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思考

日期: 2009-12-15 7:40:32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几年来,在中央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广大农村(乡镇、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实施,社会思潮呈多元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当前农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则是摆在广大理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重温马克思关于农村问题的基本观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农村问题;基本观点;国家保护农业政策;大学生的基层工作
   本学期学校为我们08计科专升本专业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起初我个人对这门课不是很有兴趣,虽然在班级担任班长,又是党员,思想一直跟着党走,可是我有时还是觉得这些有关哲学方面的课程挺深奥,难懂的,不易吸收。以往也上过绪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这类课程,那时只是翻翻书就觉得无法将那些密密麻麻,深奥难懂的一段段长篇大论与实际有什么联系。直到本学期,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黄旺生黄老师当了我们的老师,我有幸的成为了他的学生,并从中领会到了一点知识。初见黄老师就觉得黄老师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师,因为他经常带着笑容,几乎没有向我们发过脾气,也不会对同学有偏见。还记得第一堂课,他用幽默的语言让我们整个教室充满了笑声,这时让我对这堂课产生了兴趣,枯燥乏味的气氛没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证实了黄老师是一个处处为学生着想,比如在第一堂课,他就叫我们班长统计班级班委与党员人数,以便让这些班委和党员必须发挥表率作用;上课按座位做好,方便点名;上课必须起立等等这些细节,在我记忆中很深刻。而且在各方面不断栽培学生,老师用自己多年的轻身体验,将马克思主义各项原理表达得通俗易懂。并用幽默诙谐的语调和实例不断调动课堂气氛。一个个生动鲜活,符合实际,附着幽默的实例使我们这些学生的内心第一次涌起了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想法,把农村与马克思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可以领会的地方,这对于自己想考公务员,想从基层农村做起,有很多的帮助。
   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这既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表现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上。城乡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对此作了详细的规定与计划,本文拟就这30年来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若干重要关系作如下哲学思考。
   一、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薄弱
   在平时接触中,可以不难发现,现在许多基层的干部认为马克思主义虽然有用,但作为基层,没必要用很多时间去进行系统教育。有人认为,干农村工作上面有文件,搞学习研究上面有专家,作为老百姓只要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做好工作就行了。部分群众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有可无。
   由于忙于抓经济建设,一些乡村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宣传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甚至盲目地用经济建设代替思想建设工作。久而久之,广大农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认识问题十分堪忧。这从中可以看出什么哲学的重要性了。
   要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对哲学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第一堂课时,黄老师用严谨的教学方式向我们表达了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当时是这么说的。哲学是基于世界观的理论学说。哲学是关于社会,自然,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短短的一句话让大家对哲学有了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后来的学习我们又学习到,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而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伟大变革,他所达到的对西方近代哲学的继承、批判和超越,以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其实质就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科学的哲学批判,把社会主义学说提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
   (二)教育缺乏切入点
   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还是唯心主义占多大数,他们没有用科学的态度去解释自然现象,不善于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处理问题,习惯于传统思维,靠老经验老办法办事情,结果是“好心办不成好事”, 群众怨声载道,负面影响很大。有的乡村干部认为,只要把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完成好就行,得过且过,工作按部就班,没有创新,缺乏开拓进取意识,干劲不足。有的乡村领导干部缺乏处理新形势下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有效措施,工作中依然沿用“行政命令”等方式管理群众,致使干群矛盾激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切入点。就像有些贫困农村的人民所言:“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经验证明,一个地区如果没有一批有组织领导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领的领导人才,或者说没有一个好的思想领导班子,那个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的步伐肯定不会快。
   (三)教育经费紧张,师资等保障不足
   在队伍建设上,繁杂的农村工作使教师们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去抓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工作。
   在教学与师生之间关系上,有些农村教师不愿意多呆在农村里面,经常短期工作后就跳闸,这使得教学工作很难维持,教师都失去信心了,学生更不用说了,思想不但没有得到提高,还使得很多学生厌学,逃课屡见不鲜,这些孩子们很多到外面不是打架,上网,就是干些坏事。
   在当地农村政府上,当地政府又没有结合实际专门为村组编写的学习材料,他们也不管。
   在经费保障上,由于财政十分薄弱,乡镇党委中心组没有财政预算学习经费,他们为支付党报党刊的订阅费用已经力不从心,理论学习方面的投入就“无从谈起”,至于村组的投入更是“纸上谈兵”。
   二、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剖析
   (一)理论与运用失衡
   我们都知道农村的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影响到大众。这一点在农村表现得更突出。长时间的贫困生活,使人们对物质的欲望程度前所未有,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热情高涨。而这种欲望和追求与基本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造成了人们心态的浮燥。
   同时,在获得物质富裕的途径选择上,急功近利多,着眼未来的少;对小集团乃至个人利益方面考虑的多,顾全大局的少。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等方面的宣传学习与修炼上,就显得不那么认真和努力。这种浮燥心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学习建设上,由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地方闭塞性和分散性,由于农民墨守陈规、不冒风险的经营方式,由于购买土地耗尽了资本而导致小农无力进行农业改良和扩大再生产,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和程度慢于工业,严重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推进。
   (二)制度缺损
   在当前农村的大环境下,自觉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农村问题的基本观点,几乎不多,他们觉的这是一种需要花大力气去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特别是我们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GDP仍然是衡量政绩的主要标准,农业工人和从事家庭工业的农村工人,往往拥有一处小住宅和一小块土地,他们从事兼业经营,把种地作为副业,把农业收入作为补充,"农业的辅助收入,自己种的马铃薯,成为资本家压低工资最有力的工具。" 同时,"农业工人分散和软弱,而城市工人集中,因此农业工人的工资降到最低限度。"。所以这些都需要制度去规定,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带领农业工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然后运用到实践中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学习,如果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根本不行。同时,由于某些制度的缺损,使“要求学习”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没有一一具体落到实处。这些制度上的缺损,又主要体现在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上。
   三、加强当前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队伍保障
   近来,国家也出了很多的策略,尤其针对我们现代大学生,比如说每年的三支一扶、选聘生等等措施,这些组成了一支庞大的、活跃在农村基层的共产党员队伍,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模范带头作用的,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农村老百姓心目中就代表着党的形象,他们时刻受到广大普通群众的密切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这支党员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断发展新党员,从而使党员队伍始终保持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二)纪律保证
   国有国法,校有校规,不管到哪里,如果没有纪律的保障,什么都实施不了,因此各级党组织应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排除民族、宗教、宗族等因素的干扰,公正公平,唯才是举,真正把那些德才皆备、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勤奋工作、具备共产党员优良品质的同志选拔充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来,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农村的忠实践行者。同时,要以铁的纪律奖惩分明,对那些害群之马及时作出惩戒处理,大张正气,大褒楷模,使为民之风、廉洁之风发扬光大,大行天下。
   (三)措施落实
   鼓励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应从基层做起,吃得了苦,同时我们应对乡镇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学习考核,与考核晋升等强制挂钩、逗硬执行。对一般党员群众,要列入年终考核,并作为任职提拔的重要条件。对基层(如村组)党员干部群众,要认真地、结合实际地为他们编写并免费发放相关通俗读物,努力扩大对马克思主义的知晓率。要通过他们的言行,用一个个生动的、具有说服力的、可以学习并实践的例子,对普通群众进行感化和影响,让群众看到理论对实践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大家认真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先进理论与经验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四)经费保障
   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其理论学习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公共属性。既然是公共的,政府就有责任在学习、宣传、研究、人才培育、阵地建设等各个方面,安排必要的经费。建立健全各级财政分级负责的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经费投入。
   总之,加强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之在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当中深深扎根,才能使基层党组织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成为带领群众奔向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火车头!
   以上是从开学到现在,自己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农村相结合的一些想法和感悟,当然,从黄老师的课上,我们学到了远不止上面的这些内容,以后还得继续学习与领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基层。
   参考文献:
   [1] 冯继康.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历史演变与发展走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7,(3):73~80.
   [2] 亓学太.丹麦农业的历史变迁:实践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6,(2):76~80
   [3] 【美】黄宗智.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
   [4]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牛节元.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规律分析[J].学习论坛,1998,(2):30~31.
   [7] 董恺忱,范楚玉.中国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0
   [8] 列宁全集(第2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