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80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特点

“80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特点

日期: 2010-7-13 22:46:53 浏览: 1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本文概括了“8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种种思想特点,从家庭、社会、学校、媒体等多方深入探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根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80后” 高职院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80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主要是1985年到1989年出生的,其成长背景与上一代人明显不同。国内,正处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国际,趋向经济全球化;加上78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正式实施,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自身又是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而成长,国际上的前沿信息、文化动态他们都可以很快获取。所以“80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语言风格必将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而高职院校的“80后”学生除了具有“80后”大学生的共性外,还有着其独特的思想特点。
   1.价值观方面,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很少会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比如对教师,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教师并不一定能赢得尊重,他们对教师的人格魅力、讲话能力要求更高。他们有强烈的关于自我利益的意识,他们对自己的利益看得很清楚。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进步,不那么容易被那种宏大的集体主义、理想主义所迷惑。
   2.学习和交往方面,受网络的影响较大。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变化了。对学习知识、概念没有很强的欲望,而高等教育很大程度还停留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层面,这必然形成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矛盾。导致学生厌课,用应付的态度对付考试。他们比较喜欢幻想,不太愿意跟现实生活中的人交往,或者说交往能力比较差,喜欢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对虚拟世界有一种迷恋,他们上网主要是去玩游戏,或者是聊天。
   3.行为方式方面,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即他们希望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模式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80后”喜欢通过QQ、博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自己的观点,摸索新的思路。然而,学校教育多半还停留在单向的知识与道德观念的灌输上,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4.心理压力大,现实困惑多。“为什么上大学”、“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成了“80后”的现实困惑,来做咨询的学生问题来源越来越多,有就业压力、经济困难、家庭内部问题的,爱情和性困惑的,人际交往问题也更加突出。
   5.学生的代际变化速度加快,思想变化快。1977年恢复高考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七八届大学生之间的变化并不大。之后,学生的代际变化缩短到五六年,然后是两三年,趋势是频率加快,代际差异加深。比如资助贫困生的问题。五年以前资助学生给他助学金他就非常感激,不会再提什么要求,但现在就希望学校能保护他的隐私。
   6.某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是真正的大学生。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存在“两偏差”。一是对高职教育定位存在偏差。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在一部分人的眼里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二流教育”。二是对高职学生定位存在偏差。就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成绩来看,基本上是排在普通高校招生的最后一个档次。另外,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用人观念与部分高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的存在,致使一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很大压力。这些都对高职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高职院校“80后”学生思想特点产生的背景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80后”是“垮掉的一代”,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其实“80后”现象不过是青春生长期、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现象的反映。人是环境的产物,年轻一代的品行与人格是家庭、社会熏陶教育的结果。“80后”是市场经济社会与独生子女家庭孵化的“蛋”。
   1.自我中心思想的根源——“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大量的独生子女
   80后现象,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所特有的一个现象,其根源在于整个社会背景的断层式变迁,78年我们国家正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78年之后出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伴随着家长的过分溺爱成长,自我中心思想,自私不自立的个性开始萌芽。这种家庭的宠爱基本上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种即望子成龙型;第二种放任自流型。纵观以上两种教育方式,都过于偏激,正是这种偏激,在很大程度上造就“80后”生人自私自利、精神空虚的可悲后果。
   2.个人主义思想萌发的土壤——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
   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也正是80代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关键时期,西学东鉴,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开始对这一代潜移默化,为后期80年代个人主义冲击中国几千年来所倡导的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埋下了伏笔。他们没受过前辈所受的思想禁锢及缺吃少穿的困窘,却享有比前辈更多的受教育及自我发展的机会。
   3.经济型价值观形成的催化剂——高校并轨,自费读大学
   96年左右,高校纷纷并轨,由公费读大学到自费读大学,这种教育体制的改革为形成80后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首先不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是对眼前高额学费甚感堪忧,而在千禧年前后,国家在大学生分配就业政策上一刀切,实行双向选择,“高校教育不再是国家培养,而是地地道道的一种知识投资行为,对学生个人来说,是一种经济行为”,这些80后学子的经济型价值观更加根深蒂固。有些学生感到“毕业就等于失业”,心理压力大,现实的困惑自然也很多。
   4.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影响因素——科技进步,互联网普及
   互联网络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已基本普及,网络的功能也越来越强,而相应的负面的影响也愈发体现出来。各种不良信息正在通过网络严重腐蚀着年轻一代的身心,他们玩物丧志,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甚至更严重的涉足黄毒等。他们也不太愿意跟现实生活中的人交往,或者说交往能力比较差,喜欢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所以,科技进步了,物质丰富了,而精神却更加空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5.精神营养匮乏不可忽视的原因——学校教育和媒体导向的缺陷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是人类精神营养的供给地。然而,现在的中学片面进行应试教育,而完全忽略的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世界的塑造与培养,使他们精神营养严重匮乏,找不到人生的目标。而现在的大学呢?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掺杂了太多商业化的因素。学校为了创收,大幅扩招,大学生素质普遍下降。同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三不够”。一是思想重视不够。二是队伍建设不够。三是教学创新不够。媒体是精神文明的堡垒,是舆论导向的重要工具。然而现在的媒体就像得了流行性感冒,各种选美、超女、超男等比赛层出不穷,功利色彩异常浓重。
   参考文献:
   [1]程舟群.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我见[J].教育探索,2007,(1).
   [2]陶成玉.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3]刘卫华.“80后现象”背后的人性假设.https://www.chinahrd.net/zhi_sk/jt_page.asp?articleID=116048.
   [4]“8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东北新闻网.2007-01-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