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创新方法,破解难题,促进招生——积极推动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创新方法,破解难题,促进招生——积极推动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日期: 2010-8-6 14:37:20 浏览: 1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招生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创新方法,提出解决难题措施和对策,积极推动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关键词】招生体制 布局结构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就业准入制度 职业教育攻坚
   一、当前中职教育形势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仍然是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技能人才培养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源匮乏等诸多难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阻碍产业进步的瓶颈。特别“生源市场”不景气,政府热、社会冷,学校热、学生冷,仍是存在多年而又在短期难以改变的“老大难”问题。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
   1.行政、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国家包分配”铁饭碗;毕业生就业市场化,造成
   学生不愿就读中职学校
   改革开放之初,多属数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要求低,科技含量不高,录用门槛也低;由此产生“读书无用,初中毕业打工也能挣钱”的就业观;而人才匮乏和劳动者素质偏低问题,影响到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小康社会大局,也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
   2.投入不足,校园、校舍、图书、设备等基础条件及师资配备不完善,相对滞后的育才环境体系,造成中职学校吸引力差
   学校硬件、软件发展滞后,培养的学生技能不突出,专业性不强,适应能力较差。某县一职中,通过种种渠道,招来300多名学生,可学的专业有小语种、数控技术、会计、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与学校基础相差很大,校长一看,赶紧跑去广东联系单位,新生报到先到企业实习;某专业新生报到20多人,最后毕业生不到两位数。
   3.招生体制凌乱,招生办法五花八门;以各校自主招生为主,压力大、费用高、效果欠佳
   生源是学校命脉,每到招生季节,各校集中一切力量,予经费保证需要,教职工调课、调班、停休,加大招生宣传的深度、力度,并制定各种相应措施和解决招生问题的方案,这还不一定招得学生来。于是乎各校各显神通:全员招生、有偿招生、承包招生,包片、走村串户新长征招生法,再加上地方生源保护主义等等,使学校难以顾及加强教学与管理,办学质量下降,造成招生难的恶性循环。
   4.高校扩招的诱惑力,吸引学生就读普高热;“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错误认识
   根据中山市1997年人才规划调查资料反映:“中山市钳工、电工、车工、机械工缺口大,模具、电器、锅炉、制药、管道等工种的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懂技术又懂市场经济及其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比较精通外向型经济的人才更少。而且,全市工业1900多个工种和36万工人中,只有85个工种884人和13人分别获得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占技能型人才的0.7%。在12.4万技能型人才中,初级的技工有12.31万人,占99.3%;其中,初级、中级、高级技工比例为67.4%、29.9%、2.7%”,这与发达国家企业中中级技术工人一般在40%~60%之间,高级技术工人在20%~40%之间的目标相差甚远,与国内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1994年中级工已达47%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知,本地区急需的不是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实操型、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
   三、措施与对策
   1.政府主导,加大投入,统筹规划,优化整合中职教育资源,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做大”、“做强”中职教育
   (1)“做大”——学校发展的基础
   将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形成学校布局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办学质量和整体效益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2)“做强”——学校发展的根本
   坚持促进就业,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坚持面向市场,调动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新局面,坚持服务产业,依托主导产业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满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用工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2.学校企业化,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毕业=就业”
   确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办学思想;明确面向产业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与职校共建实训基地并共享资源;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多证多层次办学,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以就业“出口”畅,助招生“进口”旺
   多层次办学,打通与高等院校之间衔接与沟通的渠道,联合办学,使在校中职生可就读大专、本科,缩短学习时间、减少费用,一步可圆大学梦。多证制办学,采取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并重的做法,将职业资格考核成绩纳入学籍管理。
   4.通过媒体宣传优势,引导和提高社会的认同度
   组织开展系列职业教育攻坚新闻宣传活动,着重抓好宣传选题策划和职业教育攻坚系列主题活动,主动配合、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深度和特色的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在中职教育的攻坚时期内,要特别注重在每年的各级人大、政协“两会”召开和“五一”国际劳动节、中等职业学校筹备招生、国庆节、年底总结为民办实事等时段,掀起职业教育攻坚宣传热潮,切实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建议在中学阶段增加技能课及相关职业教育介绍。
   5.招生体制规范化,多渠道招生为辅
   各地要及时向考生和社会公布各类学校招生计划和招生信息,加强初中毕业生报名和填报志愿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对应届初中毕业生实行一考多分流,统一组织录取。
   建立学校招生和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网上录取工作和学生电子注册制度的建设。政府用行政指令和招生计划配比的方式,提出中职招生的最低数量,明确各地职普比例要求,通过政策转变社会观念的引导性办法,职教要靠质量、特色、品牌吸引生源。多渠道招生以宣传各校特色、品牌为主。
   参考文献:
   [1]冯义连,李忠玉.浅谈影响中职教育现状的因素和对策.科技信息,2008.
   [2]陈水生.分析中职教育现状探索发展创新之路.职业教育研究,20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