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与对策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与对策分析

日期: 2010-3-12 22:32:09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年来这一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总量、投资来源、投资产业、投资方式等投资变化趋势,进一步探讨长三角在吸引外资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
   关键字:长三角;跨国公司;投资趋势;引资机制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其雄厚的产业科研基础、良好的劳动力素质、巨大的市场潜力、完备的物流设施等区位因素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投资。近年来国内学者就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和投资产业分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贾秋凤(2005)认为长三角地区只有打破原有的行政体制的束缚,在竞争的基础上充分合作,使长三角区域内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由于经济生活中的内在联系而联结成为一个经济整体,以实现区域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郭晓合(2006)提出了长三角地区逐步从以优惠政策为平台的引资机制转变为以政府服务为平台的引资机制的思路。徐燕(2005)从外商直接投资对长三角产业发展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积极推动产业整合,提高长三角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因而受到了跨国公司的青睐。目前,长三角的跨国公司的投资占了全国总量的半壁江山,已经和珠三角共同成为中国经济的两大“发动机”。
   然而,自2004年以来,长三角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有所减少的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增幅开始出现下滑。如表1,2004年合同和实际投资金额分别增长17.67%、4.9%,增幅同比下降26.73%、41.1%。2005年分别增长24.3%、20.4%,增幅较2003年下降20.1%、25.6%。
   表1 长三角外商投资总量 (合同项目:个;金额:亿美元)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签订合同项目 4273 4510 6662 9127 12137 16064 15345 14613
   签订合同金额 152.5 132.3 211.8 307 373.4 539.2 634.5 788.5
   实际投资金额 116.1 109.8 134.3 167.4 185.6 271 284.3 339.7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整理。
   (二)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分析
   从资金来源看,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台地区。这一方面是由于港、澳、台和中国大陆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血缘渊源;另一方面,港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地已经失去投资成本低的优势,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目前,港台的比重仍然超过了三分之一。近年来,鉴于长三角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知识存量,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含量较高的跨国公司纷纷涌入,使得长三角投资来源的格局有所变化。
   表2 2005年长三角地区投资来源分布 (金额:亿美元)
   港台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美国 英国 法国 意大利 加拿大 澳大利亚
   实际投资金额 80.14 34.33 10.36 11.15 16.78 4.59 3.54 2.55 1.71.96
   所占比重 23.59 10.1 3.05 3.28 4.94 1.35 1.04 0.75 0.5 0.58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整理
   (三)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析
   从外商直接投资在长三角的产业分布上看,第一产业由于农业开发投资大、回收期较长、利润率低、风险较大,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追求的短期盈利目标不符,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很低。第二产业由于制造业在较长时期拥有巨大的本土市场及劳动力供给和低成本等比较优势,吸引了长三角绝大部分的跨国公司投资。而且,投资重点逐步的从一般的制造加工业转向了高科技含量较高的制造业,这可以从近几年长三角地区大幅增长的研发中心数量看出来。第三产业由于服务业投资项目面向消费,投资回收较容易,而且能获得固定客户,增长也比较快。2003年,跨国公司在第二产业的投资占到总额的78%。第三产业比重占到了外商直接投资总投资额的21%,其中房地产、金融和保险占了绝大部分,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则相对落后。
   表3 2005年上海、江苏投资产业结构情况
   签订合同项目
   (个) 签订合同金额
   (亿美元) 实际吸收外资金额
   (亿美元)
   上海 江苏 上海 江苏 上海 江苏
   第一产业 8 120 0.12 5.1 0.09 0.78
   第二产业 1308 5809 65.06 379.6 33.43 112.5
   第三产业 2775 1197 73.15 79.7 34.98 18.6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整理
   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使得全球的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长三角集聚,诱发了该区域以上海为增长极、向周边地区圈层状辐射为特征的产业集聚。目前,在核心城市上海,产业结构已出现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转移,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优势明显,而江苏、浙江产业结构相差不大,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表3,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于上海第三产业的实际金额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说明上海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而江浙两地尚处在轻加工业阶段,2005年直接投资于江苏省第二产业的外资仍大比例超过其他产业。这种地区工业高度专业化和结构的差异性,形成了较大的配套性和互补性。同时,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科技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持续大幅增长,出现了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阶段的产品或相关联的企业、行业进行横向产业链式投资的新动向。
   (四)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投资环境、法律制度的不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的“东道主国风险”不断降低。同时外资企业为了保证企业全球化目标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从合作、合资的次优选择逐步过渡到独资或控股的最优选择上。从下表可以看出从 1998 年的合资和独资的齐头并进发展到 2005 年独资的一枝独秀。2005 年长三角外商直接投资以独资方式的金额202.37 亿美元,达到了总投资额的 75.11%。在 1998年独资金额仅仅占到了总投资的 41.63%,还略低于合资方式的比重。随着进入我国市场的限制进一步放宽,长三角地区独资方式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必将进一步上升,“独资潮”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特有的风景。
   表4 长三角地区投资方式情况 (实际投资金额:亿美元)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合资 51.93 52.32 42.42 49.61 50.31 73.15 68.15 62.58
   合作 13.11 10.71 8.51 8.7 9.08 8.37 7.43 4.49
   独资 46.39 45.97 64.01 78.82 122.96 188.9 176.23 202.37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整理
   二、长三角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外商投资区域不平衡
   长三角外资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以上海为辐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的“中心地模式”和以开发区为引资基地的“据点开发模式”。上海及周边地区是外商投资的密集区,其他地区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各类开发区。外商投资过于集中,导致区域引资的失衡与区域发展差异扩大。例如,2004年长三角地区引资最多的是上海市,达65.41亿美元,最低的为舟山市,仅2300万美元,两者差距达到284倍。究其原因,一方面,各地投资条件因城市规模、地理位置、相关配套产业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导致外资流向过于单一;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官员为了政绩,片面追求引资的数量,而忽略投资质量,盲目崇拜数字,大搞所谓的“支柱产业”建设,引资大战让各地争相把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产业作为本地区未来的主导产业。在这种无序的发展狂潮下,苏、沪、浙三地出现恶性的引资大战,导致内耗加大,各地投资比例严重失衡,造成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产业结构问题
   1.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严重。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在16个城市中差别并不突出,各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由于内部自然资源的贫乏,主要是依靠外来资源和原材料的加工,因而加工工业普遍发达是工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受地块分割的限制和地方政府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在本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特别是一些价高利大的行业,更是盲目上马,导致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各城市间存在或轻或重的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例如,在长三角地区,选择汽车行业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在分析各城市的行业构成时发现,16个城市普遍都有轻纺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电子通讯及设备制造业、服装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等7大行业。有的城市可以说只是经济规模的差别,但在产业结构上却是极其相似,可以由各城市间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表看出,有的城市间的相似系数达到0. 98以上,城市产业结构之间具有这样大的相似性,制约了城市之间的经济来联系,违背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2.产业的自主创新机制不完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发展没有从根本上脱离目前中国产业发展的现状,产业发展经营机制并未转变,基本上是以外延型、速度型、粗放经营为主,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技术含量不高。虽然经济总量很大,但真正技术含量能立足国际市场的产品不多,产品难以形成品牌,特别是国际性品牌。所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急需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实现速度效益结构三位一体的综合转变。许多产品还存在结构性短缺的现象,一方面产品有剩余,而另一方面许多高质量的产品需要国际进口。在该地区,外资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三资企业的形式存在,己经成为该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软件”引进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如汽车、通讯设备等,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引进技术的二次研发、技术创新方面,却不容乐观。
   (三)长三角一体化的软硬环境问题
   1.硬件方面。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难以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统一规划与建设。交通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当前情况良好,但是能源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严重。基本能源紧张很有可能成为制约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瓶颈,资源荒使长三角引资的环境优势大打折扣。目前,长三角这种高投入、高能耗、高增长、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已初现端倪:电荒、地荒、水荒、技工荒的警钟接连在长三角地区敲响。
   电荒,2003年以来,我国最大的区域电网,华东电网仅前两个季度,拉限电总量就超过56亿千瓦时,接近2002年全年限电总量60亿千瓦时的水平,达到历史之最。大面积的缺电使得区域内众多企业经受了“开五停二或开四停三”的减产之痛;地荒,遍地开花的开发区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本是土地丰饶的长三角地区的可用土地越来越少;水荒,由于工业排污日益严重,长三角的水源不断恶化,河网纵横的长三角地区竟然因为水质型缺水而酿成水荒;技工荒,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也成为阻碍地区发展的巨大隐患。例如,在无锡,有关部门最近专门调查了无锡新区700多家外商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结果发现管理人才好找,技工人员难觅的问题普遍存在,技工缺口高达上万人。
   长三角地区的资源荒大大影响了长三角的投资环境,对当地招商引资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动摇了一些外资企业的投资计划。例如有专家表示,电力紧缺以及电力的贫富不均将加快外资企业在中国内部的转移速度。2005年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就致信杭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如果杭州研发中心的业务开展遭到电力供应的严重掣肘,受损害的将不仅仅是诺基亚,还有杭州招商引资的信誉和效果。”可以想象,没有一家公司会投资在一片电力供应无法得以保证的土地上。
   2.软件方面。较突出的是长三角金融一体化问题,企业异地贷款难。由于区域行政的限制,企业一旦跨区域发展就会遇到融资问题。现在的情况是企业只能带着自己的资金到异地发展,金融服务不能跟进。对比一下外资银行,它们的服务是跟着跨国公司发展,跨国公司到哪,银行服务就迅速跟进。按政策,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限制将逐步放开,使得中资银行在金融一体化的问题上更显紧迫。阻碍金融一体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银行跨区域融资无法准确判断企业信用等级,增大了放贷难度。可以此为问题的突破口,在长三角地区建立企业、个人征信系统,资源共享。放宽对企业规模的限制,使大量民营企业都可以进入信用系统。健全的信用体系是金融机构确认信用等级的基础,因此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的信用体系迫在眉睫。
   三、长三角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竞争加剧、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为了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长江三角洲地区应该更加积极、合理、有效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投资布局,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综合竞争能力和经济发展速度。商务部研究院2005年发布的《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产业投资趋势调研报告》中,从跨国公司的投资区域选择的企业数分布看,长三角以其压倒性优势,成为跨国公司投资首选。报告指出,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地点考虑因素中,首先考虑的是地方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连续性和兑现度,其次是政府的办事效率与透明度。因而,我们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制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时,应把握住政策调整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握“构建一个整合平台,引导两个结构升级,发挥三个引资机制,落实四个导向转变”的对策。
   (一)构建统一的整合平台
   长江三角洲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突破行政区域分割的“各自为政”主义,实行整体的政策指导和分工协作。这个整合平台不仅包括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交通网络的互通加速、信息渠道的规范畅通、电力水利等的供应协调,还包括区域政策的整体统一、透明连续和可兑现性,各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分工协调,与在此基础上的对各地的针对性和重点性的政策微调等。经过长江三角洲各地政府利益磨合磋商构建起来的这个整合平台,将为跨国公司提供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完善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不同国家、地区的跨国公司来到长江三角洲进行投资。而对于政府而言,通过这个整合平台,能够更加有利于对跨国公司的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发挥产业的协作效应,避免产业的同构问题而影响长三角整体联动效应的发挥,提高跨国公司对长三角地区的技术、管理溢出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进而推动长三角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引导两个结构升级
   1.引导跨国公司产业结构的升级,从制造业转向对服务业的投资。在制造业的内部,应由一般制造业转向装备制造业,由轻型制造业转向重型制造业,由传统制造业转向高新技术工业。
   目前,我国已逐渐取代了亚洲四小龙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中心。跨国公司对制造业的投资集中在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领域。因而政府应当重点引入知识型服务业性质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营运总部等,发挥其技术、管理溢出效应带动市场活跃度,促进产业内竞争,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2.引导跨国公司地区结构的升级。从港澳台商转向美国、西欧及日本等大型跨国公司。港台投资规模较小,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结构多为产品组装,竞争优势不在产品质量而是靠低价。而随着入世的放开市场承诺及对股权限制的放松,美欧日等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了主要的外资来源,这种结构的升级带来的风险比较大,正面的作用集中在技术转移上,而转移的程度取决于我们的讨价还价能力,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诱之,胁而管之”,充分发挥出跨国公司的示范作用和技术溢出效应。
   (三)发挥三个引资机制
   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开发区功能,发挥产业链集聚效应产生的引资机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动机,发挥水平和垂直相结合的外商直接投资引入机制;利用金融、法律手段,发挥跨国并购、外资参股的引资机制。
   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长江三角洲的优势、利用现有的经济园区,做大做强,引进骨干跨国公司,带动上下游相关跨国公司及国内企业的大批进入,进而形成本地区的产业链机群,再通过全方位、高水平、大范围配套的产业集群,去吸引上下游产业形成一种集聚效应,产生一种良性循环,成为长江三角洲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强劲动力;对于垂直跨国公司,即外向出口型的跨国公司,其外资动机是利用廉价劳动力成本生产产品后进行外销。而水平跨国公司即当地市场性跨国公司,多着眼于当地市场,利用先进技术投资于受资国收益递增的行业。长江三角洲要利用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动机,结合两者的不同特点,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第三种引资机制,主要通过跨国公司雄厚的资本、技术实力对国内企业的控股收购,把我国企业纳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中,从而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管理质量及国际竞争力。因而政府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长三角开放的背景下,在规范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同时,发挥政府导向和协调服务的作用。
   (四)落实四个导向转变
   具体指政府在对引进对象的选择、吸引力的培养、引资目标的制定及对政府职能定位上的转变。政府在引进对象上应从注重“引资”转向注重“引技”(技术)、“引机”(机制)、“引制”(制度)、“引智”(智力)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长江三角洲整体产业的联动效应,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在长三角的贡献度;在吸引力导向上,应该从一味地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转向依靠规制建设吸引外资。因为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国内企业的不公平对待,加强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不经济的产业(如污染产业)输入,不利于长三角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应当利用“国际游戏规则”,制度化的安排吸引外资、规范跨国公司;在引资目标导向上,应该从注重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向注重内外结合,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长江三角洲整体经济效应为目标上;在政府职能定位导向上,应该从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教练员兼运动员身份转向集中的统一规划的教练员身份。这不仅要求政府在政策制定落实时要有统一的发展步骤,还包括政府在职能上应该从通过优惠政策或限制政策干预和参与外资活动中转向为外资投资活动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
   参考文献:
   ⑴毕明.透视长三角跨国公司[J].上海经济,2006.(4).
   ⑵熊小奇.“长三角”加强与跨国公司投资及研发合作的对策建议[N].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3).
   ⑶徐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长三角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国际商务研究,2005.(3).
   ⑷孙诚,张丽.“长三角”制造业应通过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提高创新能力[J].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6.(4).
   ⑸裴长洪.开放经济新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⑹郭 际.长三角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财经,2006.(5).
   ⑺张梅琳.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与上海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5.(2).
   Research on the Utiliz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Yangtse River Delta and Its Measures
   Abstract: It mainly studies on the investment of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y in Yangtse River Delta in this thesis,and analysis the new tendenc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FDI from the quantity,source,estate and way of investment.Then,it further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ttracting foreign funds. Finally, som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absorbing the FDI from the point of the government.
   Keywords: Yangtse River Delta;Multinational company;Investment tendency; Investment mechanis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