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日期: 2010-7-27 5:16:25 浏览: 1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各类职工大学、普通高校等相继开办了高等职业教育,为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了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振兴地方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多种原因,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现。因此,加强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是摆在我们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
   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猛推进,高校毕业生大大增加,在社会整体需求没有明显上扬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愈加严峻,特别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这一问题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003年12月19日由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200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首场招聘会在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30余所高职高专的近3万名毕业生接受了广州和珠三角地区近500家企业1500余名代表的挑选。今年广东省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除了高校扩招后首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剧增的强大竞争,预计今年全省要安排普通高校毕业生17.7万人,比去年净增5万人。因此,昨日这场在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背景下举行的招聘会真正显示了它的“魅力”。记者发现,形势严峻的求职背景以及火爆的求职场面让前来求职的学子们真正降低了“期望值”,不少求职者更是将眼光投向了服务员、维修工等职位。因此,从总体上看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一)从社会需求来看,缺乏特色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从2003年高等院校招生情况来看,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加上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教育供求出现了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名牌大学供给严重小于个人需求,考生竞争十分激烈。二是专科教育特别是新高职供给严重大于个人需求。一些高职院校招收不到足够的学生,一些考生即使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也不到学校报到,教育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被浪费,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二)高职毕业生面临着强大的就业压力。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212万,相比2002年的145万增长了46%,在增加的67万毕业生中,有30万是高职毕业生。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毕业生在数量上的迅速增加,使得毕业生的就业从扩招前的买方市场变成当前的卖方市场,其就业形势极为严峻。
   (三)毕业生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校等单位工作,希望所去单位效益高,生活条件舒适,趋向于发达地区。而目前最需要人才的是那些边远的西部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型企事业
   单位。这就使得目前高职毕业生找到一份自认为“理想”的工作显得很困难。
   二、挑战与机遇并存
   从整体上看,高职毕业生就业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但高职就业市场并没有饱和,其特征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娴熟专业和职业技能的技术应用型高职毕业生供不应求,懂外语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备受用人单位青眛。2007年上海大学毕业生就业有一个明显迹象,动手能力强的高职毕业生非常抢手。上海电机高等专科学校2007届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率已达到95%,超过该市高校的平均就业率,与一些名牌大学的就业率相当。该校2005届的机电一体化、电气、机械等专业的毕业生也很“笃定”,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宝钢等名牌企业现在就向他们发出了“邀请函”,提前预定了毕业生。有关资料表明,上海市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并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的“难嫁”的尴尬局面,截至8月底,该市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达71%,而到10月底将接近80%。“吃苦耐劳,安心工作,上岗适应能力强”,这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二)我国的宏观社会经济形势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比较有利。一方面,我国经济几年来一直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将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各地对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另一方面,随着用人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此外,升学的不断增加,也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用人单位选才理念日益理智,选择人才的标准逐步趋于合理。从2003年3月召开的杭州市春季人才交流大会的需求信息来看,本科生和大专生的需求各占27.9%和28.3%,招聘单位注明“职称不限”的占92.9%,对职称的要求明显淡化,用人单位的选人观念已从过去的重学历、职称向重专业、业绩、能力方向转变,对学历和职称的要求更贴近实际,更具灵活性。高职生具备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企业来讲,不需要花时间去培训,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这是企业所欢迎的。此外,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例如在浙江省,随着国外一些大企业纷纷进入并将生产线转移至浙江,建立了浙江的制造业中心和加工中心,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十分有利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是暂时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各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趋于理智化,一定会给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3S”模式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影响及应用
   (一)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3S”模式。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2003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0%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处于中间层次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偏低。2004年全国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人,其中150万为高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实践证明,要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采取“以人为本”的理念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及时地就业指导,就必须探索充分就业的人文关怀“3S”模式。首先,高职教育应当结合市场准确地给自己定位,明确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配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必须以就业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
   (二)“3S”模式在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一是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走“订单培养”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讲,考生报考高职就是冲着“找碗饭”来的。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就业教育”。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讲,毕业生的就业教育是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教育学生更新就业观念,确立“打工也是就业”,“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以自己的实际能力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得到社会的承认。为此,高职毕业院校要在学生就业指导上狠下功夫,构建起“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毕业教育从新生入学时抓起,抓住军训和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定位,让他们明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努力方向,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日常教育中,把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与学生座谈沟通,提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二年级开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组织校内人才供需洽谈模拟招聘会,帮助学生增加应聘经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打造就业品牌,高职院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依照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制教学计划,定向培养人才,走“订单”培养之路。如2000年、2001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深圳化为公司、华中数控公司合作举办“化为班”、“华中数控”班,由公司提供实验设备,委派部分教师,学院和公司共同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为合作公司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如第一期“华中数控”班结业31人,华中数控公司直接录用29人。通过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走“订单培养”之路,近年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二是专业建设应以就业为导向,就业指导突出特色。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调整服务方向和专业结构,改造就业形势较差的专业,取消没有市场的老专业,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使高职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企业接受高职毕业生不但要看学习成绩,更看毕业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敬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强化学生诚信意识教育,并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诚信实习、诚信签约,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力强、品行好、富有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充分体现就业教育的特色。
   三是就业指导要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优良传统。例如,早在1996年上海电机高专就成立了由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上海航星集团、上海电机厂等十多位大集团、大企业的老总或董事长组成的第一届学校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此后两年一届,发展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届。咨询委员会的运作,不仅促进了社会对学校发展的支持,而且还在咨询委员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良性运作的“产供销”经营网络。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关系,增强了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措施使上海电机技术高专连续10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签约率都在95%以上,居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排行榜前列。
   四是“双证制”提高就业率。2001年末,上海市实施了“上海高校学生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目的在于突破人才市场需求与大学生职业技能不符的“瓶颈”。上海电机高专敏锐的认识到,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就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正的有效证件,同时还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而,学校积极要求学生拿到“双证书”(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证书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同时,学校在每个专业都至少开设了一门相关的岗位资格证书课程。近年来,拿到“双证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提高了毕业生的竞争力。
   五是注重就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思想性。所谓就业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会找工作,学会干工作,学会在工作中求发展,所以,要千方百计使就业教育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活动和实际操作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善于通过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自我,展现才华,要让学生敢想、敢干、会干、能干、富于个性和朝气,成为会做人、敢创业、能干事的合格大学生。
   六是要端正毕业生的就业理念。一些学生或家长抱有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了学生的就业行为。一些学生刚毕业就想一步到位,找一个专业对口、工作条件好、待遇优厚,又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岗位,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是易事。因为大学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就业竞争愈为激烈。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敢于面对现实,接受新观念,要从基层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4)
   [2]张有全,《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D].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
   [3]刘宝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