 2008-12-30 2:30:11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杨金土

 摘要: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高中及高中以上层次的普通教育而言,具有鲜明的大众性特征。“大众性”不仅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应有之义,而且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大众教育相对于精英教育,却并不排斥而包含着精英的培养。大众的主体是平民,平民的多数在农村。面向大众就要以就业为首要目标,必然伴随教育的深度改革,同时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

学海网
本文把“大众性”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从多个侧面论述了对这一属性的认识,以期有更多同人对这一问题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大众性

    我国的9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及高中以上阶段教育的大众化程度也大有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5%,按国际惯例,已进入“大众型”水平。
在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层次的大众化进程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2002年,全国中职教育招生470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0%;举办高职教育的五类院校共计1374所,在校生781万人,占本专科学生总数的53.4%。更值得注意的是,各级职业技术教育面向绝大多数人群,培养社会绝大多数职业的从业人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高中及高中以上层次的普通教育而言,具有鲜明的大众性特征。

    一、大众教育相对于精英教育而又包含精英的培养
    大众教育(Popular education)相对于精英教育 (Elite education),却扑不排斥而包含着精英的培养。精英人才及对他们的培养任何时代都需要,而精英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与大众教育对立。职业技术教育的大众属性,并不排斥其他某个教育类型的大众属性,只是不包括培养学术型和大部分工程型人才的精英(虽然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当中,也有可能成长为:工程型甚至学术型精英,但不是主流,也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初衷),而包括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中的精英。因为精英是同类人群中的出类拔萃者,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性人才,都有自己的精英,尽管培养此类精英并不是职业技术教育任务的主体。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进入大众型阶段,但考察我国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乃至相关的部分政策,居统治地位的仍然是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单一的智力标准进行层层选拔,与此相伴的自然结果是层层淘汰,因此它是排斥大众的。同时,精英教育只承认学术精英而否认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中也有精英。精英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很低的情况下有它的必然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精英教育理念和体制的局限性与保守性就逐步凸显出来。我国教育的实践证明,精英教育思想的遗患还远不仅是它的局限与保守。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在《实施实业教育要览》一文中说过:“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面尽其对群众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所下的这个定义,可以理解为,如果不能面向“人人”那就不能叫做职业教育。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举行“第二次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大会提出“全民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概念,并成为该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所以,“大众性”不仅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应有之义,而且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

    二、大众的主体是平民,平民的多数在农村
    本文所说的“平民”,是特指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的群体。“大众”的外延大于“平民”,平民是大众的主体部分。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前辈们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平民性”问题,不仅高度重视并有过丰富的实践。黄炎培先生曾经指出:“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诚然,社会新旧不能同日而语,但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许多方面的差距也是现在的一种客观存在,因此黄炎培先生“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让我借用重庆市教科所的一个调查结果,试图以此证明今天重申“职业技术教育平民性”问题的事实依据及其重要性。根据该所2000年对重庆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6969名新生的调查,家庭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占94.6%,父母的职业为农民、工人、个体户或无业者占96.4%。凡是有社会责任心的人,看到这样的数据,我想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在我国现阶段,“平民群体”不仅数量很大,而且经济水平很低,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2002年底,城镇居民接受最低生活救济人数估计达 2500万,约占城镇总人口的1/10。据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王郁昭2003年3月25口向中央新闻单位介绍说,当前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达1459.5万人;人均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9033.4万人;人均1000-2000元的人口有31079.3万人。有近3000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6000万人徘徊在温饱线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如果不顾及农村,就势必脱离大多数人民群众,远离它固有的大众属性,必将严重影响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学海网
 三、面向大众要以就业为首要目标
    在目前情况下,大众的首要需求是就业,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人人都首先需要生存,然后需要发展,需要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需要施展才华的更大空间。因此,尽管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有多种,但其首要目标应该是就业。
    诚然,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重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无疑都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就业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如果认识清楚,操作得当,这矛盾的双方可以获得协调和统—…;如果陷入任何一种片面性,则矛盾的对立必然出现。围绕这个问题,有必要在如下两个方面进一步形成共识:
    1.不能把就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看得太狭窄。尤其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适应某种职业工作都需要综合的职业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决不仅仅是“一技之长”而已。
2.能促进就业的教育是意义非凡、贡献重大的教育。黄炎培先生认为:如果职业教育能够解决人们的生计问题,“已足令感受生活压迫者闻而起舞矣”。当—个人眼前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时候,一切“未来”也将失去意义。正如鲁迅先生说:“……将来是现在的将来,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有意义。”

     四、面向大众必然伴随教育的深度改革
    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需要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一,要更新人才观。对于在升学考试中成绩偏低的学生不能不加区分地一概看成“智力低下”,应该承认人的智力多元,相信人人有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是无奈地而是自觉地乐于吸纳任何基础的求学者,而且对任何一位学生都满怀爱心和富有信心,高度负责地帮助他们把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
    第二,要坚持教育的多样性。人类社会个性万千、人才各异,职业多种、需求多样,所以职业技术教育要为学习者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然后,还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权利与机会,实施因材施教。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充分的多样性,就没有真正的大众性。
    第三,要使学习制度弹性化。面对不同基础、不同潜质的学习者,要把学习时间作为变数,以“学会”为质量基准,因人而异,弹性操作。做到:“上不封顶”——支持每一位学习进度快的学生达到更高的目标;“下能保底”——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保证最基本的质量标准。
    第四,推进“双证”的互补与融通。即通过教学体制和课程的改革,通过产学结合的途径,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互补,努力促使相互融通,使多数学生在毕业时取得两种证书;对于要求升学的学生,采取加选部分课程的办法帮助他们实现继续深造的目标。

    五、面向大众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
    涉及职业技术教育大众性的政策问题是多方面的,当前最需要调整的是如下两方面政策:
  1、要调整财政性教育投资政策和学生收费政策。  既然职业技术教育是面向以平民为主的大众群体,那么理应得到国家政策的特殊关怀。但是现在财政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不是偏重而是偏轻,恰恰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主体部分的经济承受能力形成巨大的反差。以前几年的教育投资情况为例,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预算内经费占职业技术教育总经费的比重,2000年比 1996年下降了9.8个百分点;预算内职教经费占预算内教育总经费的比重,从1996年的11.53%下降到2000年的8.43%。迫使面向大众的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的收费标准反而明显地高于普通教育。以河北省现行的收费标准为例,职业中专学生的收费标准14005fi/年,是普通高中的2.8倍;对口升学的高职院校学生收费标准5000元/年,是普通高校学生的167%。同一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6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478.86元。可见现行的收费政策,对于平民家庭不仅负担过重,而且不够公平。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在地区和群体之间,由于经济差距的拉大导致教育水平差距的拉大,而教育水平差距的加大又势必进—步激化经济收入的差别,如此恶性循环如何得了?我想,有关方面应该作为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行动,下决心对有关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首先要增加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性投入,然后改变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的高收费政策。
    2.要改革以行政手段强行分批录取的招生政策。现在,高职院校多被列为第5批录取,中职学校也被安排在末批录取,而不是根据考生志愿平等地对待各类院校,无端恶化了职业技术院校的社会形象。
    职业技术教育的大众性,是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对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属性的一种认识。它并不是—个新的概念,本文重新提出这个问题,目的是希望有更多同人关注和研究。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