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1-17章word课件,如下: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
第三章 社会与社会运行
第四章 文化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六章 社会角色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八章 社会群体
第九章 家庭与婚姻
第十章 社会组织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第十二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第十四章 社会控制
第十五章 社会政策
第十六章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第十七章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孔德创立社会学
法国哲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一词。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时代背景——两大革命(18世纪始于英国,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以1789年为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
思想背景——历史上有关社会的思想,特别是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启蒙运动以来,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和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作理论准备的社会学说和历史哲学。
2、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产生阶段: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有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和英国社会进化论者斯宾塞。
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迪尔凯姆、德国的韦伯以及美国的芝加哥学派。
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以美国为中心,主要理论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
二、社会学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1、传入
1891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群学》。
1903年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严复翻译斯宾塞《社会学研究》,定名《群学肄言》。
1902年章太炎翻译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社会学》一书,是国人始用“社会学”正式翻译出版的外国社会学著作的第一部。
2、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费孝通: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乡土中国》(1948)、《乡土重建》(1948)、《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费孝通社会学文集》(1985)、《记小城镇及其他》(1986)、《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1987)、《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1992)、《费孝通文集》(1999)等,论文多篇。1980年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了该年度赫胥黎奖章。
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约有几十种之多,概括起来有三大类:一是社会和社会现象(主要代表是孔德、涂尔干、斯宾塞等);二是个人和社会行动(以韦伯为主要代表);三是其它。
近年来,我国社会学者将其归纳为6种看法:
(1)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归入社会);
……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
第一节 社会运行的条件
一、社会运行条件概述
1、社会要素说
2、功能主义:十条件
3、社会条件说
二、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第二节 社会运行的机制
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
(一)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即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基本含义有三:结构;功能;作用过程和原理
资料预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