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日期: 2009-11-13 0:06:45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党的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 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人们必须对资源和环境价值观进行重构, 全面树立起资源和环境价值观,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中部崛起;现状与措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构建“两型”社会的提出,审时度势,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的心愿,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企业层次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在区域层次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在国家社会层次,通过强化资源节约意识,改变消费模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内在冲动。但是,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必须解决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寻找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也就是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环境友好排除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保护观,要求必须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就像我们不能先把朋友杀伤,然后在帮他治伤一样,我们必须防止对朋友产生伤害。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保护生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一切污染都是消耗资源和排放废弃物造成的。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的最有效途径是减少资源消耗和不排放废弃物。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其次,要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后,对在目前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企业层次上,要求首先实施产品和设施的生态设计,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实施清洁生产,循环利用资源和废弃物,不排放污染物。在区域层次上,要求构建循环经济网络,实现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全面回收、分类循环利用和环境无害化处理。在国家社会层次上,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建立一种环境道德和文化体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显然,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可以完全涵盖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从环境角度看,资源节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条基本途径。节约资源可以使得同样资源消耗满足人类社会更多的效用,只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不会导致社会人均资源消耗总量下降,从而不能解决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因为经济增长本身需要不断扩大需求,也就是需要促进人们过多消费。节约了资源A,必然要多消耗资源B,否则,如果所有资源消耗都减少,消费下降,储蓄增加,经济循环就会发生停滞,最终将会走向经济萎缩和衰退。
   因此,政府应将政策重心置于发展深度循环经济,在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应该采取环境导向的政策体系。也就是从严格控制废弃物排放的思路出发,激励全社会少产生废弃物,多循环利用废弃物,这既可以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也可以同时实现环境友好目标。环境友好实现了,节约型社会也就自动建成了。
   循环经济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长期坚持和实施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都要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利用效率。节约优先要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管理以及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改革中,并认真加以实施。二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明确重点、扎实推进。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资源消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三要加快资源节约技术进步。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以节约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突破资源节约的技术瓶颈。四要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五要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强制淘汰高消耗、重污染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实行重点行业新建项目、重点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六要强化节约意识。
   针对正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我省来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更为重大。
   湖北省社科院院长赵凌云认为,传统城市化道路特点是,以制造业等重工业,第二产业为龙头。新型城市化则更强调第二、三产业为龙头,即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传统城市化吸附周边农村的优质资源,如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却没有带动农村发展,而新型城市化要破解这一发展模式,要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传统城市化是单体城市化,不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分工、合作,新型城市化要力图在城市之间建立起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同发展;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发展,新型城市化则为节约型、内涵型发展。
   要完成这些转型,就要进行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认为,国家虽然没有给综改区优惠政策,但给了创新权,这是相当重要的,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你有什么好点子,只要国家认可,可以大胆创新大胆试验。
   赵凌云认为,中部生态环境弱于西部,优于东部,在武汉进行“两型社会”的试点有利于在发展中保护环境、探索经验。
   在中部地区传统经济中,三线企业多,制造业占主导,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型的阶段。武汉进行“两型社会”试点,符合区情,对推动中部发展有长远作用。
   此次国家批准的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试验区,与浦东和滨海新区相比,国家没有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
   “两型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强调环境保护,从近期效果看,可能会有“限制”地区发展的反作用。比如一些污染大的大项目就不能引进了。因此,“两型社会”改革试点对中部经济的短期推动作用不能高估。
   但从长远来说,此项改革有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在涉及环境、资源等问题上可以“先摸着石头进行试点改革,事后申报相关政策支持”。例如,汽车尾气排放,车主要不要买单;高尔夫等高消费占用大量生态资源,是不是应该收取高额税费等政策,武汉都可以试点,然后再向国家申报试点结果,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践的依据。
   机械工业作为耗能、耗材的生产大户,已经成为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用电量的70%都用于驱动电动机、变压器、风机、水泵等21类机电产品,全国年耗煤量的1/3左右用于发电锅炉和工业锅炉的运行,而内燃机则是油料的主要消耗机械。提高机电产品的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对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同时,由于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规模大,自身的生产过程消耗能源总量较多。因此,努力在自身生产过程中节约能源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现阶段,我国全年煤炭产量的60%左右用于火力发电,因此提高火电设备效率成为了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我国火电设备已向大型化和参数升级方向转变,如2006年一年就生产了40台套60万千瓦的超临界机组和4台单机容量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其中,已有2台超超临界机组投运,效率比超临界机组又再提高2个百分点。又如2006年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火电设备总产量的比重已达到26%,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力机组”,实现了机组容量等级的升级。
   火电机组的大型化和参数升级提高了火电设备的发电效率,大大降低了煤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据统计,2005年100万千瓦的超超临界机组供电煤耗为295.6克/千瓦时,低于2005年全国平均供电煤耗84.4克/千瓦时;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0.134克/千瓦时、0.114克/千瓦时、1.09克/千瓦时,远低于全国火电厂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单位发电量排放水平的6.49克/千瓦时、1.76克/千瓦时、3.18克/千瓦时。
   伴随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的趋势,发展新能源机组,开发和使用新的清洁能源成为世界动力工业的新追求。“十五”期间我国水电设备制造业实现了产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水电设备年产量由2000年的392万千瓦大幅上升到2005年的1318万千瓦;单机容量由30万千瓦提高到70万千瓦;机组效率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大型风电设备制造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前些年兆瓦级风机主要靠进口,由于机组价格高,使风电成本不具市场竞争力,影响了风电的发展。随着风电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现在国内许多企业已开始进入风电设备制造业,如三大动力、金凤、南京高速齿轮箱等骨干企业均已进入兆瓦级风机研制行列。其中,东方汽轮机厂今年单台容量1500千瓦的风机产量将达到200台,明年将达到400台,我国风电设备国产化已进入加速期。此外,太阳能设备、秸秆燃烧锅炉、垃圾焚烧炉等产品已有多家企业形成了规模生产能力。
   此外,为适应节能工作要求,机械工业还积极发展了相关的计量仪表,如多费率分时计费电表、数字式水表和煤气表等。
   随着节能意识的广泛深入人心和机械行业内节能意识的逐步加深,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悄然变化,正逐渐步入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绿色”制造新轨道,且存在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笔者认为机械行业应该就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绿色”制造: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节能减排产品的环境。加大奖优罚劣的力度,强化节能激励机制,以经济手段推进节能减排机电产品的推广应用。切实鼓励发展节能减排机械产品的企业,使成绩突出企业的社会贡献与自身经济利益能够挂钩,从而激发企业投身于此的内在积极性。
   其次,推进技术进步,促进机械产品升级。国家要关注和支持机械工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开发能力的建设,为机械工业节能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建立节能减排机械产品的自主研发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变技术发展过度依赖国外的被动局面,为持续不断地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水平,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高效节能的装备创造条件。这包括:抓紧有关标准制定;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寿命,从而降低机械产品材料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可靠性,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推广近净成型工艺。节约原材料损失和加工中的能源消耗;积极开展废旧机械产品的再制造和利用;应用电子信息等新技术改进提高传统机械产品的性能(如电子燃油喷射技术等)。
   最后,调整相关政策,尽快实施燃油税改革方案,大力推进轿车柴油化。加强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加快发展节能机电产品所急需的原材料(如优质冷轧取向矽钢片),扩大其生产和供应能力。为适应新标准汽车及内燃机的推广,应积极发展相应标准的油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