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教学经验总结

教学经验总结

日期: 2010-1-30 10:28:35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自97年1月走上语文教学的课堂,到今天已经有十个年头了,我参加工作的这十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十年。在这几年里,市、区教育局不断提倡改革,鼓励教学上的大胆创新。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 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我在这一方面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
   二、 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良好的习惯
   (一)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我每日组织一位"小老师"领读,既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班学生朗读能力得以提高,自我组织领导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课本只是个例子”这告诉我们,不要唯课本论,不要把课本当作教材的全部。如果老师只是把“例子”讲解分析得再明晰透彻,却不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实际,不去从生活中采掘大量鲜活的知识,不去做适量的“习题”,那么学生也不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为能力。所以,我尽量地多给学生一些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机会。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活动应该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处理好语文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把语文学科教好。学生课余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几乎最少。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必须以课外活动为依托。我经常组织学生查找课外资料,开展“我向你推荐一本书”等活动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机会,再引导他们通过交流等方法,把这种任务式的读书渐渐的转化成一种喜好。
   (三)通过每日一句,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学生普遍不爱写作文,见到作文就头疼。针对这一点,我先培养他们每天记录的习惯,用一句话的形式记录下今天的事,这样学生又不厌烦,同时又让他们养成了及时搜集身边素材的习惯,不至于到写作文时不知写什么,为写好作文铺好路。现在,我们班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及时完成这项作业。
   (四)加强写字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我一直重视写字教学,因为我认为写字就像做人一样,你使怎样写字的,你就是怎样做人的。我不仅在教学中扎实地进行生字教学,一笔一画的进行板演,就是平时在黑板上的每一个字,我都能认认真真地对待,让我的这一行为也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此外,我布置学生每天中午练字一张,在平时批改作业的时候,对学生一些不规范的书写进行书面的范写,就这样数管齐下,学生的书写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 加强培优辅差工作
   本班学生差异鲜明,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不断拓展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一方面,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 ,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学生天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摸摸他的头,多和他说说话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有时也会犯错等等。
   四、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五、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教育教育活动,不断为自己创造进步的平台。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在语文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2年,我执教的班级在全市毕业班成绩监控中,语文班平均达到了88.72分的好成绩,比市均分高出4.59分;在教学评比中被授予“教学能手”称号;此外,我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多次获奖等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比心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回首我所走过的每一步,所耕耘的这块绿地,那盎然的叶尖闪动着一颗颗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感谢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及学校领导。我一定会不懈地努力,在语文教学上作出更大的成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