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加强经济回升和持续增长的基础

加强经济回升和持续增长的基础

日期: 2009-9-27 2:17:49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当前经济形势,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一是去年下半年出现的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已得到遏制,企稳回升态势基本形成;二是回升尚不稳固、不平衡,有较多不确定、不可持续因素,不可盲目乐观,不能松劲;三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深化改革,兴利除弊,巩固和加强经济回升与下一步持续增长的基础。
   一、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基本形成
   1.积极因素增多,企稳向好的动力基础初步具备
   2009年过半,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出,我国经济运行处在企稳向好的关键时期。今年以来,特别是二季度以后,随着中央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增多,支持经济企稳向好的动力基础初步具备,回升态势基本形成。
   经济形势企稳向好,主要有四个突出标志:
   一是生产增速稳步回升。今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3.8%,3月份增长8.3%,4月份虽有所回落,但5月份又继续回升,增长8.9%,到6月份,增长4.7%。而且在工业行业中,60%以上的行业生产增长加快,在工业产品中近60%的产品生产在加快。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其中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过去3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已完成五年规划目标的50%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2/3左右;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35%,降幅同比提高0.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1.35%。节能减排保持下降趋势,为全面实现目标打下了基础。
   二是国内需求增长加快。扩大内需是经济企稳回升的动力和抓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5%,比去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在上半年7.9%的经济增速中,投资的贡献是6.2百分点。再看消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增幅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如果看到全世界的消费都在萎缩,我们能够保持这个增速来之不易。消费对上半年经济增速的贡献是3.8个百分点。最后再看出口,上半年是负增长,形势仍然严峻。净出口对上半年经济增速的贡献是-2.9个百分点。但从月度环比来看,出口的降幅在收窄。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首先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一步得到加强,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7.4%,铁路、公路、水利等投资都保持高速增长。其次是装备工业较快回升,上半年装备工业同比增长6.7%,比一季度加快3.0个百分点。第三是区域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中西部地区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长都明显加快。上半年我国东部地区投资稳定增长,增幅为26.7%;而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呈现高增长态势,增速分别达到38.1%和42.1%。过去困扰我们的是投资的区域不平衡,上半年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得到一定改善。
   四是民生继续得到改善。改善民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今年上半年,民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平稳,社会保障支出进一步增加,在财政收入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同比增长29.2%,中央财政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支出分别增长49.9%和140%以上。同时,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71.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82.6%。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569万人,达到全年目标的63%;第二季度城镇失业率为4.3%,与第一季度相同;失业人数为906万人,比一季度减少了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68%,与上年同期相若。
   此外,今年上半年全国夏粮产量达到2467亿斤,比上年增长52亿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数字,因为近百年来,中国粮食都是5年一个周期,其中2年增产、2年平产、1年欠产。夏粮连续6年丰收,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体现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有机结合。即把增加政府支出与实施结构性减税结合起来;把增加投资与改善民生、刺激消费结合起来;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把促进发展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已初见成效。
   与年初相比,近期有几个值得重视的积极变化。
   (1)政府投入力度大,政策执行力强。自去年11月以来,在“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总体要求下,政府投入力度大,政策执行力强。财政投资资金到位率高。2009年中央投资安排9080亿元,新增4875亿元,目前半数以上已有序下达。中央财政投资资金到位率高,地方投资到位率虽偏低,也高于平常年份。支农惠农、改善民生等领域增加投资,就业促进、产业振兴等一系列举措,为经济回升、社会稳定创造了必要条件。货币供应快速增长,1-5月广义货币增长25%,比上年同期高出近8个百分点。新增贷款上半年累计超过7万亿。据专家测算,如果没有中央一揽子刺激计划的拉动,GDP的增长率可能只有1%左右。
   (2)消费需求增速提高。通常情况下,经济危机和经济调整会影响居民的就业与收入预期,消费增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消费实际增速达到较高水平。一季度,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分别增长9.6%和10%,增幅高于2008年。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比2007年和2008年同期高约2个百分点。这表明,在储蓄率较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受短期收入变化的影响较小,只要政策调整得当,居民消费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很大。
   (3)社会投资开始回升。有效促进社会投资增长,既是政府增加投资希望达到的目的,也是经济持续回升的重要基础。1-5月份,不仅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长较快,包括集体、个体、私营在内的其他企业投资增速也达到33.6%。具有标志性的是房地产和汽车两大主导产业销售增长加快,投资回升。1-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5.5%,比销售量最高的2007年同期高出16.5%。房地产库存消化加速,投资增长逐月加快,5月份增幅从1-2月份的1%提高到12%。同期,汽车产销分别达到484万辆和496万辆,同比增长11%和14%。其中,5月份汽车产销分别增长29%和24%。7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420.0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环比增长10.9%。
   (4)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1-5月份,出口下降幅度较大。但剔除价格因素后,实物量降幅相对较小。1-4月份,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下降4.6%。在全球贸易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产品占主要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不降反升。1-4月份,我国对美出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8.4%,比上年全年提高2.3个百分点;占日本比重为24.4%,提高5.6个百分点。一季度,占欧盟市场份额17.9%,提高1.9个百分点。份额上升表明我国出口产品是有竞争力的。
   如上海,三大核心数据扭负为正。一是地方财政收入扭负为正;二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投资扭负为正;三是全社会用电量扭负为正,逐步放大。
   2.经济回升中的“两个接替”
   以上四方面变化,前三个属于内需,后一个属于外需。多数变化要好于预期。观察经济形势,要看统计数据,更重要的是看数据背后的驱动力量是什么,这些力量是否可持续,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换句话说,需要了解这一轮经济企稳回升的“逻辑”,据此解释已经发生的变化,预估将要发生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说,近期影响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两个接替”,即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周期性回调影响,在短时间内出现巨大需求缺口,经济快速下滑时,由一揽子刺激计划,主要是其中的政府投资,去弥补这一需求缺口,使下滑减缓,并逐步趋稳,可称其为“第一个接替”。随着刺激计划多项措施的落实,经济开始回升,但政府大规模投资不可能长期持续,将会出现递减效应,由此而出现的需求缺口,要由市场驱动的投资和消费来弥补,后者逐步成为经济回升和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这是“第二个接替”。观察二季度的增长变化,值得重视的第二个接替正在形成。如果说在一季度时人们还担心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已经大为降低了。
   二、回升尚不稳固、不平衡,有较多不确定、不可持续因素
   尽管经济出现了持续回升的势头,但经济回升的质量不够理想,必须着力加以提高。目前的回升基础尚不牢固,或者说还相当脆弱。
   1. 世界经济正处于一种胶着状况,变化的前景仍不明朗,复苏将是缓慢曲折复杂的过程。
   (1)从国际上看,经过危机冲击后的金融体系开始趋稳,但不能排除出现反复。
   实体经济仍在下滑之中,何时见底还有较大不确定性。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虽然经济开始复苏,但主要经济指标仍处于负增长,俄罗斯、南非、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大幅下滑,国际货币组织、世界银行等对今年世界经济的预测皆为负增长。近来,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称经济处于复苏边缘,引发美国主要股指创全年新高。6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表示,美国经济已经结束“自由落体”式的下滑阶段。尽管美国失业率还在增加,但新增失业人数规模则在缩小,美国消费者和商界的乐观情绪在升高,金融市场表现强劲,这显示美国经济衰退最糟糕时期已经过去。至少比起6个月前,现在更接近危机结束时刻。但他也警告说,美国经济复苏仍有漫漫长路要走。美国决策者不能因此沾沾自喜,因为从本次危机及历史经验看,危机中也时常出现“虚假的曙光”。即使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如多数预测的那样,在2010年某个时候呈正增长,其复苏之路也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复苏不可能复制原有的经济结构,会伴随相当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如美国储蓄率上升的同时消费率相应下降,表明发达国家消费模式有所改变,各种贸易保护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际市场萎缩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奥巴马政府不断向外界发出信号,说美国不会继续当全球最大的消费国和进口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拉里•萨默斯则说,美国必须从消费型经济转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必须从依赖金融活动转向发展实业。这种新姿态不仅仅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同时也是出于战略考量。美国商务部6月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就连惯于“寅吃卯粮”、超前消费的美国人也开始捂紧钱包,4月份美国人的收入意外上升,但消费支出反而下降,个人储蓄规模创下了50年新高。美国人储蓄率的陡增,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从0% 增为目前的4.5%。这些变化除了引起短期冲击外,还将在中长期对我国的外需空间形成结构性制约。国际清算银行也指出,目前各国面临两种风险:一种是通胀风险,另一种是政策力度不够无法推动经济复苏的风险,但前者的风险相对更大。
   世界经济回到正常轨道最终要靠实体经济的恢复,但相对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一旦受到伤害,恢复起来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且经济复苏过程很少一帆风顺,多少会有反复,有时还会剧烈反复和震荡,历次世界经济从危机走向复苏皆是如此。如全球7月钢铁产量升至今年最高,中国当月的钢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8%,而美国国钢铁协会的数据显示,当前美国钢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为53.9%.低于一年前的90.4%。
   (2)外需不足仍是拖累我国经济回升的主要障碍。
   尽管世界经济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实体经济降幅有所收窄,但仍在衰退中。一季度美国经济环比折年率下降5.5%,欧元区下降9.5%,日本下降14.2%,同比分别下降2.5%、4.8%和8.8%。据经合组织(OECD)年中经济展望报告预计,第二季度环比折年率将分别下降1.4%、3.1%和1.0%。
   失业率持续上升,6月份美国失业率达到9.5%,为1983年以来的新高;5 月份,日本失业率5.2%,为2003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接近二战后该国5.5%的失业率最高纪录:欧元区的失业率达到9.5%,为1999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
   世界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尽管货币市场逐步恢复,全球股市回升,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在触底,但深层问题尚未解决,信贷紧缩仍在持续,银行对实体经济贷款量继续减少,今年第二季度美国、欧元区银行对私人部门的贷款均出现负增长;而且银行不良贷款率虽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高。与此同时,石油、有色等初级产品价格明显上扬。
   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过快,不仅会增加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的成本,而且也会压缩政策作用空间,为世界经济前景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由于外需严重萎缩,尽管内需增长较快,但尚未完全抵消外需的下降,外需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
   总之,国际金融危机何时见底,世界经济以什么样的形态复苏,复苏的路径是什么,多长时间完成复苏,还需要冷静观察。我们需要把困难看得更重一点,应对困难的措施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把好的势头变成稳定的趋势,意味着我们需要全力落实好一揽子计划,意味着在保增长的同时也要调结构。
   2.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较多。
   (1)国内看,回升的基础不稳固、不平衡,有一些不可持续的因素。所谓不稳固,是指社会实体经济投资刚开始回升,信心还不稳定;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吸引部分资金,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回升;消费增长有政策支持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就业和收入下降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可能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所谓不平衡,表现在以出口为导向的东南沿海地区和企业复苏较慢,与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的行业回升强劲;政府直接投资或支持的大企业、大项目资金充裕,广大中小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问题等。所谓不可持续的因素,包括大规模的政府财政投资不可能长期实施,随着时间推移,空间将逐步缩小;去年底以来信贷资金的大量投放,是特殊情况下的应对之策,不可能长期如此。概括地说,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是经济回升程度超出预期,但潜藏着可持续性和经济结构方面的隐忧。二是通胀预期明显增强,物价或资产价格上行压力逐步加大。
   之所以说当前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但经济基础还不稳固,还因为目前的经济回升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属于中间需求,不是最终需求,终端消费不扩大,经济基础难以稳固。而且,目前投资中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还应当继续拉动。此外,尽管二季度经济指标总体不错,但用电量、集装箱吞吐量、公路上货柜车的通行量以及厂房闲置率等经济指标并不令人满意。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说,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不但没有向消费驱动型转变,甚至还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今年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3520亿元,同比增长32.9%;而同期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770亿元,同比仅增长15%。消费增长速度尚不及投资增长速度的一半。在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和出口继续下降的不利情况下,“保增长”的重任不得不落到投资的肩膀上,投资在保持国民经济增长中的“火车头”地位更加牢固。在投资的项目分布方面,投资过于集中于“铁、公、机”等基础设施项目上。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基础尚不稳固,未来一段时期仍有必要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和节奏,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健康发展。
   (2)经济回升质量不够理想。一是外需严重萎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将持续。上半年,我国出口下降21.8%,降幅比一季度扩大2.1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降幅达到17.9%。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国的外需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改变。
   二是财政收入累计增速仍在下降。受企业效益下滑、价格水平低迷及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影响,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4%,其中1-4月各月均为负增长。在主体税种中,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3.0%,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14.9%,企业所得税下降13.8%,印花税下降60.8%,关税下降29.9%。5月份增长4.8%,6月份增长19.6%。
   三是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很困难。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降幅达到22.9%,一些行业、一些地区的企业亏损面较高、亏损额较大。在39个大类行业中,利润下降的19个,占近50%。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盈利下降97.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盈利下降77.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盈利下降75.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盈利下降71.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盈利下降52.2%。据地方和行业协会普遍反映,目前企业中长期和高端产品订单下降,长单变短单的情况较多,订单的价格还在下跌。综合分析,在当前生产能力较大、对外依存度较高、外需难有明显恢复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短期内难以摆脱困境。
   四是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难度较大。一些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依然较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夏收期间,由于受连日阴雨天气影响,部分主产区小麦出现大面积麦穗发芽等情况,给农民种粮收益带来不利影响。防汛抗洪形势严峻。尽管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好于预期,但已经就业农民工收入下降、工作不稳定的情况比较普遍。
   五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更加凸显。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遇到较大困难,既是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结果,也反映了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和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矛盾很突出。特别是在国内需求有所好转的情况下,一些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又在恢复生产,新上项目也存在着领域集中、技术和产品趋同的问题,企业兼并重组进展较慢。产能过剩矛盾不仅将导致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跌,还将加大部分行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加剧企业亏损,最终影响企业投资意愿,拖累相关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回升。如,2008年我国造船工业能力过剩约1600万吨,占总能力的四分之一。但今年前5个月,船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55.5%,蕴含着更大的风险。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是不能乐观的主要原由。
   六是制约扩大内需的因素仍然较多。当前国内需求较快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推动。在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较大、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消费环境亟待改善,以及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增强国内需求自主增长的动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中长期看,说“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转型和发展两大根本问题尚未解决。比如,社会劳动保障机制刚刚开始建立,远说不上完善,制约了内需扩张;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过度、行业垄断的存在、财政支出的浪费和效率低下、税负过重和不合理等等,制约了投资数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同时,在国际上,国家之间的不信任容易在危机中恶化、WTO的新一轮谈判重启还未有眉目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等等,这都是制约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症结。
   以上情况说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国际严峻形势和国内一些突出矛盾的挑战,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3.关注并解决经济回升中的苗头性和潜在问题
   在经济呈现回升势头的同时,近期股市、楼市等资产领域价格快速攀升,引起了社会上的议论和对未来通胀压力的担忧。应当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特定情景下,果断采取特定政策,成功地避免了经济长时期的深度下滑,利远大于弊。当经济走稳以后,资产价格上升和通胀预期加强对保增长的负面影响将会加大,如分流本应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资金;缩小宏观政策调控空间等。因此,下一步在经济持续回升的背景下,应关注并有效解决资产价格过快上升和通胀预期加强的不利影响,兴利除弊,使经济进入更长一个时期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
   从社会发展阶段看,我国目前正处在从温饱到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阶段,经济结构、分配体系的调整,往往会引起社会关系变化和利益格局变动,导致社会矛盾多发.这也是各国发展历史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特别是当前经济比较困难的时候,各种矛盾很容易激化,从而诱发各种群体性事件。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在开放、多元、动态的社会环境和信息化条件下,社会矛盾和问题很容易交织扩散。经济形势的变化必然影响社会心态。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们对未来普遍有信心和良好预期,社会心态比较平和,即使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也大都能够理性对待;经济形势严峻时,社会心态比较敏感、脆弱,一些人因下岗失业、生活困难、资产缩水等原因,产生悲观失望和不满情绪,遇事容易采取过激行为。
   经济方面的不稳定因素与政治方面、社会方面的不稳定因素相互影响,短期问题与长期积累的问题相互叠加,国内不稳定因素与国际反华势力相互交织,是我们在2009年面对的实际情况和严峻考验。
   所以,对当前经济形势要有全面、准确的判断,对下一步经济回升和持续增长的困难和复杂性要有足够估计,继续下大气力保持初步形成、尚不稳固的回升势头,使支持回升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回升的基础得以稳固和加强。
   三、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抓住有利时机深化改革,着力提升我国经济和产业的中高端竞争力
   1.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重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向好,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我们正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要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形势,凝聚共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宏观经济政策方向不动摇,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当前经济仍处在“爬坡”状态,不能“松油门”,否则经济仍有可能退回来。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经济这么大幅度的下滑,第一步就是把经济“托住”,不能让它再往下掉。否则,面临的将是大面积的失业,大量的企业破产,甚至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最重要的任务是保增长,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经济稳住之后,就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到调结构上。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这次经济回暖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现在远不是改变积极财政政策的时候。下一步,政府应该从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以政府投资拉动消费、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三个方面来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应当继续抓紧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重民生、促改革的一揽子计划不动摇,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加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货币政策应当依据变化了的新形势保持“适度宽松”。除了总量规模外,信贷资金的投放结构也很重要,比如,是投向实体经济了,还是有相当部分进入了虚拟经济领域;是主要投向政府投资项目,还是逐步增多的部分投向民间投资项目,投向对增加就业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是主要进入投资领域,还是逐步增多的部分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或者有助于扩大居民最终消费。因此,要重视优化信贷结构,引导资金流向,强调 “四个着力”,即着力支持实体经济的恢复和增长,防止资金分流助推资产价格过快上升;着力支持社会投资的恢复和增长,使之逐步成为投资回升的主要力量;着力扩大居民消费,为经济中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拓展空间;着力推进产业调整和技术进步,培育有战略意义的新增长点。
   2.抓住有利时机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
   尽管出现危机冲击和经济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增长潜力并没有改变。但要把这种潜力充分发掘出来,使经济在长时期内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要在这方面取得大的进展,又必须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推动体制创新。对不少改革来说,经济调整期是难得的有利时机。因为在这个时期,经济关系绷得不是很紧,价格水平较低,改革共识较多,大的调整容易被大家接受,所以有一个“不失时机”的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重点推动三个领域的改革:
   (1)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相关改革,重点是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包容性强、可流转、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在资金筹措上,除了国有股份上市融资的10%划转社会基金外,还可以考虑划转国企的部分利润和股权。这样做除了有利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外,还可以直接降低企业储蓄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启动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307个基本药物品种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将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和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大家为什么关心这两个办法?这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过去的社会结构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封闭的结构,人员不怎么流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之后,劳动力市场开放了,地域打破了,城乡的界限也打破了,人员的流动像其他要素流动一样,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光是农民工就有1.4亿人在城里。而大规模、大跨度的流动会带来很多新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险的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农民工在城乡之间往返,他们的权益怎样受保护就变得非常突出。这两个办法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出台实施。
   近10年来,党和政府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方面做了几件大事: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接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他们称之为“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建立起这项制度,将会使农民“养老不犯愁”,逐步解决后顾之忧。这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意义。
   (2)加快部分仍然没有放开或理顺的能源和资源价格改革。如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提高非农业用水价格等。我国人口众多,但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到三分之一,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7.6%和7%。能源资源价格调整迫在眉睫。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合理把握水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各地积极推进水价改革,不断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污水处理收费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普遍建立,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全面实施,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逐步施行,反映我国水资源稀缺状况、水处理和污水治理成本的水价体系基本形成。这些举措对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保障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鼓励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09年以来,全国有9个城市调整了城市综合供水价格,主要包括天津、上海、沈阳、南京、广州等城市。沈阳、西宁等城市已召开了听证会,准备调整水价。
   为确保水价改革稳妥实施,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调整水价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供水、污水处理行业发展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合理把握水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防止集中出台调价项目;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减少水价调整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提高居民节水意识。
   二是售电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我国确定的电价改革最终目标是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3月份,国家发改委明确放开20%的售电市场,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电电压等级在110千伏以上的大型工业用户,允许其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鼓励供需双方协商定价。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电价改革,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增加电力用户选择权,促进合理的电价机制形成。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的措施进行全面清理。
   三是落实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如果我国人均石油消费达到美国的水平,全世界的石油都难以满足我国石油需求。我们需要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尽早引导石油合理消费,通过适当合理的价格,促进石油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3)进一步放宽准入,破除垄断,鼓励竞争。对那些有较大增长潜力的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要进一步放宽准入,破除垄断,鼓励竞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通过改革打破有增长潜力行业在需求和供给上的体制约束,使它们的内在潜力释放出来,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经济中出现了住房和汽车两个新增长点,前提是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加入WTO后推进了汽车行业的开放和竞争。这条经验目前对诸多有增长潜力的行业还是有效的。我国储蓄率高,社会资金充裕,应当开拓更多的领域和渠道,使这些资金去创业,去创新,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去培育新的增长点,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不是涌入虚拟经济领域去追逐泡沫。
   3.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这次经济下滑,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外部冲击的原因,也有国内经济周期性回调的原因。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规律性现象,我们所要防止的是波动中的大起大落。当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一定幅度的回调难以避免,也有其必要性。我们经常强调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许多事情应当也有条件在经济回调期去做,包括淘汰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效和无效产能,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节能减排,培育新增长点等。特别是当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基本形成以后,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我们所期待的经济回升和新一轮增长,不是对原有增长结构和机制的简单复制,而应有一个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的坚实基础。
   调结构,要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以改善能源结构,大力扩大研发投入以支持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企业并购重组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力支持发展高端、高效产业发展;二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三是把节能减排放在突出位置。
   (1)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有望成为中国撬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杠杆之一。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等。 未来5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需求可达4500亿元,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8年,全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41万亿元,占当年GDP的4.7%。其中,节能产业270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6600亿元,环保产业4800亿元,就业人数达2500多万人,其中再生资源产业的就业人数达1800万人。我国正在实施的4万亿元经济投资计划中有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一系列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
   (2)解决中国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不仅表现在东、中、西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上,也表现在一个省份的内部,甚至是沿海发达省份内部。产业分布不平衡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因此,产业空间布局的失衡是我国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结构性问题。国务院最近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也是着眼这个问题。
   这方面,广东省在2008年5月开始实施的“双转移”战略,给出了一条在危机中调整产业布局的路径。“双转移”是提升产业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举措。“双转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针,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相结合,产业转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通过“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将山区的劳动力转进产业园”,缩小了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与珠三角的差距。今年一季度,粤东4个市的GDP增速达到9.2%,远超过全省5.8%的平均水平,反映了“双转移”战略已初见成效。这种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无疑是个“双赢”的结果: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承接转移产业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社会就业;对发达地区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出能够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让出必要的土地、人才、交通和政策资源,使得发达地区可以集中力量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双转移”还要解决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广东在实现产业转移过程中,采取先建后移、规划在前、配套在前,产业转移园区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设,实行集中供电、供气、供热、供冷和环境污染治理,环保设施与园区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营。入园项目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严禁引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淘汰类项目,严格控制引进限制类项目,设定能耗、环保、技术和安全标准,实行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最低标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水平。
   (3)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如山西省正在推进的新一轮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全省将形成3个亿吨级、4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集团。原来平均单井规模30多万吨的中小煤矿,被整合提高到90万吨。这是山西煤炭行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但是,这一加一减,也让山西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今年上半年,山西GDP增速同比下降了4.4%。但通过整合,山西能够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今年6月以来,山西经济开始回暖,工业经济结束了去年9月以来的负增长,整体呈现了企稳向好的态势。到2011年,山西全省只保留1000座煤矿,在现有的2600座煤矿基础上压减60%多;兼并重组整合后的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300万吨,单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煤炭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从业人员全部培训后持证上岗。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后,资源综合利用的时代才会真正到来。到2011年,山西省矿井采区回采率薄煤层要达到85%以上、中厚煤层达到80%以上、厚煤层达到75%以上。原煤洗选加工率达70%,煤层气(瓦斯)抽采量达到70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50%。这个水平就达到了我国先进的资源利用水平。
   这次危机给了山西省休养生息、调整振兴的难得机遇。当前煤炭市场萎缩、产能闲置和要素价格下行,可以用最小代价推进煤炭产业结构大调整。山西省将利用今明两年时间淘汰落后小煤矿,推出1000个规模达到年产90万吨的机械化煤矿,全面整治煤炭的生产经营格局。终结小煤矿是必然趋势。一个行业增强竞争力、抵御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大做强。世界产煤大国中,澳大利亚排前5位的几家煤炭企业的产量占澳大利亚煤炭总产量的七成以上;美国排前4位的煤炭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45%以上;南非排前4位的煤炭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60%以上;印度最大的一家煤炭企业的产量占到该国总产量的近90%;德国近2亿吨煤炭全部由一家公司生产。在国内,以神华集团、中煤集团为代表的全国性、区域性煤炭“巨无霸”不断扩能,形成了一批亿吨级和千万吨级的煤炭大基地、大集团。煤炭是典型的高危行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必须走以大企业为主、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发展的路子。
   山西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寻找支点的过程。目的是建设“高效、安全、绿色”的煤炭经济。在未来3-7年,根据国家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规划和l8个矿区总体规划,山西将加快建设煤、电、路、港、航为一体的晋北动力煤基地,煤、焦、电、化为一体的晋中炼焦煤基地和煤、电、气、化为一体的晋东无烟煤基地。把大同煤矿、山西焦煤、平朔煤业、阳泉煤业、潞安矿业、晋城煤业等企业建成亿吨级和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山西将优先发展煤机装备制造、煤化工、煤矿安全产业,以及煤-电、煤-焦-钢、煤-热-电、煤-电-铝等集群大煤炭产业。山西同时提出,要整合物流资源,打造大煤炭物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依托国家批准建设的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建立与世界煤炭贸易接轨的现代化信息交易平台,筹划煤炭期货交易。同时,与铁道部等合作,加强山西北、中、南三大煤炭外运通道建设。这样,山西作为全国煤炭第一大省的地位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担当国家新型能源基地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对煤炭市场调控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4)发展新能源,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比如,两座相距仅200多公里的中西部城市都把煤制油或天然气、煤机制造、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等作为重点扶持项目,建立规模庞大的重大装备制造园区,并不惜以配置煤炭开采权或“零价格”重组等优惠政策,吸引大企业、大项目。现在全国大概有十七八个省份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差不多有接近100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其中不乏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的,这样就会形成一窝蜂,不但是对资源的浪费,而且将来也会对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4.培育我国产业的中高端竞争力
   危机过后,从中长期看,我国产业发展将遇到一些重要约束,例如要素成本的持续上升,已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趋弱;原有水平上数量规模扩张空间的缩小;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消费储蓄结构变化对我国外需市场的影响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并尽可能延长我国产业中低端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培育和提升中高端的竞争力。国际经验表明,中高端的竞争力才是持久的竞争力。但从一个国家来说,不可能所有产业,只能是一部分具有某些类型优势的产业能够具备这种能力。应立足长远,探讨和制定旨在提升我国产业中高端竞争力、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的计划,对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1)坐稳“制造大国”交椅,须向“制造强国”转型。沈阳机床是我国机床行业的领头羊,2008年危机高峰期,仍实现了超过两位数的销售收入增幅,海外市场收入达到1.8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0%,成为全球第7大机床企业。今天的成绩得益于早先的结构调整。2002年,沈阳机床开始实施从低端机床装配企业到世界一流的机床设计、制造企业的转型。企业设立了中央研究院,专门从事新品研发;建立了呼叫中心,提高服务水平等等。沈阳机床实行的系列改革与创新,使其产品性能好而价格低,客户猛增,因此跑赢了危机。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中国要稳坐“制造大国”这把交椅,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必须从现阶段单一强调人力资源优势向人力和技术、资本结合的优势升级。
   在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指导下,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但装备制造企业面临三道难关,影响“中国制造”向装备全球发展战略的升级,需要尽快突破。首先是关键技术研发薄弱、分散。其次是综合配套水平偏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轨道客车制造业的领军企业,生产了我国50%的铁路客车和70%的城市轨道车辆。目前长客在吉林省内的配套企业只有100多家,且规模偏小,大部分零部件需要省外或国外远距离配套。第三是国外技术转让的限制。三一重工生产的工程机械设备,约40%的配套部件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些配套部件的成本约占机械设备总成本的60%。每当三一重工的产品与日、美等国的产品产生竞争时,他们就会向本国给三一重工提供配套部件的企业施加压力,阻碍这些配套企业向三一重工提供零部件,使三一重工产品的配套部件在质量、供货期上得不到保证。
   目前,我国新兴行业一方面面临基础研发滞后、核心技术缺乏的困境;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还处在“掌握了核心技术而不知道怎么用”的窘境。在生物化工等行业,一些“宝贝”材料还没有被国内企业认识,反而被外国企业大量采购用作其产品的核心原料,赚取超额利润。北京奥得赛化学有限公司10多年来累计开发了上千个精细化学产品,投入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约400种,储备技术200余种。这些产品和技术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4种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003年以来,公司为日本日华公司生产一种电子封装材料。日华公司将这种材料转卖给日本化药公司,经过简单加工后制成电子封装剂成品。这种电子封装剂成品未来全球用量可达5000吨/年。目前我国这类高端产品全部从日本进口。奥得赛化学有限公司总裁吴细兵说:“这么多年,我都不知道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公司许多产品深得国外客户青睐,利润也不低,但自身掌握的核心技术和生产的产品却被他人廉价地利用,数十倍乃至上百倍地增加附加值,而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却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化成为发展的新趋势。高新技术并不一定都只存在于高端产品中,传统产业中的中低端产品,同样也可以高新技术化。浙江省绍兴市是中国最大的轻纺基地。浙江七色彩虹针织有限公司是一家建厂30多年的老纺织企业,去年公司研发的海藻纤维针织面料等产品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谁也想不到在我们这家‘老字号’里,大豆、海藻、竹炭都可以用来做衣服。”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在市场普遍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针织面料销售额在国内同行中已上升到前5位。”七色彩虹公司拥有l6项发明专利、8项新型实用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近几年,公司先后投入上亿元更新设备。公司自主研发的“大豆纤维针织品与染整技术”,解决了产品色牢度和花色均匀方面的技术难题。
   在以袜业为主导产业的诸暨市大唐镇,不少企业的设备已实现电脑控制,一些车间班组长拥有硕士、博士学位。过去科研院所到处找企业把新成果产业化,现在是企业想方设法“傍”科研院所,掏高价买成果、请专家到企业搞科研、搞转化。高新技术正带动绍兴纺织产业整体“变脸”,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在绍兴市的五大产业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到发展现代纺织产业依然被排在第一位。市经贸委领导同志解释说,有人认为纺织产业是夕阳产业,对于人口密集度很高、外来人口源源不断聚集的绍兴而言,只要妥善解决环保问题、通过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纺织对于绍兴乃至整个中国而言,还远未到夕阳产业的境地。印度、越南等国纺织产业后来者要赶上来,至少需要十几年,中国现阶段在传统产业利润空间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前,绝不能轻言退出。即使将来一些企业基于用工成本考虑,把加工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研发、营销与品牌依然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正如当初欧洲纺织产业向中国转移一样。国家在保增长、调结构中,应高度重视延长包括纺织产业在内的传统优势产业的生命周期,其中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是最符合中国当前实际的途径。
   不过,专家认为,政府打造产业集群需进退有度,在打造产业集群中,政府需要与企业建立一种新型关系,一方面不能简单地“无为”;另一方面也不能越俎代庖,取代企业和市场。政府“有为”需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做企业想做但办不到的事情,比如大的技术难题攻关、区域整体品牌的打造、市场竞争的规范、园区的建设;二是产业刚刚起步,正在培育过程中,政府必须全力推动,比如生产性服务业的剥离。如果产业进入成熟期,就交给企业,完全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政府没必要再介入。
   总之,虽然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出现了企稳向好的势头,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决不能盲目乐观。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前景还有较大不确定性,外部需求下滑的压力依然很大,可能延续较长时间;二是经济发展还缺乏应对危机、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国家政策的支持对于企业和经济的发展还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三是因外需减弱使国内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对工业和经济增速回升形成较大制约;四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特别是经济运行规律制约,短期内大幅度扩大内需的难度很大。一些短期政策的效应有可能逐步递减,中长期政策见效尚需时日,经济运行还面临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动摇。必须把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与防范风险、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切不可顾此失彼。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已经确定的方针政策,继续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
   四、关于下半年经济走势
   2009年8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表报告称,今年下半年,从国际方面看,各国经济刺激政策逐步显现成效,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程度有望减缓,世界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将逐步渡过最艰难时期;从国内方面看,中国经济增长将在强有力政策支持下企稳回升,国内需求日趋恢复,外贸扶植政策效果逐步明显。综合分析,预计我国出口降幅将日趋收窄,进口需求将得到改善,贸易顺差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综合考虑社会总供求各项因素和上年基数,2009年经济增速将逐季回升,经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左右。
   1.从国际因素看,部分先行指标呈现回升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去年四季度基本见底,世界实体经济恶化势头正在得到遏制,目前世界经济部分先行指标呈现回升态势。
   一是美国经济有望触底。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美国调整后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下降5.5%,较去年四季度降幅减少0.8个百分点;6月份商品零售额增长0.6%,较5月增加0.1个百分点,呈现5个月以来最大增幅;房地产市场方面,6月住房成交582千套,环比上升3.6%,新房开工563千套,上升8.7%,呈现自去年12月以来最大涨幅。目前从除失业率(失业率是经济增长的滞后指标)以外的各项经济指标观察,基本可以判断美国经济有望在二季度后触底,并逐步呈现企稳回暖态势。此外,欧盟、日本经济先行指标也出现一定程度回升。总体而言,世界经济向好因素不断增多。预计下半年在美国经济企稳的带动下,欧盟、日本经济亦将结束深度调整,全球经济增长将缓慢恢复。
   二是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库存回补要求。自2008年四季度以来,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众多企业普遍经历了快速、大幅削减库存过程。目前美国制造业库存额已经接近2006年底的水平,商业库存削减速度开始放缓。下半年,在世界经济逐步企稳、市场需求预期改善的情况下,预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部分企业将进入库存温和回补阶段。国际需求在各国回补库存的带动下将呈现阶段性回升趋势,我国出口面临的外部需求环境亦将有所好转。
   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受美元贬值、需求改善、通胀预期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年内以来出现波动反弹走势。其中,国际原油价格上半年最高升至每桶70美元;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一度逼近每盎司1000美元;锡价自3月以来升幅达到40%;玉米、大豆和小麦等农产品期货价格均触及8个月以来的高位。由于世界经济预期整体向好,预计下半年石油、粮食、有色金属等商品价格在全球经济趋稳的背景下将继续保持波动向上走势,并带动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回升。
   四是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强。为缓解国内市场压力,保护本国产品销路,各国普遍采取了提高关税、滥用救济等措施,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强。数字显示,今年1-4月,共有13个国家(地区)对我国产品发起“两反两保”调查38起,案件数同比上升26.7%,涉及中国出口额同比增长1.9倍。此外,国际贸易壁垒进一步加强。
   五是甲型H1N1流感继续蔓延。甲型H1N1流感自今年爆发以来,不断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世界卫生组织今年6月11日将甲型H1N1流感警戒级别升至最高警戒级6级,国际物流、消费、航运等活动均因此受到打击。未来仍将有部分跨国商贸活动因甲型H1N1流感而被取消,部分贸易往来亦将延缓,这将给本已处于低迷状态的世界贸易带来更大冲击与压力。
   2.从国内因素看,支持外贸回暖、经济复苏的有利因素较强
   就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基本面与政策面而言,下半年尽管存在少量不利因素,但支持外贸回暖的有利因素较强,预计我国进出口急剧下滑局面将得到控制。
   一是宏观经济运行好于预期。在政府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推动下,我国二季度GDP增速达到7.9%,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投资快速增长,消费保持平稳,工业增速逐步回升。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向好,国内市场需求将逐步恢复,对于能源资源产品、战略储备产品、装备制造产品的国际需求将相应提高,这对于进口增速止跌回稳具有积极作用。
   二是外贸支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针对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外贸出口明显下滑的情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出口发展的调控政策,并确定了下一步继续稳定外需的6项措施。下半年,随着各种外贸鼓励政策的实施与落实,外贸企业资金紧张情况将得到缓解,相关出口费用下降,对外贸易信心得到提振。政策作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部需求萎缩的影响,促进未来出口产品海外市场份额增加。
   三是出口先行指数略有回升。中国今年5月份PMI指数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已升至扩张区间,10个月来首次站到临界值之上,6月该数值继续上升,达到13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服装、家具、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订单显著反弹。出口先行指数回升预示未来出口形势将趋于好转。
   四是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一方面,在世界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新兴经济体形势恶化的背景下,中国目前经济增长情况好于其他国家,基本面决定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存在上行压力。另一方面,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将在本轮经济危机中率先复苏,中国市场成为海外资本投资首选市场之一,这对人民币升值造成一定压力。如果未来汇率上升,可能阻碍出口回暖。
   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已成功触底回升,但当前的经济回升基础主要是库存调整短周期的反弹,并不等同于趋势性的经济复苏。经济复苏的物质基础是企业开始新一轮大规模固定设备更新投资,其前提条件是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在进一步消化房地产库存的同时,将面临消化过剩产能的严峻挑战。世界经济低迷和全球性产能过剩,将使我国“去产能化”过程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和我国中长期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下半年经济回升的有利一面,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和我国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对下半年经济的不利影响。
   链接: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全面、正确地理解中央确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的内涵: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扩大内需,重点加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实行结构性减税,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使中国经济向更加均衡、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着重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努力增强信贷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大范围实施产业振兴规划,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发展先进生产力。四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五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在全国开展新农保试点,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他强调,一揽子计划决不是单纯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而是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振兴产业、加强科技支撑、强化社会保障有机结合,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有机结合,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有机结合,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的综合性计划,既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应急之举,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长远之策。一揽子计划最直接、最重要的目标,是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其实质和核心是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