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霍兰德理论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关于霍兰德理论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日期: 2010-7-17 12:51:12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与难点。通过阐述霍兰德理论的引入,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从而提出了高职院校广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理论,改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霍兰德理论;就业指导;应用
   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我国高职毕业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霍兰德理论的内容与特点
   1、霍兰德理论内容
   约翰•霍兰德(JohnHolland)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霍兰德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
   当我们就业择业的时候,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一苇SDS职业兴趣测试,也是以霍兰德职业兴趣(HollandVocationalInterestTheo-ry)理论为基础,并根据中国的职业市场情况与用语习惯设计而成。通过测试,可以帮助测试者相对准确地了解自身的个体特点和职业特点之间的匹配关系,同时为测评者在进行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如具有现实型兴趣的人希望在现实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可以最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但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因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依据兴趣类型,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因为个体本身常是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单一类型显著突出的情况不多。因此,评价个体的兴趣类型时,也时常以其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组合时根据分数的高低依次排列字母,构成其兴趣组型。在职业选择时会不断妥协,寻求相邻职业环境,甚至相隔职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个体需要逐渐适应工作环境,如果个体寻找的是相对的职业环境,意味着所进人的是与自我兴趣完全不同的职业环境,则我们工作起来可能难以适应,或者难以做到工作时觉得很快乐,甚至感觉每天工作起来很痛苦。
   2、霍兰德理论特点
   根据霍兰德的理论,个体的职业兴趣可以影响其对职业的满意程度。当个体所从事的职业和他的职业兴趣类型匹配时,个体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最彻底的发挥,工作业绩也更加显著。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地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也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做到就业指导内容要有战略性的转变,由只注重择业知识策略性向培养学生创造性、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意识等战略性方向转变。就业指导工作是以实现毕业生就业发展为目的,就业指导对象转化为所有在校的高职学生。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课程的盲目性
   就业指导课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职业技能、选择职业的重要课程。有些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盲目,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也只是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或者在部分专业开设。在课程安排上,只重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不重视公共课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建设,没有把就业指导课程看作是激励学习的有效措施。
   2、就指导缺乏科学性
   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就业指导时不注重科学性,是通过对人才市场的分析来自主设置专业,其专业没置灵活度小,缺少科学性的具体指导。就业指导人员很少深入用人单位了解人才需求状况,因而不能及时、全面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使许多学生失去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从而失去适合自身条件的就业机会,这种情况反映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随意性和粗放性。
   3、学生职业发展自觉性较差
   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高职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也越发显得重要。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走向合适的工作岗位需要个人与学校共同努力,但是,学生的“大众化就业”意识尚未完全树立,也不了解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因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较差。
   三、霍兰德理论在就业指导中创新应用
   1、利用测量结果开展个性指导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针对在高职院校内建立的学生就业测量常模的特点,分别根据各个特点的分类进行有正对性和个性的指导。测量方式:根据霍兰德的研究成果及分析论证,按照不同的职业特点和个性特征,一般可以将人分为六类:现实型(R)、探索型(I)、艺术型(A)、社会型(s)、管理型(E)和常规型(c)。这六种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每种类型的人对相应职业类型感兴趣,人格特征和职业需求有合理搭配的特点。霍兰德的职业理论,其核心假设是人可以分为六大类,即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艺术型,职业环境也可以分成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
   2、跟踪典型对象进行总结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针对在高职院校内建立的学生就业测量常模特点,对具有典型的对象(如传统型和探索性等)的学生加强跟踪辅导。根据跟踪典型测量,可以及时发现和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对这类学生的指导之后要善于总结经验。
   3、建立有高职学生特点的常模与档案
   组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测量的时候,运用所学的霍兰德职业测试量表进行科学的测量,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设计以及一生的职业发展。以高职院校内的测试结果为依据建立有高职学生特点的常模。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针对在高职院校内建立的学生就业测量常模的特点,组建学生就业指导档案以及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阶段的全程指导档案。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者的理论学习
   高职院校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理论教学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没有理论教学,提高职业技能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偏重理论教学又会走传统教育的老路。加强对现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系统培训,鼓励和要求他们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并取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老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或到高校进修学习,提高教师教的能力。邀请校外各方面的管理专家、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专家,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讲述霍兰德理论在就业指导中的创新应用,并为就业指导工作者答疑解惑。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创新就业指导方法,认真研究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促进学生的就业与发展,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