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实践就业基地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实践就业基地建设的思考

日期: 2010-7-11 17:03:34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本文将高职院校实践基地建设和就业基地建设二者结合在一起,从多方面对物流专业建立校外实践和就业基地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就基地建设和利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物流专业;实践;就业;基地建设
   物流专业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很多学校在师资欠缺、硬软件等办学条件不充分的条件下,仓促上马,导致学校在物流教学中存在学科和课程体系落后、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实践环节薄弱、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本文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就物流专业校外实践和就业基地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高职物流专业实践就业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重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普遍要求实践课程比例达到40%以上,物流专业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对实践教学则具有更高的要求,以致于实践环节的好坏成为评价物流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具体来说,实践和就业基地建设对高职物流专业必要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是物流专业的学科性质要求。现代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科学,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哲学、计算机及网络等诸多学科性质。目前大多数学校物流专业设置在经管类院系,课程设置中重在理论教学,多以枯燥、抽象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为主,且大有专科教学本科化的倾向,教学中致力于引进线性规划和运筹学等知识,使本来数学基础不太好的高职学生倍感困惑,而且缺乏实用性。有关物流实务各环节业务流程是高职学生日后工作的重点,但因缺乏与之相配套有效的实训环节,其内容表现为枯燥浅显,老师或不屑于讲,或加以淡化。
   2.是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致力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为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各功能环节的一线岗位提供管理和操作人员,如仓库(堆场)作业管理、运输流程管理、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营销等,而物流规划、国际货运等对数学和外语水平要求较高的岗位对高职高专类学生并不现实。一线物流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积累的前提下,只有通过切实的实践环节的感观认知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向实践动手能力的转变。有人认为当前我国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质量不足、数量过剩的缺陷,这个看法不够客观,一是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并非高职院校的社会使命;二是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发展多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上与国外企业具有较大差距,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变过程中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而当前我们高职学生就业主体主要为中小民营企业,那种把目光盯向先进外企、国企中高层管理岗位的做法显然是就业市场定位的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3.是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实践基地不只是教学的基地,也是教师学习和锻炼的基地。我国物流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比较仓促,物流教师中许多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而来,甚至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非物流专业的新教师,有物流专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教师寥寥无几,物流老师知识储备大多来自目前出版的一些物流书籍,很不系统,再加上大多没有物流实践的经验,不少教师在从事物流教学和从事物流研究时显得勉为其难[1]。
   4.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要求。现代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竞争,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迎合了市场的需求,谁就能占领高职教育的高地,而物流业的行业性质和发展态势使物流专业学生集中就业成为可能。与管理类的会计、报关等专业不同,只要规格对口,一家物流企业对毕业生的招聘往往可以从几个甚至到几十个。
   二、当前实践就业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实践就业基地建设根本立足点在于校企合作,当前我国校企合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从宏观层面来说,包括缺少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缺位,学校和企业之间主体和利益的不对称等。而从微观操作层面上,物流专业实践就业基地建设和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实践地点距离上,物流企业或部门位置远,实践课程落实不方便。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更好服务于生产和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及其项目部门通常设置在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厂矿企业区、郊区或车站码头附近,这给实践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二是从实践课人数安排上,实习人数多,实践课效果不理想。学校为了节约课时费用,实践课程设置常按班级甚至按年级组织,如以一个班级数十人,或以同专业一个年级上百人到物流企业或某个物流部门实践,常常会给企业或部门正常运行带来不便,效果也不够理想。
   三是从实践课时间安排上,学校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和便于监督,通过教学计划的设置,对教学时间和地点的安排有严格的要求,而物流企业运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不确定因素。
   四是从实践教学的指导上,当前校外实践教学也多以校内老师指导为主,在企业现场教学中,大有喧宾夺主之嫌。如聘请企业人员指导,又存在企业多数中高层领导职称职务不高、教学材料准备太烦、课时费太低、时间安排不协调等原因。
   五是在就业问题上,工资待遇不高,学生就业不稳定。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吸收高职学生就业最多的也是民营企业,但由于起步晚、积累少、行业竞争大、技术含量低,所以工资报酬不高,工作压力大,很多毕业生不能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往往在工作一段时间业务较为熟练后,出现频繁跳糟现象。
   三、完善校外实践就业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校外实践和就业基地的建设对高职物流专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事关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从宏观层面而言,基地建设主要取决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2],从微观层面,应着重以下方面的努力:
   1.实践就业基地建设中应明确学校的主体地位。目前实践和就业基地的建设中往往是专业教师或教研室担当主角,学校下达教学计划编制中实践课程比例不得低于40%的要求时并不会顾及实践教学资源的多寡,院系执行教学计划时也不会考虑到具体的执行能力,而教研室和专业教师为了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则必须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洽谈,去寻找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2.增加学校对校外实践就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客观来说,利用实践和就业基地来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就业减少了学校教学投入、提高了教学效果、保证了就业率,学校是既得利益方。而从企业来说,除了可以提高企业的影响力、挑选到较为优秀的毕业生外,并无实质的收益,相反,会给企业经营秩序带来影响和产生相应的成本。在政府对校企合作中企业方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的前提下,学校应当予以投入。
   3.在实践教学计划执行上增加灵活性。校外实践教学常常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指导老师有必要对教学活动做相应调整和变更。因此,在教学质量控制上,学校应在强调过程管理的基础上,把控制重点回归到教学效果检查。
   4.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多数毕业生择业常常具有一种随意性,缺乏长远的考虑,不能够联系企业发展的前景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疏于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渴望短期内被重用,不能经受基层第一线的工作的磨砺。通过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敬岗爱业的精神,认识危机背景下就业紧张形势。
   参考文献:
   [1]粟增富,高职物流教学实践浅析[J],职教论坛,2009(5),P26。
   [2]陈金鹏,校企合作-政府不是旁观者[J],中国培训,2008(1),P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