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就业导向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就业导向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日期: 2008-12-29 5:58:30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石 滨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就业问题突出,其直接原因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应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系统偏差;就业导向:课程改革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造成就业问题突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仍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

学海网

    一、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毕业生就业难的挑战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知识型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和需求不断增加,这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院校招生人数年年递增,高等教育也逐步由精英教育过渡到普及教育。但是2003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就业问题也凸显出来。从就业市场的分析来看,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难于就业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压力日益沉重。然而另一方面,产业界对大学毕业生不适应行业的职业要求,企业难于招聘到合格人才的抱怨也日渐强烈。在这种形势下,产业界把输送合格从业者的要求寄托于教育界,这也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就业率偏低的问题相当突出,根据2004年的统计,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仅6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固然有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冲击.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适应具体的岗位要求,职业教育没有体现职业特色,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审视和检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沿袭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摆脱以往的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模式。这一模式是我国普通大学本科教育中普遍使用的课程模式.传统的高等专科也基本采用这一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接受以学科系统化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这导致了在高职教育中.许多课程的开发事实上成为从这些学科知识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加以简化和压缩的过程。另一方面,也由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一般为三年,也使得贴近四年制本科的课程方案比较容易在实际教学中操作。因此,在高职教育中采用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模式,就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造成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二、就业导向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在突破了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后,应如何建立新的课程模式?又如最近教育部提出要积极发展二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又应如何制订二年制的课程方案,以及二年制与三年制课程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尽管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本科教育的差异已经有所认识,我国也多次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模式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但职业教育与国情有相当紧密的关系,特别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现实情况下,给全面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带来了难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就业问题将成为党和国家的长期任务,而高等职业教育面对实际培养效果与适应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也需要贯彻就业导向的原则,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改革。这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方针。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提出就业导向的指导方针,不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和深化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解决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课程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学生综合能力难以直接胜任职业要求的现状,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产学合作教育在课程中的落实。同时,通过双证书教育的推行,可以把职业认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把职业要求与教育、就业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把个人、社会和企业联系到一起。
    就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而言,主要是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更应贯彻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原则。具体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应是使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真正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以其获得的能力和素质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与社会承认,减小以至消除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偏差。从这一点出发,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而在就业方针指导下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仅需要在宏观层面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微观层面进行各种专业培养方案的试点,更重要的是要在中观层面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课程开发方法。同时,在就业导向指导下开发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也应该在专业课程系统、单元课程范型、单元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法、课程评价方法诸多方面体现出就业导向的性质。
 
学海网
   三、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1.面向行业设置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在设置专业前首先应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专业理论知识也应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系统化,以区别于学科课程体系中由一些专家事先给出专业的学科基础性课程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科专家的意见提出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做法。在具体操作时,可以考虑由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定,面向行业设置和按行业归类;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颁布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颁布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性专业目录。在实施的过程中,国家、地区和学校都应承担不同的专业设置责任,并共同构成专业设置整体框架。另外,专业学制也应由职业和岗位需求所决定,一般二至三年,二年制应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三年制在提升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可适当拓宽通识课程。
    2.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这一要求也体现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高职教育的人才可分为三类,包括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具体来说,对于信息产业主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对于第二产业和制造业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现代服务业则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主。
    3.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多智能的开发。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高考成绩处于中间段的学生,是高职学生的主体,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这与我国教育模式单一,过于强调学生逻辑思维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开发有很大关系。因此,学科系统化课程对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都是不太适用的。而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更要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课程的设计中,应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即课程设计追求的是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完整性而非学科系统的完整性。
4.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每个专业都应有明确的职业能力要求,由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组成,前者的核心是职业专门技术,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主要体现在训练掌握本行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重点是培养运用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必须通过一定时间和强度的训练才能掌握,其训练时间的长短、强度的大小、程度的难易必须依据行业分析所得到的职业标准和熟练程度要求而定,其目的在于使教学贴近职业的需要和就业的要求。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寓于专业课程中的隐性课程来实现,因此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必须包括关键能力的设计。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系列课程链,在修业年限内从人学开始接触职业内容,职业能力随学习时间逐渐递增,到毕业时达到专业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合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邱友成.就业导向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存之本[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4—66.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