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创设交互平台,寻取鲜活资源——《培养坚强意志》教学案例

创设交互平台,寻取鲜活资源——《培养坚强意志》教学案例

日期: 2015/8/22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晋江五中 吴庆新

一、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政治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作为政治教师,我们经常遇到苦于没有贴近学生心智水平的教学材料,有时引用材料利益高远、大而无物、距离学生太远;有时却又琐碎陈词,无法吸引学生参与思考。更有部分教师以自己的思维过程取代学生的思维逻辑,一位按照教材宣讲,把学生毫无感知的知识强加给他,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对政治“消化不良”,无法吸收有益营养成分。怎样解决教学中“有效资源短缺”这一现实问题、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呢?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去感悟,用学生自己的视角去理解,给学生互相交流和碰撞机会,在交流中给教师提供契机和有效方案。重视开发学生自身资源,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和心智来感悟真理,不仅可以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政治课堂带来人文化、有新鲜活力的教学资源,而且对教育教学效果带来明显提升,是“一举多得”的良方。
   二、案例描述
   粤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自强不息》,我在讲授“培养坚强意志“这节时,如何突破化抽象为具体,打通由知到行的目标通道让我犯难了:如果把教材中所列举的几种方法直白告知学生,估计就同一阵风从学生左耳吹过右耳,不会留下蛛丝马迹!假如教师搜集资料来佐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用旁观者的心态对待,无法激发学生尝试的激情。于是我尝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思想,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发动学生参与,开发学生资源,在互动中发现学生鲜活资源,再经过教师点拨提炼返还到学生中去,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是我的具体交互案例:
   (一)太极冠军的秘密----每天爱你多一点
   我了解到一位学生是太极高手,参加过市里比赛的“名人”,但是学业成绩一般,我想能够炼就成冠军应当经历不少意志力的考验,我决定现场采访她:
   师:“瑜瑜,真羡慕你的太极拳打的那么好!”
   生:她有点吃惊地回答:“一般般啦!”
   师“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介绍你太极怎么练得这么好?”
   生:“没什么,练功其实很枯燥单调,难在天天坚持,把动作做到位!就自然有进步啦”
   师:“风雨无阻吗?有没有想打退堂鼓的时候呀?”
   生:“当然有!我也偷懒过,但是教练鼓励我,而且自小我就崇拜那些侠客,所以我告诫自己一定要练下去!考验自己的毅力”
   师:“哦,这好像就是我们课本上说的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吧!”
   停顿下来,让同学们讨论明确目标在培养坚强意志中的作用。(5分钟)
   师:“有目标才有动力!但在坚持的过程中有什么办法战胜自己的惰性呢?”
   生:“记得练习站功时,开始我总是站得腿打颤,觉得坚持没有办法练下去,于是我强迫自己每星期比以前多站一分钟,虽然难受但是看到渐渐地我能坚持,功夫不知不觉增长不少,现在回头看我认为练功很简单,大家其实都可以的”
   师:“很好,大家刚才听到当瑜瑜在想放弃时怎么做的?咬牙多坚持一分钟!一分钟难吗?可就是一分钟的增加考验我们意志的时候,经常能坚持着,意志就逐渐强大啦!”
   看着大家似有所悟却是将信将疑的表情,我想再扇把火强化一下,即兴邀请五名同学来讲台蹲马步比赛,开始要求每人必须是三分钟,完成了的再坚持一分钟,看到快放弃的选手我提出再坚持10秒钟的要求,让全班同学喊起来“10、9……0”结果有两位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三位败北,一位同学说:“其实挺过去了也就完成既定任务”。对三位没完成的同学在大家的助威声中终于完成了我的要求。掌声如雷!我补上一句:“这就是冠军的秘籍!”
   (二)网虫蜕变的救药----让时间飞会儿
   为了继续强化加法增强意志法,接着我向全班同学询问最需克服的不良习惯,大家都提到网络成瘾这个中小学生最现实问题。为达到给学生思考有深度,发挥集体智慧,我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个人见解。同学们众说纷纭,有说去多运动、打球;可用自己水平多利用网络的有益之处;有说规定自己明确的时间等(对深化教材的观点大有好处)。我借力发力追问:“如果这位同学网瘾很严重,他无法做到大家所说的要求怎么办?能不能先给他提一个可以做到的小要求?可以借鉴刚才瑜瑜同学的‘多一分钟’的做法呢?” 受到启发的同学们马上有人接茬说“那就让他每次上网减少十分钟,渐渐地就可以控制好自己,最终戒除网瘾”。通过学生对话得到的结论,正是教材所建议的做法呀!可是大家自己想出来的就是有感觉、有成就感。建议网瘾较重的同学每次坚持住减少几分钟,用句流行语叫“让时间飞会儿。利用学生资源让他们总结出两种锻炼意志的方法:正确的行为要用逐渐递增法,不良的行为逐渐递减法。
   (三)打开自我审视空间----真理无处不在
   最后,我要求同学们一要自我检查、二要互相批评在学习生活中意志力表现薄弱的方面,同学们互相揭短的乐趣较浓,突然一名学生说:“老师,你在黑板上写字经常越写越潦草,算不算意志薄弱的表现啊?”面对着学生疑惑的眼神,我汗颜啊!但略作沉思后我果断地说:“我的这种行为也属于意志不够坚强的表现,大家真是火眼金睛啊,那以后请大家帮忙监督我!我们一起打造坚强意志!”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明白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道理,明白了品德培养在生活中、在细节处。
   三、理论依据
   结合教育教学理论,我认为本节课设计符合以下教育教学理论:
   一、卡尔罗杰斯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自我学说”理论,是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在教育教学领域被我国教育纲要所认可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即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单独的或者与其他学生共同的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并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产生的资源宝库,协助学习主体的理解和接纳。本课中我三个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契机,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打开审视空间---真理无处不在”中,自我检查生活学习中和互相批评活动中,就是一种非指导性的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过程,符合人本主义中促进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运用。
   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但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自己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要根据学生所呈现的心智状态和认知程度进行调整,案例中我选择让冠军自己真实经历和心得,看似简单的聊天对话却是教育的最好过程,以学生视角的表述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符合学生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在网虫蜕变的救药环节中,克服网瘾可能有很多的理论,怎样帮助深陷其中的同学?道理一箩筐,学生懂的却难以做到,简单和可行的方法每天减少几分钟,这种要求具有操作性,只要他接受这种要求和思想,就是很大的进步,符合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建构主义理论。
   三、瑞吉欧教育的创始人和推行者马拉古兹1992年获国际教育工作贡献奖,其生成性教学理念具有实践借鉴意义。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中偶遇的、随机的现象和时机,而这些时机和现象被老师灵活机智地加以激活、捕捉和运用,生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我们的学生就是一个个资源开发者,教师只需要发布“资源信息”,资源就会源源不断涌来。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智力、情感等因素,构成了学生内在的“资源”,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资源点” 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放手,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禀赋,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间通过彼此的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很可能实现资源共享。本案例中意料之外学生对我的板书表现虽然让我难堪,但却意外收获到很好的教学资源,也促进了教师本人的进步。对网虫的建议中,学生提出的方法是在太极冠军的增加法之后琢磨出来的逆向思维,是学习主体的思维的自我生成,可不能小看这些学生啊!
   他们思维角度会给老师带来意外惊喜的!
   四、课后反思:
   本课时的难点在于理论如何内化为学生生活理念和行为方法。因此主要采取交互式方式促进知行之间的转化,老师单方面的语言艺术再好,没有学生的参与交流也是无法深入人心的败笔。因为在交流和互动中才容易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从而让老师的侧重点具有针对性,如学生对练功的坚持道理都懂,但是在坚持中如何利用成就感来催化动力没有经验,所以给学生时间体验一下,从而强化了方法的有效性。本课教学资源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从学生中来、再走进学生中去,发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所以教学资源鲜活、实效和妥帖;二善于发现和利用教学契机,进行资源的延伸和拓展,对课堂生成的机会把握。学生在“已知理论→未知问题-→寻找方法-→尝试作为”的交流探讨中循序渐进,在促动交流、探究发现、实践方法的形式中由知到行的推进过程循序生成和构建,在已有经验上自我完善和升华,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善于利用学生的个体资源,创造机会形成交流互动整体资源,是构建有效课堂必须的教学思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