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西藏农牧民增收创新体制研究

西藏农牧民增收创新体制研究

日期: 2009-11-4 19:15:45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袁庆娟

摘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牧民问题,农牧民的核心就是农牧民的收入问题,所以增收问题是农牧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努力做好农牧民的增收工作,对西藏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制约我区农牧民增收因素的分析,提出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几点建议: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农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及正确把握政策机遇提高农牧民收入。
   关键词:西藏农牧民;增收;创新体制
   今年是西藏进行民主改革50周年,西藏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西藏地方财政总财力50年增长约346倍。2008年西藏税收收入突破30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亿美元。[1]随着西藏经济的不断发展,西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农牧民收入及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西藏大部分地区具有高、寒、旱等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历史原因,西藏的经济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产业建设需不断完善,提高农牧民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迫在眉睫。因而,建立起稳定的农牧民增收创新机制是关键。
   1 影响我区农牧民增收的因素
   1.1自然环境的限制
   众所周知,农牧业对自然条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牧业生产效果。我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心地带,位置特殊,土地面积高于海拔4000 m的地区占总面积的86.1%,既有东部的高山峡谷,也有北部的高原,由于直接受喜马拉雅山强烈上升的影响,地质、生态环境都很脆弱,[2]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常见的土地滑坡、泥石流、雪灾、山洪、霜冻等自然灾害,以及高原冻土、草甸土、盐碱土、戈壁、荒漠等不宜开发的高原自然环境等都严重影响了我区农牧业的发展。作为我区农牧民收入的一大支柱,农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限制,直接影响了农牧民的收入。
   1.2 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力资源匮乏,文化科技水平落后
   西藏自然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资源匮乏,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短缺更为突出,这为农牧民增收构成了一定障碍。经过50年的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我区农牧民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总体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2008年,我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6.3年,但与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8.5年比较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全区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9.7%,[3]但全国毛入学率已达23%。目前,我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低素质的农牧民难于接受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部分农牧民难于理解许多先进的农牧业辅助设备。这样严重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农牧民增收。
   1.3 农牧区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限制了农牧区经济发展
   至2008年,我区57.68%行政村成功开通“村村通”电话,但仍有42.32%的行政村未开通;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我区不通火车的历史。2008年止,我区解决了32个乡镇、423个行政村通公路问题[4],但这也只是解决了一小部分乡镇及行政村的村村通公路问题。所以,部分行政村的信息不畅成为限制部分农牧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他们获取外界较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的途径比较唯一。同时,许多乡村居民受交通条件制约,与外界联系十分困难,相对封闭的环境,落后的交通导致农牧民思想观念保守,也就封闭了开拓创新的增收渠道。
   1.4 市场发育还未成熟
   2007年,我区城市化水平仅为38.3%,这意味着西藏61.7%的人口是居住在广大农牧区的藏族农牧民,所从事的产业是传统的农牧业。[3]由于我区城市化水平还处于一个相对较小的程度,农牧民买难卖也难的状况不可避免,农畜产品不能及时转化为货币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1.5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制约
   根据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发展中国家并存着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孙勇发现并提出西藏“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1991~2007年间,西藏的二元经济结构演化经历了一个由加强到稳定的过程,二元经济结构强度依然显著;西藏独特的自然、人文和历史环境,决定了其经济结构的特殊性;西藏的三大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方式特殊;西藏二元经济结构的非典型性总体趋于减弱,但仍保持很强的“绝缘性”。[5]西藏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化城市工业部门对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拉动力度,导致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以隐蔽的方式存在于农牧业之中,为农牧民增收起到较大的阻碍作用。
   2 农牧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2.1 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
   农牧民的低素质与低收入之间成正比关系,必须大力开展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建立农牧民增收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
   2.1.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
   继续加强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资本进入,为农牧民继续教育筹集充足的资金。把农牧民继续教育纳入教育管理之中,使农牧民的继续教育有根本保障,从而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牧区人才市场,为农牧区生产发展、农牧民增收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2.1.2加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必须把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急需的技工人才和专门人才。根据农牧民的意愿、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以及西藏劳动力市场需要,在全区积极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逐步建立起职业培训与农牧民就业相衔接的机制。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通过这些培训使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2.2.加强对农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建立农牧区基础设施发展基金,采取政府投资、社会招商、银行货款多渠道筹集的办法增加来源。加大政府对农牧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转移支付,把改善灌溉条件作为突破口,大兴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牧区耕地的排灌能力,为旱涝保收提供物质基础。修建田间道路和乡村公路,使农用物资的供应和农牧产品运输更为方便、快捷,达到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效果。同时,增加对农牧业基础和农牧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可以使农牧民通过参与项目建设直接获得报酬,这也是拉动农牧民增收的有力杠杆。
   2.3加快小城镇建设,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在提高我区农牧业效率的同时,产生了一批富裕的劳动力,将富裕的劳动力吸纳到第二、三产业,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收益。
   解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出路的根本途径在于非农化和城镇化。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成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这为农牧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一方面,加快发展壮大一批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乡镇企业,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农牧区劳动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农牧区小城镇建设对农牧民家庭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以此来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大力鼓励、支持农牧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他们从事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及其它服务行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全面提升家庭经营中第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进而大幅度提高我区农牧民的整体收入。
   2.4正确把握政策机遇是农牧民增收的关键
   民主改革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非常关心西藏农牧民的增收问题,尤其是这些年,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中央政府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机会和自己外出打工的收入。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2019亿元,其中2001年至2008年,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到1541亿余元,占同期西藏总财力的93.7%。[3]在这个大好形势下,我区广大农牧民群众应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主线,振奋精神、团结协调,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开拓市场、参与市场、占领市场、努力开发特色产品,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不断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实现我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和实现小康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网
   [2] 措姆,西藏农牧民增收的条件与途径,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2期,P46-47,5
   [3]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9年3月
   [4] 自治区主席 向巴平措于2009年1月14日在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5] 许建生,1991~2007西藏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测度和演化研究,中国藏学网,2008-10-14
   作者简介:袁庆娟,女,1982年出生,四川省简阳人,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科研处;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学的研究与教学。
   Tel: 13908942430
   E-mail:zcxiangni21@21cn.com
   通讯地址:西藏林芝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科研处
   邮编:8600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