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造园手法浅谈

造园手法浅谈

日期: 2010/4/30 浏览: 6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造 园 手 法 浅 谈

陈文科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酒泉 735000)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最具有艺术价值,最有哲理内涵的,时下,在大力提倡环境建设,园林设计与建造也就多起来了,不但有现代的景观形象,也有我国传统园林形象。西方园林,往往把树木排列起来,很整齐,而且每株树修剪很整齐,我国园林之中的树木,则以自然为原则,所谓取其自然,顺其自然。

关键词:园林艺术 叠山理水 林木花草 园林布局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中国园林如诗如画,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它隐去了西方园林那种无论建筑还是花坛树木造型都留下的明显的人工印迹,也摒弃了日本园林那种一味淡然的“枯山水”,而体现出一种模仿自然,艺术手段又不外露的完美境界。

1 园林艺术手法

园林是一种艺术对象,其艺术性就在于组成园林的各个部分,如园林中的建筑、山石、池水、林木、铺地、墙体、路、桥等等,按一定的艺术手法组成种种的美景。

1.1 园之命脉

园林总体形象可谓园之命脉。要塑造好园林,首先须确立这个园的主题,是以池水为主还是以山石为主;以林木为主还是以花为主。或者还有园林文化的主题。如苏州的网师园,其实是在意象“网师”(即渔翁)之情趣。有了主题,还须有实现此主题的具体手法。手法有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先须分景区。景区确定,才能对每个景区进行细分细琢磨。

1.2 叠山理水

叠山理水是园林艺术中十分关键的部分。有些人不懂得如何得假山,一知半解,不分黄石、湖石、不分虚实、层次,不讲究轮廊造型,胡乱堆在一起,难成体统。假山的设计当然要懂得美之所在,石头是不规则的,难绘图纸,必须在现场指点堆山方成。

理水要懂得水的艺术。人堆的山称假山,但园林中水池不说“假水”。可是园林之水,其实也是由人工构造而成的,池水的形状、水岸的构筑,都是认为的。认为之水,要做的自然,是湖若溪,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手法。 园林之水,既然意象的是自然之水,所谓江河湖泊之属,因此水应当是活的,要做得有源有流。

1.3 林木与园景

林木与园景,总是一体化来布置,什么地方要丛木,什么地方须植单株,何种树要群植,何种树要宜独植,都有讲究。如苏州拙政园中的海棠春坞,园内有大树,榆枸连柯,十分罕见,今以亭亭如盖。

园林艺术,贵在组景。组景种类甚多,如借景、对景、障景、框景等等。景之优,自有组景手法来审美。

2 园林布局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到:“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意为梧桐遍地,林木葱郁;庭中植大槐,使夏日之庭院产生阴影;沿堤植柳,绕屋种梅。宅舍旁有竹林,前有流水,对岸则有青翠的山屏。这些由人所作的园景,如同理想的自然景观。这就是构园的最根本的准则。

2.1 人作之园,贵在自然,从根本上说,这就是人的本性之需求,所以园之主旨便在“自在”二字。

园林令人舒心,这也正是造园的目的之所在。但园林能有这种情趣,还要有具体手法才能实现。在众多的造园手法中,园林的布局(手法)是第一重要的。园林布局,犹如总体设计,所以先须理清园林内的基本形态和大小,园林的出入口在何处,园林四周的情况又如何。

2.2 园内基本形态,是指地基的形状,平整或者有起伏,有无水面,地形是方正还是不规则的、长条形的等等。

无论是南京的瞻园、苏州的怡园、留园、拙政园,或是扬州的个园等等,它们的入口都做得很狭小,似乎很不起眼,这又是文人之趣。东晋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林尽水源,便得—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种境界,多为文人向往之。而它也确实有园林艺术之效果,即“小中见大”。因为园林是大自然之意象,要做得有“神似”,非如此处理不可。

2.3 园林的总体布局,还须注意游线。游线可称为园林之游动的轴线,故一须自然流畅,二须结合景观,有收有放,有节奏性,而且景与景也须有过渡,符合游园心态。如苏州的留园,入园门后,曲曲折折一组空间,最后到古木交柯和绿荫,两个小院子,然后转至明瑟楼和涵碧山房,豁然开朗,沿大水池绕到五峰仙馆,再至冠云峰、林泉耆硕之馆,再转至曲溪楼,回到古木交柯处。拙政园之游线,原来入口是在其中部的腰门处,入门向北至远香堂,有小飞虹、玉兰堂,过别有洞天到内园,经鸳鸯楼、留听阁至倒影楼,又回中区上见山楼,过小桥至荷风四面亭,经过小岛和石桥,至梧竹幽居,再到枇杷园后回腰门。

3 理水手法

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十分重要。

3.1园中之水有旷、奥之分。水聚则旷,有汪洋之感;水散则奥,有不尽之意。两者无所谓孰优孰劣,但最怕不旷不奥,不伦不类。

园中之水,须有活气。如前一篇所说,水要有来龙去脉才活

3.2水之形全在岸

池岸,宜曲不宜平直。但曲要曲得有节奏,有大曲、小弯,有缓曲、急转,不能总是那么一种曲法,像牙齿一般,缺乏情趣。同时,驳岸之石,在近水处应向内凹进,这样做不但有不尽之意,而且更使岸形空灵、险峻,美在其中。

3.3 园中空间,贵在层次

3.3.1 做狭,如无锡寄畅园之水池,南北狭长,故在中部知鱼槛(半亭)处水面狭一下,使水面分成南北两部分

3.3.2园中之桥,固然为交通之需,但它也是分隔水面空间之物。用桥分隔水面,使水面有层次感,而且处理得更为含蓄。如苏州怡园,水池中间有曲桥。

3.4 水面可以植荷

水面可以植荷,使它更有生机。园中植荷,一面能意象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调;另一面也能意象到西子湖之美景,曲院风荷,“映日荷花别样红”。

理水之法,贵在意境,故虽有法,亦不能拘于法,还须提高园林艺术修养。但更须提醒的是:水的处理不是孤立的,水须与山结合,也须与建筑结合,如平台、水榭、水廊、旱船等,都须作整体考虑。

4 叠山手法

如今的园林叠山,似每况愈下,堆得好的少,差的多。有的假山,堆得杂乱而臃肿:有的不管湖石、黄石或花岗石,见石就堆,假山成了乱石堆。如此等等,难以入目。要堆好假山,首先须懂得假山艺术之所在。堆山之术,不同于建筑设计,可以用图纸来表述,然后按图施工,达到设计者原先之意图。叠山之艺,则在于且叠山之石,须现成的天然之石,不可以斧凿加工,否则就不自然。

4.1 主要是一些堆山的基本手法

4.1.1 选石

石质要统一,黄石、湖石,不能混用。若再细分,则有太湖石、昆山石、宜兴石、龙潭石、灵璧石、砚山石、英石、黄石等等,详见《园冶》之九,“选石”。石质统一,也出于自然。而艺术之法则,其首条便是“变化与统一”。石质统一,造型变化,符合艺术规律。

4.1.2 造型

所谓假山,其实不假,其气质甚至胜出真山。人说“风景如画”,意谓画之景可以取舍,胜于风景,其理一样。但若假山堆得不好,则不在其列。假山造型,轮廊线须有变化,变化中又须求得均衡。

4.1.3 险峻。假山仿真山,仿得是气质,不是做真山的模型。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真山之美,一在巍峨雄健,二在险峻挺拔。假山虽小,但其姿态气质不亚于真山之雄伟和奇险。要做到险峻之势,有一个办法是其下部宜小不宜大,宜空透不宜闭实。堆山之不好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山的下部太肥太闷,缺乏险峻之感。

特别是立峰、单石、更须重视险峻之美。大凡名贵的单石、立峰,均具有险峻之美。江南三大名石:苏州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的绉云峰,从造型来说不亚于“江南三大名石”,无论其轮廊线、虚实关系,都符合山石之沈美准则,但它更美在险峻。

石之优劣,可用“皱、瘦、透、漏”四字;来慨括,这是很精辟的。大至巨型假山,小至水石盆景,或是单石、立峰都是这个理。

4.1.4 立体。绘画中有“石分三面”之说。因为画是平面的两度空间,山石是立体的三度空间,所以须有原则才使画中之石有立体感。其实园林中的叠山也同样,须从空间来看,不能只看一面,侧面、背面不管。

4.1.5意境。山之意境有不同的类别。人常言泰山以雄著称,黄山以奇著称,华山险,峨眉秀,庐山迷,审美特征不同。假山也同样分这些类型,所以须选一种审美倾向,然后刻意追求之。

4.2 假山是一种艺术,其意境应当是山,而不要去做拟是而非的龙、虎之类。做成这种具象,不免俗气。

我国古代艺术是相通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园林之艺术,固然来自大自然之真山真水,但也取自绘画。叠山之于山水画,关系密切。

5 林木花草

园或可无花,但不可无木。

5.1 我国园林的林木特点:

5.1.1 遵循“取其自然,顺其自然”之原则。无论松、柏、柳、梧、梅、竹、樟、槐等都按它们自己生长之姿态植之,几乎不加修饰。林木的自然组合。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传统园林把树木列队而植,总是自然而然地散植于园中,表现着大自然之林木状态。

5.2 园国植树所需注意事项:

5.2.1 看树而种树

有的树往往宜单植,如松、柏、樟、梧桐、银杏、棕榈等。或者也有多株同类之树植于一处,但总是各有自己单独的形象、轮廊线。欣赏这类树,也总是赏其单棵树的形态。观松柏之矫键,看梧桐之魁然,视银杏之高耸,赏竹枝之秀雅。

5.2.2 注意主次

所谓主次,就是一处地方以某树为主题,其余则作为陪衬。主题之树,不在数量之多少,而在于位置是否显要,形态是否突出。陪衬之林木,一要少个性(如冬青、女贞、洋槐之类),二要对主题之材起烘托作用。位置疏密是关键。一处景观,树不宜杂,种类宜少不宜多。

5.2.3 注意植于何处

柳宜植水边,有“杨柳岸晓风残月”之趣。棕榈不宜植阳处,否则它会疯长,太高则不好看。庭中宜植槐、榆之类,数年后亭亭如盖,夏荫于庭,能生凉意。冬则落叶,阳光满院。

樟宜植于园或宅前部,楝宜植于其后部。我国民俗有“前樟后楝”之说,取吉利之意。松柏多植于山丘,虽为假山,但有真山之精神。

竹宜丛生,山前、屋后、庭内皆宜。梅与竹相仿,也为文人喜欢之物,画家画它,园中也植它。梅清高,有骨气

5.2.4 注意由小到大

新建园林多小树,植时不能太密,要考虑到将来长大后的情形。

5.3 花卉在园林中也重视造园手法。

中国园林之花卉,也不同于西方园林之规则构图――往往将玫瑰、郁金香之类植于一处,形成一大片色彩艳丽的几何图案。红、黄、蓝、紫大色块固然好看,但这显然是人工所为。一个是顺其自然,人与自然共处;一个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人所用

5.4 草木的处理也不一样

西方园林多做成几何图案的地毯式的大草坪;中国传统园林则不同,多为分散的、点缀式的,在土坡表面植些草皮,而且往往还要植些灌木,置几块石头。

园林中的草,还有一个用途是假山单石脚下植之,作为石与地面交接。中国园林之理相通:“远山无脚,远树无根……山露脚不露顶,露顶不露脚。

山可缩小成假山,不过10余米,能意象出千仞高山;水可以缩小成池水,不过数百方,能感 受到汪洋河湖。林木不能缩小,这就须从意境出发。这就是园林艺术,并非是缩小比例的大自然模型。因此,林木如何与园中之山石池水相配合,是造园之至要者。如何把握?须多观赏、品味;更须提高艺术文化修养。

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陈学红老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参考文献:

[1] 苏雪痕. 植物造景.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7

[2] 赵世伟, 张佐双.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3] 王祥荣.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中国园林,1998,(2):14-16.

[4] 陈自新, 苏雪痕,刘少宗等.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 中国园林,1998,(5):46-49.


造园手法浅谈.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