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努力打造职教品牌:苏北职业教育发展透析

努力打造职教品牌:苏北职业教育发展透析

日期: 2010-8-10 21:57:06 浏览: 1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苏北 职教发展 品牌
   论文摘要:苏北职教在艰苦创业过程中,以其鲜明的发展特色打造着自己的品牌。具体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工作,即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努力提高职教质量;根据需求科学规划,扩大职教发展规模;开发外向就业市场,调整方向长短结合;瞄准地方就业市场,培养经济新生力量。
   苏北是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成苏北经济难以迅速腾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匮乏。苏北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由于职教力量相对薄弱,长期以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难以有效提升专业技术含量,顺利实现向人力资本的嬗变。而竞争面前社会人力资本匮乏的状况,既给苏北职教增加了巨大压力,又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他们抓住政策机遇,科学规划,努力打造职教品牌。
   一、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努力提高职教质量
   苏北职教从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发展以来,虽然遇到许多困难特别是资金不足,但始终能抓住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苏北职教倾斜、优惠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取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营造出巨大的发展优势。
   (一)加强骨干学校建设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北各地在创建省重点职业高中的基础上,继续创建职教中心。在实施省“1122”工程中,各市、县职业中学积极响应,政府部门大力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保证了职教中心顺利建成,使每个县都拥有一所功能强、辐射广的龙头职业学校。职教中心顺利建成,构建了大职教的发展框架,有效地整合了区域内的职教资源,提高了职教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而结合职教中一12,建设,各职业学校开设普通中专班;有的市、县政府给予职业学校特殊的招生政策:凡报上职业高中的农村学生均可在校“农转非”(当时城市户口还相当吃香),收费每生40(}0~6000元不等。这些措施掀起了招生热潮,拓宽了经费来源渠道。
   (二)实施职教品牌工程
   为了促进职教中心合规范、上品位,苏北各地抓住创建“省合格职教中心”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之机,积极创建品牌职校。各市根据每县实际能力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品牌创建工作,做到有条件的立即上,没有条件的积极创造条件跟着上,形成了在创建中促发展的良好态势。经过连续奋斗,品牌职校遍布各地,就连最落后的宿迁市.四县一区5所职教中心至2004年底也创成了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省“合格职教中心”。品牌的形成,极大地增强了职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并以过硬的质量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三)提升专业师资素质
   苏北职教发展水平低的一大原因是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表现为学历达标率低、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为了提高职教质量,近些年来,苏北各所职业学校在办学中强化质量意识,着力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积极接纳高校毕业生,增添师资新鲜血液;从社会上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力量。二是鼓励职校老师学历达标进修,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带薪参加本科、研究生学习,每年还要选送一批专业教师出国培训。三是安排教师参加省“骨干教师”和“四新”培训,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四是以科研促发展。各校都拨出专项经费,制定科研激励和成果奖励制度。
   2002年以来,淮安市聘请了62名教师任市职教兼职研究员。
   (四)加强示范专业建设
   苏北职教在专业发展上有过失误:贪多求全,精品专业稀少。近两年来,面向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重新培育骨干专业。各县以职教中心为龙头,积极创建省、市级“示范专业”。目前,各市都建成了一批省“示范专业”,各职教中心都拥有l一3个市“示范专业”。“示范专业”的创建,促进了职业学校专业体系向集约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五)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苏北各市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激活竞争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由市职教管理部门统一制定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对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学生文化课实行全市统考,专业课鼓励校际间合作互考。同时,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大比武和教育教学论文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比赛,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师生教学成果。
   (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苏北职教不安于办学条件落后的现状,广开渠道筹措经费,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许多学校在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自筹经费兴建崭新的校园,校内实训设施也配套齐全,同时还大力更新和充实教育教学设备,多数学校建成了校园网。
   二、根据需求科学规划。扩大职教发展规模
   苏北职教在实践中认识到:要从弱势中走出来,必须壮大自身力量,发挥规模效应,在富民强市、富民强县中发挥出巨大的功效。经过深入调查,苏北各市科学决策,大张旗鼓地运行起规模发展的大职教策略。具体做法是:
   (一)组建职教集团
   为了增强职教的辐射功能,实现区域内职教优势互补,构建职教一体化发展格局,苏北一些地方在职教中心基础上,组建职教集团。宿迁市以宿豫县职教中心为龙头,合并了邻边学校,成立宿豫职教集团。连云港市以市职教中心、旅游学校、高级技工学校为主干,组建了三大职教集团。徐州市以专业为纽带组建职教集团,城乡一体,区域联动,职成沟通。为了呼应规模发展策略,有些地方致力于职教园区建设。如宿迁市在组建宿豫职教集团的同时,开发职教园区,在原有的280亩校园基础上,再扩600亩土地,校园面积达到880亩。
   (二)构建职教网络
   苏北职教在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运行专业发展区域联动政策。他们根据各县专业发展实际,确定全市专业教研中心,分布合理、优势集中、资源节约,形成了区域覆盖的职教网络。宿迁市还拿出全市专业教师流动方案,一方面通过流动最大程度地开发专业师资智慧,一方面实现全市范围内骨干专业集中发展和全市生源流动。县区职业学校之间也加强了交流、合作,职教中心主要实施学历教育,其他职教主要经营“短、平、快”的技术培训。
   (三)壮大民办力量
   为了加快职教办学主体和投入主体多元化步伐,增加职教总体含量,苏北各市改变公办职教单打一的局面,在大力发展公办职教的同时,积极发挥民间资本力量兴办职教。2004年,泗洪县兴办起9所民办职业学校和20多个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泗阳县涌现出新东方、霞飞等骨干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招生形势喜人,年培训人数超过2000。一些地方正在探索通过招商引资、吸纳外资力量联合办职教的路子。
   (四)部门合作培训
   苏北职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社会各部门的广泛支持,广开财源,增强发展后劲。泗洪职教中心在县农业部门支持下,争取到国家“星火”培训计划,被认定为国家“星火培训学校”;在县科技、劳动等部门支持下,实施了“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得到了各级政府财政专项培训经费的支持。
   (五)扩大招生规模
   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北各市迎来了生源高峰期。苏北各市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合理调整教育结构,迅速扩大职教招生计划,努力提高职教招生比例。各县职教中心年招生数均突破1000人。连云港三大职教集团自2002年开始,招生总数超过1.4万人。2004年,徐州全市有l3万多人升入高中阶段接受教育,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3万人,普职招生比已接近1:1。盐城市几年来职教招生规模逐年增长,2002年招生3、85万人,增幅达49.2%,居全省之首;2003年招生4.8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8%,普职比达到1.09:1,职教在校生总数突破10万人。
   (六)南北合作培养
   “南北合作”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加快苏北发展步伐、缩短南北发展差距而推出的战略决策。同经济合作一样,苏北职教也紧紧抓住这一良机,与苏南职教建立了“一对一”的合作关系,探索“1+2”、“2+1”、“1.5+1.5”等联合培养模式。这种面向苏南直接开放“出口”的培养模式,既促进了苏北职教招生规模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北职教资源紧张的局面。
   (七)中高职相衔接
   苏北在大力发展中等职教的同时,努力探索高职发展途径,初步形成了中高职相衔接的格局,为引领地方职教向高深层次发展、加速培养地方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做出了有益的尝试。1996年,新建的宿迁市大力进行职教体制改革,积极吸纳省内其它高校资源兴办宿迁学院,为地方中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铺就了“快车道”。另外,一些市、县还涌现出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涟水民办炎黄大学已成为地方高职教育品牌。
   三、开发外向市场。调整方向长短结合
   年来,苏北职教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在坚持“抓内涵、提质量、促发展”、继续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社会大众搞好专业技能短期培训,为毕业生和培训合格人员顺利就业拓宽了道路。
   (一)着力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
   苏北工业落后的现状制约了地方就业岗位的生成,给职校毕业生地方性就业造成了障碍。所以,苏北职教将毕业就业目标瞄向苏南和其它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外资企业。每个职校都设立就业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开辟外向型就业渠道,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培养~输出~就业”网络。涟水职教中心建筑专业毕业生在长期开发深圳建筑市场的基础上,近年又投身到西北大开发的建设当中。淮安女子学校毕业生定向选送到中央军委“八一”大厦工作。沭阳职教中心空乘服务专业毕业生定向输送北京、上海等地航空部门从事地勤工作。
   (二)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
   自上世纪90年代212业体制和劳动用212制度改革以来,苏北许多效益不多的传统工业企业纷纷转型或破产,城市下岗工人陡然增多,给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压力。苏北职教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设置相关专业,承担起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重任,为他们实现技术转型或提升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同时,通过劳务输出将培训合格人员引向南方企业就业,或者帮助他们就地自主创业。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一步推广普及,苏北农村传统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业机械化生产逐步取代了手工生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力富余成为农村一大现实问题。苏北职教积极服务“三农”,一方面送教下乡,积极为农民朋友举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为富余劳动力举办多种专业技术短期培训班,速成他们的实用技术,为他们进城或输出就业打下基础。各校强化服务观念,在培训后又主动为他们寻找出路,积极推进劳务输出。盐城市教育系统大力实施“教育富民”工程,职教系统2002、2003两年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1.9万人,培训农村致富骨干5.2万人,开展产用技术培训120万人次,创建了4个省级、26个市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淮安市2003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1万人,通过培训输出农村劳动力9.3人,有组织输出3.1万人,各职教中心年培训人数达2000以上。
   (四)大力实施“两后双百”新工程
   “两后双百”是苏北地区针对农村初、高中学生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一级学校,回到家乡成为新增闲置劳动力的状况日益严重而推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工程:政府出线组织“两后”毕业生100%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让适龄人员100%输出就业。2003年6月,宿迁市政府率先提出、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这项工程,随后苏北其它市也都大力组织实施。这项工程的迅速推进,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培训经费由县政府承担,同时得到省政府财政专项扶持。专业技术培训任务由各职业学校和技术培训机构分担,职教中心承担了90%的培训任务。宿迁市2003年通过“两后双百”培训“两后”人员21607人,当年转移的适龄“两后”人员18543人。2004年5月28日,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现场会在宿迁市隆重召开。省教育厅提出,从今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两后双百”2]2程。
   四、瞄准地方就业市场。培养经济新生力量
   发展中等职教的根本目的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苏北职教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定位在当地,成为地方经济生产发展的生力军,不少人成为“生产能手”和“技术骨干”。从上世纪90年代始,苏北职教虽然将发展目光移向外地就业市场,但始终没有放松本地就业市场的开发和利用。他们围绕本地经过科技改造发展起来的传统企业和通过招商引资兴起的新型企业,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培养在地方上用得上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抢占地方就业岗位
   苏北职教在面向地方经济开发人力资本的过程中,通过与企业、部f-j联合办学,积极主动地占领就业市场。徐州职教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地方政府“以工兴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立足农村,跳出农业,面向工业”的发展思路,着力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城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保留现代农业这一大专业并更新、提升其专业内涵的基础七,以机械、能源、化工、食品、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和新医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J业为重点,努力建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多数在当地能够顺利就业。连云港职教面向机械、化工、电子、货运等地方支柱产业,着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技术人才连云港职教中C-2004年770名毕业生中,在当地实现就业的500人,输出外地就业的270人;国际物流与报关专业大专毕业生成为当地货运代理、船运代理行业的抢手人才,连年供不应求。
   (二)岗位技术提升培训
   苏北职教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当地部门、行业渗透,主动与它们建立岗位技能培训合作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在职人员岗位技术素养的提高。泗洪县职教中心先后为组织部f-1举办了全县农村支部书记“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培训、分批举办了政府干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商业系统职工举办了“市场营销”培训;为人事部门举办了公务员“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为招商引资项目上海衫鑫服装厂泗洪分厂举办了职工“服装设计与缝纫”培训,等等。
   (三)校企文化相互融合
   为了得到地方企业认同,苏北职教主动吸纳企业文化资源,同时将校园文化带向企业,推进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良性融合。这种融合促进了地方企业对职教的认同和支持,许多企业能够主动地将就业机会留给职校毕业生。融合的方式则多种多样,有的职校利用节假日和重大纪念日与企业联合开展文艺演出、创业主题演讲等活动;有的帮助企业举办专业技术专题讲座;有的自编校本教材,融进本地企业发展的生动事例,让学生了解地方企业生产运行状况和创业成功者的典型事迹,并且加强就业和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有的每学期定期邀请本校毕业生创业典型返校为学生作创业报告;有的经常组织学生走进企业体验工作的艰辛和乐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