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温室大棚蔬菜膜下滴灌技术试验研究

温室大棚蔬菜膜下滴灌技术试验研究

日期: 2010-3-5 22:05:05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 在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中应用膜下滴灌技术,能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水、肥、气、热等生态环境,使温室大棚内土壤层平均温度提高,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病虫害发生,可以省水、省肥、省农药,促进蔬菜早熟,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 温室大棚 膜下滴灌 试验研究 增产增收
   膜下滴灌是滴灌的一种形式,是将覆膜种植技术与滴灌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灌溉技术,温室大棚膜下滴灌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节水高产技术,它集水利、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于一体,提供适宜蔬菜生长的水、肥、气、光、热等生态环境,实现温室大棚优质高产高效。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1.1 温室结构 试验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基地进行,试验用温室跨度8.50m,内宽7.50m,立窗高1m的钢筋骨架温室,每栋温室面积600m2。
   1.2 大棚结构 试验用大棚为双拱钢筋骨架,跨度12m,高2.80m,每栋大棚面积1亩。
   1.3 试验设计
   1.3.1 大棚膜下滴水灌溉系统设计
   大棚膜下滴灌系统一般有首部及田间系统两部分组成。首部有闸阀、施肥(施药)装置、过滤器等;田间部分有支管、滴灌管及地膜等。支管采用Φ40PE黑管,在进入大棚后再伸出地面,支管长70m。在支管上打孔安装Φ15旁通,再在Φ15旁通上连接Φ15PE滴灌管,滴头为内镶式,单个滴头出水量2.80L/h,滴头间距0.30m,工作压力0.10Mpa。滴灌管为南北向布置,与支管垂直,每根长7m,间距0.80m(部分1m),在每根滴灌管上覆盖地膜,地膜南北长7m,东西宽0.50m。
   1.3.2 试验处理设计
   1.3.2.1 试验处理设置 示范区内3个温室大棚,将2个蔬菜温室塑料大棚分为2个处理,即膜下滴灌与无膜滴灌,每个处理3次重复,另外1个蔬菜大棚设计为传统沟畦灌对照区。
   1.3.2.2 灌溉处理方案 滴灌试验根据土壤含水量实时灌溉,即土壤含水量达到下限值时开始灌溉,达到上限时停止灌溉。沟畦灌根据传统经验进行灌溉,灌溉处理方案见表1。
   表1灌溉处理方案
   灌溉方式膜下滴灌 无膜滴灌沟畦灌
   处 理 灌水上、下限/田持 灌水上、下限/田持 灌水量
   % % mm
   苗 期 90~70 90~70 23.50
   花 期 80~60 80~60 23.50
   结果期 95~70 95~70 31
   1.4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采用膜下滴灌、传统沟畦灌、无膜滴灌直接对比试验的方法。
   1.4.1 耗水量计算 水在循环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可用水量平衡方程表示:WE-WB=PO+I+U-E(1)式中:WB、WE为时段初、时段末计划湿润层储水量(mm);PO为 有效降雨量(mm);I为灌水量(mm);U为地下水补给量(mm);E为时段内作物耗水量(mm)。
   由于塑料大棚蔬菜为保护地栽培,不受降水影响,加之该地区地下水位埋深15m>4m,因此上式可简化为:E=WB-WE+I(2)E=10HrθB-θE +I(3)式中:H为土壤计划湿润层厚度(m);r为土壤容重(g/cm3);θB、θE为时段初、时段末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量(占干土重%)。
   按蔬菜不同生育期,观测灌水量I,测试时段初、时段末土壤含水量θB、θE,用(3)式计算各阶段生育期耗水量,各生育期耗水量之和即为蔬菜全生育期耗水量E(mm)。
   1.4.2 指标测定
   灌水量 用水表测量 土壤含水量 烘干法测定
   气温自计温度计及最高、最低温度计测定
   湿度自计湿度计测定
   地温地温表面测定5、10、15、20、25、40cm土层深度地温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结果
   2.1.1 灌水实验结果 通过对黄瓜等蔬菜膜下滴灌、无膜滴灌、传统沟畦灌做试验比较,得出黄瓜等蔬菜在不同生育期适宜灌水次数、灌水量、耗水量及耗水强度。
   试验表明,黄瓜等蔬菜是对土壤水分比较敏感的作物,并且呈现苗期耗水量少,需要较高土壤水肥环境,花蕾产果期需要较低土壤水肥环境,促进控秧保花,结果期需要高土壤水肥环境,生殖生长旺盛,属耗水高峰期。塑料大棚蔬菜膜下滴灌,苗期次灌水量14~20mm,灌水间隔20~30d,花蕾期次灌水量17~20mm,灌水间隔8~13d。膜下滴灌比传统沟畦灌节水30.50%,比无膜滴灌节水10.90%。全生育期平均耗水强度膜下滴灌为1.39mm/d,无膜滴灌为1.67mm/d,传统沟畦灌为2.00mm/d,其比为1:1.20:1.44。2.1.2 增产增收效果 实验资料分析,膜下滴灌比传统沟畦灌平均每公顷年增产黄瓜34 702.50kg,增产30.10%,提高产值43 725.20元,增收43.40%。膜下滴灌比无膜滴灌平均每公顷年增产黄瓜7 228.50kg,增产5.93%,提高产值9 107.90元,增收8.30%。
   2.1.3 提高肥料利用率 对不同灌水方式土壤养分含量测定表明,0~20cm土层中,滴灌比沟灌碱解氮提高18.80%,速效磷提高40%;20~60cm土层中,滴灌比沟灌碱解氮降低32%,速效磷降低66%。说明滴灌主要营养元素分布在表土层(即作物耕层),易被根系吸收利用,而沟灌追施的肥料被淋溶到土壤深层,不宜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滴灌比沟灌提高肥料利用率18.80%~40%,达到节省肥料的目的。
   2.1.4 节约用水 沟灌由于输水系统的损失与田间深层渗漏、蒸发等,可供作物利用的水仅50%左右2,滴灌是采用管道输水,并定量滴灌在作物根际处,从而避免了土壤深层的渗漏及表土水分蒸发等损失,大大节省了水资源。温室大棚黄瓜整个生长期,沟灌用水4 447.50m3/hm2,膜下滴灌用水2 379m3/hm2,膜下滴灌比沟灌每公顷减少用水2 068.50m3,节水率46.50%。
   2.2 节水增产机理分析
   2.2.1 土壤水、肥环境 传统沟畦灌次灌水量23.50~31mm,灌后计划湿润层(0~20cm)土壤含水量达到田持的110%~123%,超过田间持水量的水量以重为水的形式向深层渗漏,造成灌溉水的浪费,同时使土壤中通气空气间隙减少,不利于根系发育。另外,较大的灌水强度,易使土壤养份淋溶渗漏,造成计划湿润层养分亏缺,影响蔬菜生长和产量。而滴灌次灌水量14~17mm,控制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量为田持的60%~95%,既湿润了土壤,保持了土壤的通气性能,又不造成土壤水分,养分的深层渗漏,形成适宜的土壤水肥环境,利于蔬菜生长和提高产量。
   2.2.2 土壤结构 在传统沟畦灌较大灌水量和灌水强度作用下,使蔬菜计划湿润层土壤受到冲刷、压实和侵蚀,土壤团粒遭到一定破坏。而膜下滴灌次灌水量和灌水强度较小,不仅湿润土壤、保持养分,而且对土壤结构起到保持作用,形成适宜的蔬菜根层土壤水、肥、气环境。经测量塑料大棚蔬菜滴灌较传统沟畦灌,0~10cm土层容重减小0.11g/cm3,10~20cm土壤容重减小0.05g/cm3,0~20cm 土层容重平均减小0.08g/cm3。
   2.2.3 地温 地温是蔬菜生长生育的重要条件。地温的变化直接影响蔬菜的根系生长和植株发育。大棚内地温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从11月到第2年4月,棚内地温明显高于外界,最低地温保持在13℃以上,与棚外地温可相差20 ℃以上,这种现象称为大棚的“热岛效应”,正是靠“热岛效应”,温室大棚可在冬季栽培蔬菜。经测试,5、10、15、20、25cm土层地温在8至20点,成明显波动,随深度加深,波动逐渐减小。0~15cm 土层在14时出现地温峰值,25~40cm土层地温无明显波动,可见温室大棚地温波动最大深度为25cm。0~25cm土层膜下滴灌比无膜滴灌地温高1~4.50℃,比传统沟畦灌地温高2~8 ℃,而次土层正是蔬菜生长土层,较高的地温利于根系发育促进蔬菜生长,使黄瓜早结果7~8d,并提高产量。
   2.2.4 棚内湿度 冬季温室大棚是密闭的环境,地面蒸发和蔬菜蒸发的水分不能外散,棚内湿度很大,高湿状态会抑制蔬菜的蒸腾作用。夜间、阴天、低温棚内相对湿度大于白天、晴天、高温棚。从测试资料看,早8时膜下滴灌比无膜滴灌、沟畦灌相对湿度低6%、13%,到16时温度增加,白天相对湿度分别低3%~5%与8%~10%,而夜间18~8时,相对湿度分别低8%与20%,沟畦灌相对湿度达到100%。
   2.2.5 棚内气温 由于沟畦灌灌水量大,棚内气温较滴灌低。经测试,膜下滴灌比沟畦灌棚内气温高2 ℃到5.30 ℃,比无膜滴灌高1.50~3.60 ℃,14时左右相差气温最大。
   2.2.6 抗病虫害 由于沟畦灌棚内湿度较大,易于多发病虫害。据测试,黄瓜膜下滴灌全生育期打药仅2~3次,无膜滴灌全生育期打药达3~5次,而传统沟畦灌打药达7~10次。温室大棚采用膜下滴灌技术,不仅节约了灌溉用水,同时为蔬菜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的土壤水、肥、气、光、热环境,成为实现塑料大棚优质高产蔬菜生产的关键。为保护地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减轻病害发生,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达到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乔立文.发展棚室蔬菜软管滴灌技术。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5,(3):7
   2 吴兴波. 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中滴灌带灌溉应用效果分析。农业工程技术,2002,(1):35
   2 吴兴波. 塑料大棚蔬菜滴灌应用试验研究。灌溉排水,1999,(1):48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系 丛祥安 吴建虎 杨晓波 富新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