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中的环境因素

试论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中的环境因素

日期: 2010-7-25 8:10:47 浏览: 1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 养成教育 环境因素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职业学校内外部环境因素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希望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进而促进提高技校生的培养质量。人性是受环境影响的。
   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第一线工作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在注重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学会做事的同时还应当注意训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如何与他人共事,具备良好的个人道德素质,也就是进行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在这里主要是指学校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培养符合社会主流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学生的活动,涵盖了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性、吃苦精神、坚强毅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内容。在当今社会,踏实稳重、诚信执著、文化素质、文明礼仪等“软性因素”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这些“软性因素”的优与劣往往成为左右学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学生就业的好坏必将影响学校的社会信誉度,进而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办学前途,所以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对职业学校来讲很重要。
   学生养成教育的好坏主要通过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个人品德行为来体现。人的品德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外部影响的结果;他是个人内部状态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外部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行为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足以说明后天的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力不可低估。正鉴于此,我在这里讨论一下学校环境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我们将学校环境分成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所具备的教学硬件设施及为学生学习、休息提供配套服务的物质设施基础,它是一种看得见的,可以适时调整的因素。而软环境主要指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润物细无声,它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的因素。
   我们大多数人常有这样一种经验体会,每当我们进入环境高雅整洁的场所时,常常情不自禁地因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那种场合一个平常即使表现得比较遴遏的人也会尽量掩盖自己的粗俗,表现得谈吐文明、举止得体,一派富有教养的模样,好象换了个人似的,这大概就是所谓环境改变人的效应吧。而目前我们的校园环境整体上是不尽如人意的,无论是教学区还是生活区,虽然我们每天组织人员清扫卫生,但总能见到一些让人感觉不爽的场景。教室、楼道走廊的地面上永远有扫不尽的废弃物,清不干净的污水渍和随处可见的灰土痕迹.道路上不时有赫然可见的痰迹和行人随手丢掉的垃圾,裸露的花坛泥土上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各种废弃物,整个校园环境拖泥带水。空荡荡的校园里,见不到多少宣传文明礼仪的名言警句挂图和横幅,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少而单调,缺乏浓厚的人文教育气氛。人如其物,不能说我们学校不重视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学校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要求被反复强调向学生灌输,但是我们的学生吸烟、打架、不守纪律、衣着发型怪异等违犯校纪校规的行为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给外界的整体素质形象不是很佳。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随意的环境里,没有明显的外在因素来约束引导他们的言行举止。
   即使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硬环境)条件,如果没有文明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软环境)来支持,那么学生的养成教育将大打折扣。人的美德是后天获得的,人没有现成的善性.人在完善人性的最初努力中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职业技术学校,因受招生条件的限制,学生入校要求并不是很高,招进来的大多数学生是所谓的初高中升学无望的差生,他们正处在人生的转折期,尚未形成固定的是否观念标准,自身控制力相对比较差,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职员工要为学生带好头,树好样,发挥正面的影响力,才不至于出现“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强调了教师不仅要学识高而且要品德端正、率先垂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正处于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期,我们要贯彻“教育即使人为善”的基本精神,遵循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养成。说到底,道德最后落实在行为上,教师的行为示范比语言指导对学生更具教育力量。如果说语言是最经常性的教育手段,那么榜样就是最有效果的教育手段。学生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如受到奖励或惩罚)无需要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试验表明,学生通过模仿榜样的言行举止可以习得其中隐含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对比之下,我们当前的“软环境”不容乐观,我们的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实习车间,常常是无所顾忌地在学生面前吞云吐雾,各种不雅举止和言谈随时表露出来。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礼仪礼节,校园盛行的是所谓的“草根”文化。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师自身底气不足,那能去严格要求学生的行为养成。学校德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的表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的。
   就外部环境因素来讲,硬环境只是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物质条件,而软环境才是关键性因素。因为品德主要不是直接教会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学校影响学生道德成长,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是教师能够起道德表率作用的行为,二是学校的道德环境,特别是具有道德感染力的集体生活气氛。正如诺尔特所言: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学到罪恶感;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处事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感里,他将学到信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将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被接纳和友谊中,他将学会喜爱这个世界。学校和课堂是个小社会,有自身的传统、规范、礼仪、权力关系及学生的行为和表现的标准。在有效的道德教育氛围中,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影响。只有让学生在一个文明、守纪、有序和谐的校园环境里接受熏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重点,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