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我国GIS产业化问题初步研究

我国GIS产业化问题初步研究

日期: 2009-11-15 12:12:16 浏览: 7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1 中国GIS产业发展情况
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我国的GIS业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在近二十年的发展道路中,我国的从无到有,至今已经具有相当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
1.1产业规模扩展速度
我国从上一世纪80年代引进GIS技术,当时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只在少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进行实验性研究,主要的应用对象是国家有关部门,应用领域十分狭窄,由于我国当时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不存在GIS产业化问题。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的GIS日益成熟,并广泛地应用于政务、军事、商务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GIS本身也发展成为日益强大的产业。目前,全球GIS的产值(包括软件、硬件、数据和服务)已经接近100亿美元。根据位于美国加州San Jose的Dataquest公司于1997年11月份发布的统计数字,美国1996年GIS软、硬件和服务产值为28亿美元,数据产品未能统计在内。各公司所占份额,以Intergraph为
第一位,共5.9亿美元,Sun Microsystems为第二位,2.3亿美元,Digital公司为2.2亿美元。ESRI仅提供软件,其产值已达1.9亿美元。
与国际GIS产业发展相应,我国的GIS产业也发展迅速,各行各业的GIS应用都在向纵深发展,国产软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产GIS软件MapGIS随同“神舟五号”遨游太空,国产GIS软件全面进入电信行业,电力行业GIS应用由配电管理向大区域输电管理发展,国产GIS软件全国边界管理系统在2003年底建成,物流市场装机容量超万台的国产GIS软件系统将在2004年建成。在电子政务、城市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林业、航空、航海、公安、旅游、矿山、石油等几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都离不开GIS。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11月28日报道,到2003年底,我国GIS软件企业已超过400多家,全国总产值超过10亿元。尤为可喜的是,国产GIS软件出口品种增加,不仅有小型基础软件,而且有嵌入式、数据加工软件,连同数据加工,2003年出口可望超过2000万美元,GIS产业已经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
值得关注的是,在市场方面,国产软件由于价格和服务方面的优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抽样调查的数据表明,在已经建成的GIS系统中,使用国产基础软件的系统约占30%,与ARC/INFO、MapInfo的市场占有率相当。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在已经使用国外GIS软件的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并不满意,计划在今后的投资中采用国产软件。国产GIS软件正在日益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
1.2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有了相当的规模
在GIS发展过程中,我国的GIS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科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GIS软件产品开发正式列入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提出了“引入竞争机制,坚持滚动发展,加强科技攻关,落实产业建设”的方针,并通过连续8年的全国GIS软件测评,充分发挥出导向作用,国产GIS软件技术水平日趋完善。在2003年度GIS软件测评中,一个显著特点是接纳在国外基础软件平台上开发的专业软件和应用软件参加。在测评中,它们与同类别在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上开发的应用软件使用同一类测评大纲,遵循同样的评分标准。这表明我国的年度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评的开放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的GIS技术正在回应国外的软件的正面技术竞争。
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方面,"九五"期间已经研制开发成功二个成熟的基础软件产品和一个应用开发平台,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有相当的知名度。例如,基础软件MapGIS可对数字、文字、地图、遥感图像、GPS定位数据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和一体化管理、综合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整体水平与国外同类软件相当。特别是它的空间分析性能,较国外优秀软件有明显的优势。在电信、地下管网、数字国土、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地图出版、民政事务等领域使用,成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市场上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又如,基础软件GeoStar具有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管理,包括数据采集、转换、处理、查询、分析、制图等功能。它的DEM处理能力,在精度方面已经超过国外同类优秀软件。除了基础软件以外, AM/FM应用开发平台Grow具有大数据量管理和高效的实时三维显示、具备动态拓扑实时重构、面向对象建模、支持网络浮动用户管理与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实时通信底层紧密耦合等AM/FM领域特殊要求的功能,可以在广域环境中组织多级分布式多用户协同工作,整体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多次与国外软件竟标中获胜。有这一切都为发展我国GIS产业奠定了技术基础。与GIS技术日益成熟相应,一大批中青年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正在成为GIS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主力军,尤其是一批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进入GIS领域,形成了多学科结合的局面。大量GIS企业中蕴藏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可以开发出各种产品,国家更已正式将GIS列入高校学科专业目录,现已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GIS课程,大量培养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而且这一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中。大量的、持续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我国GIS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1.3宏观环境良好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GIS产业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科学技术部联合下发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1年度)的通知》 (计高技[2001]2392号)中,GIS产业被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领域。2000年国务院出台《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18号文件后,2002年3月7日国家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出《关于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管理信息化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国家经贸委拿出187亿国债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2002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这些政策的出台更为GIS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优惠的发展条件。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为GIS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与迅速普及,高速通信网络的建成与不断延伸、国际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海量数据的获取与网络传递、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所有这一切,都为GIS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人所根本不能想象的发展机会与空间,GIS发展的前景无法估计。
2 我国GIS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应当高度关注的是,我国GIS产业发展还存在众多问题。有关专家指出,我国GIS产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产业化的推进,暴露出不少存在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地理数据产业没有形成,地理数据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数据共享机制没有建立,导致大量重复的低水平数据制作;数据更新能力不足;缺少相当数量的GIS应用服务企业;缺乏良好的环境和有效的GIS产业社会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不齐全,市场体系不完善,产业政策不配套;软件产品系列不完整,技术创新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
2.1发展历史短,产业化发展不成熟
我国GIS产业发展历史很短,而且我国GIS技术绝大多数企业或研究机构还处于引进、消化、改良的水平,难以形成自己创新技术与产品,国内众多企业还处于“诸侯争霸”阶段,还没有实力提出有相当影响力的行业标准或规范。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产业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GIS产业还不可能超越整个经济体系单独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还有诸多领域没有形成市场化机制,这在GIS方面显得比较突出。
根据国际权威信息评估机构的划分,GIS产业对象主要包括下列七个方面:即:(1)硬件;(2)软件;(3)数据采集与数据转换;(4)电子数据;(5)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6)系统开发与集成;(7)咨询与技术服务。
但从现阶段来说,我们谈GIS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GIS软件技术的发展和部分数据的采集上,其他方面还有相当差距,我们在其他领域的市场化操作方面,还存在差距。比如大量数据的采集主要依靠政府,大量GIS产品的采购依靠政府等,方方面面的政府采购,有很多时候为了平衡而分散在各个方面,形不成合力,这种行为看起来是支持GIS产业的发展,实际上培养了GIS企业的惰性,抑制了其创新力,也造成了更多的重复建设和数据标准、行业标准的不统一。
2.2企业规模小
2003年是我国GIS产业规模最大的一年,但全国总产值仅仅约10亿元,不仅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还远远不如国外一家著名公司(根据前述数据,美国Intergraph1997年的产值为5.9亿美元,约为我国全部GIS企业总产值的5倍)。更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10亿元产值更是分布在全国大大小小400多个企业中,单个企业的产值很小。
企业规模小,难以有更大的实力来研究新理论、新技术,开发更多的新产品,(这也是我国其他领域中同样存在的问题),企业也难以吸引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企业无法开展前瞻性研究,多数企业在为生存而战,在提供服务产品上更是“拣到蓝里都是菜”,能有活干就不错,多数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更谈不上进行基础系统的产品研制了。
也正因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国内缺乏行业领头企业,无法形成行业领袖,无法从企业实力角度形成行业公认产品或数据标准,导致行业发展的无序状态。
2.3科研型企业的体制瓶颈
观察我国GIS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国内比较有实力的企业都是“出身”或依然依托于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在此笔者称之为研究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技术优势显著,但存在诸多问题:。
(1)观念障碍
现代企业运作的基本理念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但科研型企业在运做很多项目时的理念为以项目为中心,研究开发的目的是完成项目。相当多的项目完成之后,研究经费已经用完,通过了专家验收,这个项目的历史使命就已经终结,项目是否能应用在社会中,是否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很少成为科研型企业关心的焦点。
以项目为中心的研究开发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因为研究的导向是项目的结项,追求的是对项目的科技成果认定与科研经费,这就导致项目研究者的精力大量地放在前期公关以获得项目经费方面,而一旦项目获得批准,项目实施就显得次要了。由于是事前获得经费,费用对项目结果的约束前置,使得科研项目完成后的应用这一关键环节却没有资金约束,其成果的产业化状况自然难以保障了。
现代企业运作的机制则是相反的情形,企业首先需要自己投入资金研究新产品,而企业的产品只有得到用户的认可、经过社会实践的“验收”之后,企业才能才能获得收益,其收益对项目研制的约束是后置的,这使得企业的研究必须将精力放在如何满足用户的需要上。两种方式,资金激励机理的差异,使科研型企业与普通企业的发展理念与方式大相径庭,科研型企业的项目是单个的、孤立的,现代企业的产品是批量的、系列的,其效率不同可见一斑。 (2)目标冲突
科研型企业本身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要完成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科研任务,这种任务的目标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强调的是社会效益。而作为一个企业,其本质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追求经济效益。这两种不同的目标使科研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决策上的悖论,高科技的东西不一定有高利润,甚至根本没有利润,因为一项技术从诞生到被市场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相当长的过程,反过来,高利润的产品不一定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科研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特殊的定位,经常出现决策上的矛盾。目标上的模糊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常常是致命的。
(3)资源未能优化配置,企业人力物力资源匮乏
科技型企业由学校或研究所投入资源,这是科技主导型企业创办以来的持续不变的观念和投入方式。但是,这种独家全资的投入方式和有限的资源投入,使科技型企业难以获得优化的资源配置。
从人才资源看,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知识和人才优势主要指的是创新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人才优势。当然,高校或研究所内部也蕴藏有既懂技术,又懂产业、懂市场、能经营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运作和管理人才,尤其是通过企业多年探索,已经摸、爬、滚、打出了一批称职的企业经营者。但这种人才数量有限。而且,在现有体制和机制下,也不利于进一步从高校或研究机构中发展和挖掘出这样的人才。
从物资资源来说,依靠科研院所兴办的企业,大多投入不多,规模较小,而且大部分没有做过什么投入产出的预算和规划,急功近利,企业的效益和滚动发展都不理想。近几年来,尽管已有有不少企业走向社会,实现了多元投资主体结构,在增资开源方面,探索出了新路。但绝大多数科研院所企业还是单位独资,仍面临发展经费短缺、场地狭小、设施装备陈旧的困境。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或者产品更新换代的大发展,如婴儿嗷嗷待哺。(4)企业缺乏必不可少的责任主体
科技型企业不仅存在着科研院所独家全资的方式限制了企业规模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不是作为资本投入而是作为事业拨款所带来的企业产权不明晰的根本问题。产权不明晰,带来了企业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在管理体制上,这样的企业完全成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下属机构或者部门,科研院所以事业管理的模式和内容直接管理企业,企业工作列入科研院所党政联席会议议程。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不仅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领导对企业工作不了解而常常延误重要决策,甚至决策失误,而且牵制和分散了科研院所领导的精力。又由于企业是科研院所的下属单位,院所承担无限责任,一旦企业亏损,院所必须挤出教育科研经费去填补空洞。如果企业负债累累,院所被拖入无尽的经济纠纷中,为之耗费的精力和财力就更多。
在人事制度上,根据“行政级别”到位的原则,科研院所直接指派企业经营管理者,然而资产的责任者却大多数不到位,企业法人财产权大多数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大多数不到位,企业的运营规范大多数不到位。企业无权进行一定额度的资产运营,也大多无权自主进行新项目的引进和老项目的改造。企业内部既缺乏制约机制,也缺乏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以科研院所为背景的企业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部份人员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在企业的初创阶段、在成果转化的起步阶段,应该说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当成果进入相对规模的生产以后,这种双重身份的弊病就日益显露出来。一方面是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长期参与企业的产品生产,既影响了教师和研究人员本人学术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科研院所的教学和科研。
2.4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以后,包括GIS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国企业都将面临国外企业的直接竞争,GIS产业作为高技术信息产业,面临的竞争远远强于传统工业。和国际上GIS巨头相比,我国GIS企业的明显缺乏核心竞争力。表现在:
(1)产品单调、分散,缺乏标准化、“工业化”产品
目前,我国GIS产业的产品不成系列,一方面,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目前还集中在中小型产品,缺乏大型软件,致使国家大型空间信息应用工程还完全依赖国外软件,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利。另一方面,在"嵌入式"实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方面,我国还比较落后,产品不够成熟,这对数量极大的地理信息系统社会化应用和军事应用极为不利。再者,从产品的使用对象角度看,我国GIS产品最主要的使用对象是各级政府,如电子政务、城市建设、水利、公安、公路等,而全国成千上万的企业以及个人用户使用GIS产品的比例很低。
由于多数企业仍处于“手工作坊” 时代,各个企业的产品是单一的、零散的,缺乏大量的实践检验,导致产品的稳定性、规范性、可扩充性大打折扣,大多数产品是为单一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体现出来了,但这样的产品却没有推广应用价值,即缺乏“工业化”的规模化扩展能力,导致研究开发力量的巨大浪费,产品成本巨大,而且在产品的后续维护上造成很大麻烦。常见的例子是,一种产品开发出来了,并应用到了某一客户,但在后期维护时,由于没有标准化,往往只有开发人员本人才能维护,其他人员就难以胜任。这样的经营模式难以应对竞争的要求。
(2)缺乏系统的产品推广能力
GIS产品的研究开发仅仅GIS是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GIS产业化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定位、投资、产品包装、人员推销、宣传广告、价格策略、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营销过程过程。从技术的角度看,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研制GIS软件的能力。但在其他方面,还没有形成体系,这方面的工作仍有待GIS界共同努力。
(3)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竞争是高科技企业竞争的一个决定性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国家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国GIS软件技术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从事程序开发、技术支持和服务的人员,产业发展所急需的系统分析师、架构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和技术工人的数量非常匮乏,无法满足GIS产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
同时,国内技术人才流向国外的现象比较严重,GIS领域也不例外,形成了“软件人才出口,软件产品进口”的奇怪现象。即使在国内,人才竞争也很激烈,经过培训、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流向外资公司的现象普遍存在。优秀人才的流失往往伴随着技术和市场的流失,在削弱国内竞争对手的同时加强了国外对手的力量。有的外资企业甚至有针对性地采取“釜底抽薪”的手法,千方百计地确立和保持自己的优势。如何防止人才流失,将是摆在国内GIS企业面前的一个长期的课题。
3 发展我国GIS产业的对策
3.1加强行业引导,落实政府支持政策
GIS产业是一综合性产业,同时,作为GIS产业的基础,地理数据基础设施又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社会性,因此,GIS产业 发展方面,国家要很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一方面,在地理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立足于国家集中力量投资,以实现地理数据的权威与有效共享,另一方面,国家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在税收、国家采购、科技贷款等方面给GIS企业切实的支持,促进GIS行业迅速发展壮大。同时,要在国家的指导下规范行业市场,建立GIS产品标准,逐步实行GIS软件产品的测试、认定和推荐制度,提倡符合行业标准的国内GIS软件,逐步营造一个既有利于扶植民族工业,又有利于国内外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
应当指出的是,要有效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规范、行业标准,并通过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尽可能实现行业内的低层次重复建设。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企业的发展固然应该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是如果单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其发展速度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可以与国外著名GIS企业全面抗衡的实力。国家应从多方面加以扶植和引导。一方面,要在政策上给以扶植,等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尽快建立高科技风险基金机制,帮助企业更快地增加积累,发展产品和市场。另一方面,要在企业发展方向上加以引导,鼓励企业按照“自愿结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确立自己的生存机制,特别鼓励他们坚持“以市场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推进资本重组和联合,实现股份制改造。
3.2深化改革,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经营模式
产权制度改革是企业改革的最终体现,尤其是一些科技型企业,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企业无法继续发展壮大,在企业比较小时,无论管理、人员等比较容易协调,当企业比较大时,产权不清对企业发展的约束将是致命的。我国的一些著名企业如联想集团、四通集团等在产权改革方面所走的弯路应当引起所有科技型企业的高度重视。
当务之急,不是看科技型企业的名称是否变成了XX公司,而是在实质上做到企业产权清晰,企业的资产、财务、人员、业务的运作独立,企业成为真正的法人主体。
3.3加强行业重组,形成行业龙头
我国GIS行业中缺乏巨头,已经制约了全行业的发展,要采取措施加以培养。一方面,国家对有实力的企业要进行重点培养,使两到三个运作规范、发展基础良好的企业脱颖而出,统领行业发展方向。同时,鼓励企业按照 “以市场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的原则,推进行业的资本重组和联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实现行业规模结构优化。
3.4加强管理,提高竞争力
(1)作好企业的战略管理
GIS企业应当很好地通过调查研究,掌握GIS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很好地在全球范围内分析整个GIS产业的发展态势,了解国内外市场的竞争状况,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作好企业发展的定位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并相应地设计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逐步实施。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是理性的、可控制的,企业的发展才能正常进行。
(2)由技术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营销意识
GIS企业已经到了引入现代经营观念的时候了,在经营观念上,应当从研究至上、生产之上转移到客户至上,满足客户需要是企业的最高目标。在产品的项目选择、研究开发、生产管理以及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等,都要求从市场出发,从用户出发,切忌从自身的技术出发、从自身的人员优势出发。现代营销观念需要深入到企业经营者内心深处。
(3)由手工作坊式转向专业化、工业化式
现代企业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发展,其产品的专业化、工业化方式是决定因素。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开发出标准化的,可以在大范围中迅速扩展的产品,要实现产品使用、维护、功能扩充等方面的标准化,以适应市场扩展的需要。
(4)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高新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强烈的知识产权意识,重复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既不侵害别人的知识产权,也要有效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5)作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要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合适的人才队伍和梯队,保持好企业内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市场开拓、服务等领域的合适的比例,形成强有力 经营团队。同时作人员的聘任、培训、奖惩等完善的管理机制,发挥企业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5利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促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风险投资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良好的富有潜力的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资本市场的发展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好的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资金用于发展壮大。中国是资本市场已经为用友软件、东大阿派、托普软件一批软件类企业提供了迅速发展的基础,GIS企业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先例。目前,GIS企业合适的选择是创造条件,首先引入风险投资,借助其资金实力发展壮大自己,再进一步探索资本市场的其他运作,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3.6国际化
中国已经加入WTO,我国的GIS已经具备和国际市场接轨的条件,国外企业不可避免地要进入中国,国内的企业也必须走出去,GIS企业更面临这样的态势。因此,企业要有强烈的国际化意识,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考虑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GIS产业还没有实力与国际巨头直接抗衡的能力,但可以采取灵活的战略先发展壮大自己,然后在正面竞争。一方面,可以分析市场空隙,做国际GIS巨头做不到的产品和市场,先打“游击战”,再寻求“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占领城市”。另一方面,可以寻求和外企合作,包括业务合作和产权合作,共同发展壮大,在这方面,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观念,摈除“小农意识”,在与外企的合作过程中学习、成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