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日期: 2008-12-29 7:58:04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马庆发

 摘  要: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分布密度最大、地域范围最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连绵区域。随着国家将区域经济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国际成功经验表明,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长三角”现有高等学历教育院校296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141所(不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长三角”包含16个城市,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 1/5强,财政收入占全国1/4,出口占全国的1/3,全国百强县半数以上都在这里,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长三角”就占了10个,  而长三角城市群仅以全国1.1%的面积(10.96万平方公里)、6.5%的人口 (8212.12万人),创造的GDP产出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

学海网
随着“长三角”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Megalopolis)概念的提出和认识,“长三角”的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是由附着于空间上的知识要素、人才要素和制度要素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对应了城市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制度资本的发育程度。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更能直接、及时体现“三大资本”程度。探索和研究“长三角”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发展模式,旨在适应和促进城市群发展和产业集聚与集群的趋势,使区域要素资源.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效能和能量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
    关键词: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


        迄今,我国高等学历教育院校2168所(不包括军事院校和香港、澳门和台湾高等院校),本科院校 742所(包括新建本科院校198所),高等职业院校共1109所,独立学院317所,“长三角”现共有高等学历教育院校296所,其中上海有高校65所(本科院校31所、高职院校29所和独立学院5所),浙江 89所(本科院校29所、高职院校40所和独立学院 20所),江苏142所(本科院校44所、高职院校72所和独立学院26所)。①从职业大学兴起的20世纪 80年代初,到多种类型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再到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21世纪初,作为高等教育“资源增量”(原有高等教育结构体制外的增量)和“自变量”的高职教育机构和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新生代主体”.高职院校在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和承担起新的使命。
    一、“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与依据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分布密度最大、地域范围最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连绵区域。随着国家将区域经济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国际成功经验表明,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长三角”现有高等学历教育院校296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141所(不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长三角”包含16个城市,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5强,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4,出口占全国的1/3,全国百强县半数以上都分布在这里,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长三角”就占了 10个,而长三角城市群仅以全国1.1%的面积 (10.96万平方公里)、6.5%的人口(8212.12万人L创造的GDP产出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②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和世界级水平和能量的城市群之一。③
    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有两种取向:一是基于现实需要和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和“发展性研究”;二是基于国际视野和本土化思考,着眼于高等教育不同结构类型本质特征和内涵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性研究”。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以高等教育资源增量为标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单从一种取向研究,难免会出现“就事论事”或“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困境,只有将两种取向有机结合,方能达到研究成果“顶天立地”的效果(周济部长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期望),也就是既能解决现时问题,又能着眼于前沿研究和思考。为此,本文力求从两种取向的有机结合出发,梳理相关背景、条件并提出可信的借鉴依据。下面分别从高等职业教育本体的价值认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群”发展模式以及区域合作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等方面予以分析和探索。
    背景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主要问题不在于满足“量的增长”,而在于如何“实现目标,确保目标的‘含金量”’,确保职业教育发展增长的可持续性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有志者创业”。事实证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类型结构变化和制度转型密切相关。20余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历史演进中的嬗变.深受高等教育体制和结业制度变迁因素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职业大学,到多种类型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再到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21世纪初,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内涵发展探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引领等三个阶段,完成了规模发展的框架体系结构、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提升了办学理念和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条"3K为主体、并行发展的高速公路”。
    背景二:高等职业教育处于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期,其基本特征体现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由传统计划经济主导的政府办学向“法人办学”和“教育家办学”的转型。教育面临“三重化”:全球化、本土化、个别化。峨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主要体现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由传统的“中央集权”管理体制转向“市场资源配置”科学管理,职业教育发展由“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现代模式。具体而言,这里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亦称多元全球化(Multiple  Clobalization),包括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学习全球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不同地域及不同社会间的价值、知识、科技及行为规范的转移、调适及发展,从而影响到社会、社区、机构或个人的过程;本土化(Localization):是指与本土相关的价值、科技及行为规范的转移、调适及发展的过程。本土化有两种解释:其一,表示尽量采取相关的外在价值、新事物及规范,以切合社会、社区及一线层面的需要;其二,也可表示提高与本土有关的价值、规范、关注、相关性及参与,并进一步鼓励本地的开发及实践。(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研究、校本培训以及校本评价等);个别化(Individualization):是指在转移、调适及发展外来的价值、科技及行为规范时,能切合个别人士及群体的需要及特
 性的过程。(强调个别化服务、关注人的潜能和个别差异、关注特殊需要、促进入的主动性及创意、鼓励自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等)。概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背景三: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群”发展模式以及区域合作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群”(Megalopolis)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于1976年提出,在将其作为一个观察和概括城市化发展态势时,他便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列人城市群发育的第一集团中.并列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戈特曼可能没有想到的是,当时仅仅具有地理概念的长三角城市群在 30余年后正以迅猛的势头,以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实力而崛起,而且发展潜力又是那么不可估量。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课题组专题报告中,将长三角城市崛起与持续发展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原因和十个方面特征,主要原因包括:①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上海地位的不断提升;②长三角城市群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领先;③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十个方面特征分别为:①保持较快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②不断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③追求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优势;④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全面创新能力;⑤领先变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结构;⑥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⑦增强长三角城市群高效组织协调能力;⑧全面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效率;⑨加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⑩培育长三角城市群强劲韵内在发展动力。无庸置疑,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得益于“教育软实力” (Soft  Power)。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经指出,人类社会的分工可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粗略的分工体系(the  division  of  labour),一种是精细的分工体系,这两种社会的分水岭主要取决于生产技术的专门化(specification)。工业社会的发展是将科学进展应用于新的技术形式而来。……其结果是各种工作的教育要求产生了变化。非技术性的职位迅速减少;首先是农业的比例下降,其次是体力劳动业比例的下降;而技术性职位随着对熟练技术员、办公室职员和专业人员的需求提高而增加。在更庞大、更复杂和技术更进展的现代组织中,则对行政管理领导职位的要求也提高了。由此理论,精英必须开始依赖熟练的技术,而不是家庭背景或政治关系。一般而育,现代社会是从先赋地位转向成就地位,从特权地位转向技术功绩主义(meritocracy)。⑥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不仅局限于传递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更足以塑造具有责任感与敬业精神的劳动者。在现代工业文明里,大学是三个东西的源泉:新观念的源泉、新知识的源泉和新型专业人才的源泉。现代社会的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在这三个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⑦
 

学海网
   世界五大城市群分别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城市)、美国五大湖区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城市)、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城市)、英国伯明翰——利物浦城市群 (以伦敦为中心城市)和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包括巴黎、阿姆斯特丹和法兰克福等城市)。综观世界其他五大城市群,发现其特点在于:商家和人群地域上的集中造成了其独特的经济条件,这一经济条件能产生新的工业、加速知识的传播、刺激技术的革新,以及提高生产率。城市群拥有比单独城市更加庞大的商品和服务市场,更为专业化的劳动力蓄水池,以及更为广泛和高度发展的运输、电讯网络。这些竞争优势使城市群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全球新的竞争者。⑧与此相比,“长三角”的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是由附着于空间上的知识要素、人才要素和制度要素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对应了城市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制度资本的发育程度。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更能直接、及时体现“三大资本”程度。探索和研究“长三角”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发展模式,旨在适应和促进城市群发展和产业集聚与集群的趋势,使区域要素资源,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效能和能量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
    背景四: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区域性环境污染难以治理、区域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与设施网络系统不完善并存、区域内各城市为吸引外资进行恶性竞争、区域产业结构同构日趋严重等。O究其原因一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即个体城市的理性发展导致长三角城市群的非理性的后果;二是现行管理体制弊端;三是未能将城市群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之中。尽管如此,长三角城市群从2001年起形成了三个层面的内部协调机制,即两年一次的“沪苏浙”省(市)长座谈会、长三角城市常务副市长的“经济协调会”.再有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协作办主任会议”。这些一定程度为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先期条件。
    二、“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条件与趋势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是由许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密切交互联系并连成城市共同组成的巨大的都市空间形态。城市群的核心内涵是多城市化、都市化和区域内部一体化。所谓区域一体化,是指城市群在分工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协调一致,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意味着分工的细化和协作的深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城市群区域一体化主要包括金融、贸易、投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政策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突出表现在城市之间的各种要素具有能够无障碍流动的环境。⑩
    首先,“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主要机遇包括:
    1.长三角城市群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选择区域。特别是2002年我国加入WTO以来和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正成为国际资本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国际跨国投资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纷纷人驻长三角区域,长三角以47%的压倒优势,成为跨国企业的首选;
    2.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区域发展增加了助推器。一方面提升上海中心城市的能级,极大提高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和推动力,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力口速发展和融合的最佳契机;
    3.世界科技新浪潮将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大的影响,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换代会越来越快。
    其次,“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条件和优势主要包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城市化的整体水平较高,都市圈的集聚效应明显;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完善,顺畅衔接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逐渐形成;人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十分明显等。
    最后,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也为“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提供了借鉴的实践依据和参考思路,主要趋势包括: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趋势.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层次结构,既有专科层次,又有本科层次直至研究生层次,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生产方式转变对专门技术人才水平要求是多方面的;二是类型结构,是指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即使是同一层次的专门技术人才,也需要不同规格和要求;三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外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综合,“技术”和“产业”的含义也在扩大和延伸,技术教育向人文社会领域扩展,最典型的体现是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前者具有5大特征: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值性和集群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以及新兴性(如计算机服务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后者突出知识、创新等信息技术、多媒体运用技术等能力;
    2.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培养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学制多样化.除了全日制,还有学分累积制、业余制或学习工作“三明治”、工学结合制等;
    3.高等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发展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半衰期” (Wissenshabwertzeit)或“知识老化”对“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换代,人们将面临多次职业选择可能性,因此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培训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功能。而现在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的目标,事实上不可能,这是因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应该是:学校教育是基础、企业实践是关键、校企合作是平台、工作与学习循环培养是保障。
    三、“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设计与构想
    从系统科学角度看,一体化是一个协同学概念,它是一个多组分系统整体协同变化的自组织过程。“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配置,加速专业群的整合与重组,并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这里,一体化发展强调两点意义:一是区域内各院校之间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并协调一致;二是市场的一体化和要素资源在区域市场内自由流动。
    “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长三角”高职院校协调合作委员会.由院长组成,负责制定院校发展规划和专业群建设、教材建设、精品课程示范建设与专业重组。
    2.成立“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行动研究和院校研究,提供信息服务与学术研讨会。攻关研究题目拟订: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职业教育研究;基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研究;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研究;基于多维学科视角的职业教育研究;基于国际合作的职业教育创新研究;基于制度创新的职业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基于就业形势的职业教育研究。职业教育政策研究;人力资本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提升综合国力、技术发展与职业教育贡献和投资回报研究;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教育输出现状、趋势研究;职业教育、培训促进消除贫困问题与投资社会资本关系研究。
    3.成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和建立教师访学、挂职锻炼等机制。
    4.基础资源共建共享。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践和培训条件。
“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想,其贡献将体现在:从现实实际出发,汲取世界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关注职校生生活质量和走进职校生生活世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落实“三个服务”,即职业教育服务学生发展、服务社会和服务企业、行业。“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首先明确一条研究路径,即对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非物质性资源,如师资资源、生源资源、专业资源、实训基地资源、企业型培训资源和品牌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等),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制度、资源配置战略等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的基础上,着眼于发挥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存量的功能作用,从公共品理论入手、延伸到区域发展和一体化整体突进的资源品质研究路径。这一研究路径突破了各学院、各地方“闭门规划”、“互相竞争”和“低层次重复建设’’的思维模式。其次逐渐形成一个制度框架,即围绕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建设和追求资源品质,以体制——机制——运行为核心,构建适应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的专业群建设的制度,对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重组,最大程度提升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增量和持续发展竞争力。再次勾勒长三角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和体制设计。事实证明:学校教育是基础、企业实践是关键、校企合作是平台、工作与学习循环培养是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程度,而且高技能人才突出专业特色性、关键岗位的胜任能力和一定的时效性。因此体制设计应划分各层次主体的职责范围,具体就是,以政府为公共物品提供主体,按照政府职能划分资源配置范围.构建各级政府间的纵向的资源配置体制和政府、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两个主导’’作用与地位,构建横向的资源配置和共享、互利的体制。除此之外,以非赢利组织(NOG)为公共物品提供主体,按照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委托,界定资源配置范围,吸纳社会资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多元性的条件保障,真正形成“大职业教育发展”的格局。概而言之,“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有助于“长三角”持续发展力的形成,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性、战略性和建设性的新命题。
 
    注释:
    ①2007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6日.
    ②左学金主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学林出版社,2006年8月.
    ③左学金主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学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笫270页.
    ④郑燕祥.教育领导与改革新范式,上海教育出版杜, 2005.
    ⑤左学金主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学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65页.
    ⑥台湾比较教育学会主编.教育整合与竞争力,台湾高雄复文出版社,2004年,第41-42页.
    ⑦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沈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53页.
    ⑧左学金主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学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253页.
    ⑨左学金主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学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47页.
    ⑩左学金主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学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126页.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