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相互关系
摘要: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其二者具有相互发展的作用。本文就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关系进行分析;阐述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策略,即改变观念,融入一些相互合作的因素进去,加强学校与社区体育的合作,更深层次的剖析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存在哪些联系,通过学校体育来最大限度完善大众体育的服务系统,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从而为社区的体育事业提供一份依据参考。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相互发展
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发展特点
1.1目的统一性
无论是社区体育,或者是学校体育,两者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陶冶情操,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人们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另外社区体育可以增强家庭成员的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和睦,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学校体育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在校园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抛开繁重的作业烦恼尽情的挥发汗水,在运动场上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因此,二者具有目标一致性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也阐释了社区体育的公益性,尽管这样,针对社区体育相对于校园体育来说还存在一个盈利性的问题,这是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差异,如何把社区体育融入到校园体育中来是我们一直要探讨的问题。
1.2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社区体育是由每个家庭单位构成的,而单个家庭同时也是社区的一份子。社区是联系人与人、家庭与公众之间的纽带,在公共的活动空间进行体育活动,增强邻里之间的感情。社区体育在整个社会体系中起到主导地位的作用,在社区体育活动中的人民除了锻炼身体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如何尊重人,在团体比赛中学会如何协助,增强集体荣誉感。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在这方面也是相似的,校园体育是由学生构成的,他们可以进行个人的体育活动,也可进行团体之间的活动,同样起到培养相互协作,永不放弃的精神,所以校园体育和社区体育之间有很多共同点。
2.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
2.1关注信息的转变,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发展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社区体育逐渐地成为现代群众密切关系的新事物,是人们群众体育运动形式的必然发展趋势。不过由于当前社区体育场所受到各方资源的影响,人们群众展开体育活动还受到一定的限制性,社区体育还存在盈利性的问题,这大大制约的社区体育的发展,好多群众反应人们属于老百姓的活动场所少,即使盈利性的体育场所也经常定不到场所,导致了当前我国社区体育融合程度不高的现状。针对此问题,首先要统一认识,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变思想观念,我们提出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可以进行一定的合作,例如利用学校的资源吸引群众到校园来进行活动,这样可以增加社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另外,针对一些体育觉悟较低的社区,学校也可以组织些教练到社区进行指导,我认为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可以一直延续下去,通过体育这个桥梁来打通校园与社区的连接。
2.2建立社区体育的评价标准
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要求的相关政策,建立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相结合,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政府对家庭和社区的体育活动情况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要很好的发展社区体育,就必须要建立评价标准来约束人们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集团中来,社区体育是由单个家庭组成的,我们可以尝试以单个家庭成员之间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度来评判作为社区体育的评价标准。
2.3加强社区体育的服务系统
加强社区体育的服务系统,主要是有两个方面来组成,一是要硬件设施,而是软件设施,硬件设施我们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相关的具体惠民政策可以得到一定的帮助,另外还可以通过社区的募捐来完善,再加上体育彩票的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完善,提高大众体育的硬件水平。第二社区体育要加强软件建设,软件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宣传。具体来讲,首先是做好大众体育信息网,详细介绍各类体育信息和贴士,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另外社区体育可以引导学校高水平的教练员到社区中指导工作,把当今最先进的体育理念带到社区中来,同时可以把健康体育的重要性向群众宣传,增强老百姓对体育的正确理解,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只有老百姓意识到体育健康的重要性,加强软件和硬件的措施,必然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3.结语
随着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逐渐地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时也把“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灌输入自己的思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是强烈的,然而校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定会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来,同时两者之间的融合关系可以保证更多的人享用优质的体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范梅.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9).
[2] 周传志,翟爱民,杨冉.家庭体育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3] 龚忠勇.社会转型期西部地区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