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坚持服务宗旨,强化社会责任,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是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浙江省职业学校、成人学校通过结合地方经济设立专业,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利用先进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对接难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实施“双证制”教育培训,努力促进省政府提出的每年10万名左右成人居民通过“双证制”教育培训提高一个学历层次的工作目标;认真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组织对全省3.5万名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进行6个月至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以成人教育为重点的城乡社区教育,全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途径,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加强中西部合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如衢州中等专业学校放大职业教育职能,融合区域经济发展;义乌市城镇职校“依托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模式、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学院实施的“终身教育券”项目、萧山区宁围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举办的“万名农民进课堂”活动等。“典型”的意义在于借鉴与示范。这里我们有选择地总结和推广他们的典型模式与经验,以此带动与促进全省成人教育再上新水平。
衢州中专
当地经济建设的“助推剂”
学校档案:
衢州中专,位处浙西山水名城衢州,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实现了飞跃:建成占地430亩、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的全新校园;学校规模由2002年的1360人发展至目前全日制在校生6733人;先后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等。对接当地建设,服从地方经济,服务招商引资,带动周边发展,学校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成效:
衢州中专面向市场,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毕业生在本地企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多,近四年分别从200人、400人、521人增加到768人,本地就业比例从15%增加到2009年的42%,成为目前衢州市二十多所中职学校中本地就业人数最多、就业率最高的学校。几年来学校总计培训农民5000多人,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隆重表彰。
对接政府中心工作
服务当地经济
服务工业,设置专业,为本地企业培养人才。学校十分关注本地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的情况,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反映到学校的办学上来。如,针对衢州市的支柱产业,2004年增设数控技术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2006年开设模具、风洞机械专业,2007年增设光伏专业,2008年增设硅电子专业,2009年开设有机食品深加工以及园林专业等。目前,学校已经由文科为主成功地转为综合性并以电子机械为主的中等专业学校。
服务民生,就业培训,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自2003年以来,衢州中专承担起市委、市政府农民培训的重要使命。2004年共开展计算机、服装、农机、宾馆服务等项目农民短训8期,培训并输送就业人数近1000人。2005年开办省内跨地区“服装车缝技术库区移民培训班”。2006年起开展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2007年学校组织258名高中毕业生、422名初中毕业生进行数控技术、计算机装配、广告设计、餐饮服务等专业技能培训。2008年挂牌成立了“衢州市女子培训基地”。2009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免费举办了四期返乡民工技能培训。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放大职教功能
对接工程,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名片。2008年,衢州中专引进了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的现代型高科技企业——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这是首个由学校引资的企业。除直接引资,衢州中专的人力资源优势也吸引了大批企业。浙江威盛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衢投资之前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定向培训;申洲国际公司在学校设立奖励基金。一年中,有200多位企业家前来学校考察、洽谈,衢州中专无形中成了地方招商引资的金名片。
对接需求,定向输送技术人员。实施省委、省政府“山海协作”工程以来,衢州市经济园区的技术工人成为企业的“抢手货”。学校主动对接企业,开展毕业生的定向培训。与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首批培训学员80人;开设“山海机械班”、“乐叶光伏班”、“申洲国际班”、“凯泽班”等,成为众多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
对接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四年来,为企业承担30多个产品的生产任务,解决了十多项技术研发难题。其中内曲线钢球油马达核心部件加工和凿岩机阀柜、阀套生产工艺的改进,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为企业一年节约了近20万元的成本。
谋求东西区域合作
辐射周边影响
转移就业培训,拓宽西部农民工就业渠道。从2007年开始,学校为来自四川仪陇、江西上饶、安徽黄山等地的430多名农民免费开办了多期技能培训班。通过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改善就业环境和工作条件,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
发挥品牌优势,与西部学校建立紧密关系。2009年3月,学校分别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专学校、青海省西宁世纪职业学校、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职教中心签订合作办学协议;4月,衢州中专和江西省永丰县政府签定合作办学协议,成立衢州中专永丰分校;6月,衢州中专第二所分校——衢州中专宁夏青铜峡职教中心分校揭牌成立;与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学校签署《校校合作备忘录》。
义乌城镇职校
依托市场 服务社会
开展校企合作 举办三农学院
2006年3月,义乌市城镇职校与浪莎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浪莎三农学院”,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农学院”以“服务三农,回报社会”为办学宗旨,以“为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为办学目标。学院成立后,由企业首期投资100万元,设立“浪莎三农学院教育基金会”,实行学员带薪免费培训,保障学员月工资最低800元;鼓励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取得合格证书。在培训组织上,义乌市城镇职校充分发挥教学师资优势,先后开设了电工、焊工、水工、锅炉工、机械维修工、机械操作工、烹饪、电脑操作等工种培训班。
到目前为止共举办10期农民工培训班,累计培训近万人次,所培训学员80%以上都通过了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取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现在“浪莎三农学院”已经成为义乌市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主力培训机构。
举办国教中心 服务国防教育
多年来,义乌城镇职校始终把国防教育、双拥工作作为学校开放办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极开展“科技拥军,智力拥军”活动,每年为驻金、驻义官兵开展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考证服务。2004年起,由义乌市人民武装部筹建的占地208亩、投资2000万元的义乌市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由义乌市城镇职校江南分校负责日常管理和运行工作,开创了职业学校办国防教育训练中心的先河。
义乌市城镇职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强基地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成立了义乌市中小学国防教育训练中心,义乌市少年军校也落户国防教育训练基地。此外,该基地还承接了驻金、驻义部队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以及义乌市各个街道(乡镇)民兵集训、义乌市人武部民兵骨干集训等重大活动,累计承办活动达400余次,培训、服务人员达2万余人次。
发挥职教优势 共建社区学院
为充分发挥职教资源优势,为企业职工和社区居民构建继续教育平台,义乌市城镇职校与稠江街道办事处、义乌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联合成立义乌市稠江街道社区教育学院,为学校开放办学又打开了一扇新大门。作为金华市第一所社区教育学院,稠江街道社区学院下设兴业社区、凤凰社区等5个教学站,先后举办多期“企业安全生产”继续教育培训、“电工考级”培训、“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年审”继续教育培训等。学校还以稠江社区教育学院为载体,在社区学院开办了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调动市民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学校组织专业骨干老师编写了《商务英语》、《烹饪技能培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一批校本培训教材,其中校长吴云主编的《电工技能培训》一书正式出版,并在金华市2009年校本课程评比中获一等奖。
成效:
义乌市城镇职校开放办学的成功实践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校的办学渠道,丰富了学校的多元办学内容,为学校加快专业办学与市场接轨的步伐,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型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夯实了基础。开放办学使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在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模块化教学课改成果在学校的专业课程改革中得到推广和应用。2009年,学校成为浙江省中职专业课改基地学校,专业课改工作开始步入快车道。
学校档案:
义乌市城镇职校地处有着“商城”美誉的浙中义乌,是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浙江省中职30强学校。学校现有4000余名师生,校园占地面积160亩,校舍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学校依托义乌大市场,走开放办学的道路,形成了“围着市场转、跟着行业走”的鲜明办学特色,并以其“厚德精技”的独特办学理念培育出了一批品质优秀、技能出众、富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铸就了辉煌的办学业绩。
杭州上城区社区学院
终身教育券
学校档案:
上城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上城区社区学院已成为区域内发展社区教育的龙头和基地。近年来,学院秉承“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宗旨,以市民需求和社区发展为导向,依托社区教育开展学习培训、实验项目、课程开发、科学研究等,在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终身教育券项目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项目,《居民科学知识》和《市民文化休闲系列课程》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等。
2004年2月15日,国内首创的第一张终身教育券在上城区诞生了!终身教育券项目的实施为营造“人人都是学习之士,处处都是学习之所,时时都是学习之机”的学习型社会,建立纵向一贯、横向沟通、内外一体、多维整合、高度开放而又科学规范的终身教育体系打好了基础。
终身教育券实施流程
《终身教育券》项目有严格的设计、审核、印制、发放、实施、评价程序。其实施流程为:①由社区教育委员会(社教委)设定年度终身教育框架结构;②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社教办)提出本年度终身教育实施内容和主要培训项目,并核定年度培训经费,印制终身教育券;③经区政府和社教委审批后,由社区学院组织制定详细实施方案;④社教办指导部门、街道做好终身教育券发放组织工作;⑤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院分院、市民学校等培训机构根据年度培训计划组织相应的终身学习活动;⑥培训机构对培训项目进行总结自查,凭回收的教育券向社教办结算经费;⑦社教办负责总结本年度终身教育券实施情况,向区委、区政府、社教委汇报;⑧社教委根据实践经验和发展要求,制定新一轮培训目标与计划。这一运作流程逻辑严谨,规范并保证了“终身教育券”项目的成功实施。
终身教育券运作机制
终身教育券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了项目长效实施的运作机制:制定了严格的实施程序,克服了工作的随意性、短期性;实施了项目主体分离的保障机制,经费投入主体与经费使用主体的分离,既促进了“终身教育券”项目的有效实施,又发挥了“终身教育券”项目引导、评价、改善各主体工作的功能;形成了高效务实、运行简便的资源共享机制,通过资源共享的运营软件,有效整合物力、人力、信息三库资源,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开发了实用普及的区本课程;建立了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成立专门测评机构;创新了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逐步从政府投入为主向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均参与投入发展,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
“电子终身教育券”
突破了教育资源的瓶颈
根据“终身教育券”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建立一个与信息革命相伴随的、基于网络的、全新的、开放的,符合市民学习与交流需求的虚拟学习社区,形成一个适用于网络远程的市民学习资源库势在必行,为此,学院及时开发了网上免费学习的“电子终身教育券”作为“终身教育券”项目的补充。上城区居民可以家庭为单位,通过电子终身教育券上的学习账号登录“e学网”(网址:www.hzscsj.com),遨游《汇智文馆》、《小课电影院》、《资源共享广场》等十大学习场馆,并可以下载所需的学习资源。通过每年一个专题的“万户家庭网上学”活动、电子科技夏令营等载体,利用简便快捷的网络资源,实施电子终身教育券工程。如2009年暑期举行的第四届“万户家庭网上学”活动,有12.4万人次访问该网站,参与“万户家庭网上学”学习与考试的家庭达到7198户。
成效:
终身教育券项目运作是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探索性事件,是社区教育的一大品牌。该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上城区终身教育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赞誉,《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中国教育报》、《中国社区教育》等媒体都曾对此进行专题报道,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社区学习中心研讨会、全国十五城区成人教育研讨会、长三角社区教育研讨会上作经验交流,得到了国家职成教育司领导、专家们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萧山宁围社区教育中心
万名农民进课堂
学校档案:
萧山区宁围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宁围镇社区教育中心),是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省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杭州市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市区域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市优秀市民学校。学校在总结“万名农民进课堂”这一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项目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以培育新市民为核心,大力实施“新市民教育”工程。“万名农民进课堂”不仅是宁围的特色,更是萧山成教系统的一面旗帜,是对外宣传和谐萧山的窗口。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并完善成教运作机制
成人教育培训工程实行镇党委统筹,镇社区教育委员会具体指导,社区教育中心(成校)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企业积极支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建立健全镇党工委书记“一把手工程”机制,在各行政村、社区建立相应的社区学校,统一配置教学设施。建立健全成人教育考核机制,由各行政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市民学校校长,切实加强考核。
强化制度设计
把教育需求上升为政府意志
重点建立三项制度:一是把成人教育作为宁围由强镇向新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大事之一,使成人教育上升为政府意志。二是把成人教育的专项经费列入政府年度预算,每年财政专项拨款100万元保障成人教育项目的实施,镇、村(社区)两级分担,即镇政府负担90%,行政村(社区)负担10%,三年来累计投入326万元。三是建立培训补贴激励制度,受训农民在听课的同时能得到每次20元的误工补贴。
强化培训调研
调整完善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
宁围镇成校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按需培训”、做到“因情施教”,解决工学矛盾。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涉及农村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政策法规、平安创建、健康保健、安全知识、文明礼仪等普及性培训,在此基础上向专业性、提高性培训转移。培训内容主要有: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加强校企合作,拓展企业职工培训;以提高转移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为重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理财培训;以农民市民化为增长点,开展文化休闲培训等。
强化基地建设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成人教育基地的设置根据就近、安全、标准的原则打造“10分钟学习圈”,让每位市民步行10分钟到达一所市民学校,车行10分钟到达社区教育中心。2009年10月,启用在镇文化中心投资改建的社区教育中心基地,使之集文化体育、教育培训于一体;整合利用镇属“二中四小”报告厅作为培训基地,让农民就近接受培训;建立健全师资资源库,聘请社区内外的专家、志愿者、教师等作为成人教育的师资;根据课程分类建设师资库,并随着培训课程的调整不断更新。
重视现代技术
开设成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宁围社区教育网http://www.nwsqjy.com,开设网上学习平台,开发视频课堂800余分钟;同时,整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农民信箱、萧山社区教育网等网络资源,为市民提供更为方便、更为便捷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服务。
实行课题引领
健全三项课题管理制度
建立在课题引领下的成人教育实验项目,健全三项课题管理制度:内部会审制度、专家临床诊断、中期检测制度。2008年6月举行了《“万名农民进课堂”的实施与管理》中期论证会,邀请胡惠华、方展画等省市有关专家进行了论证。2009年11月,提出《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实验项目,被确认为杭州市首批重点实验项目。
成效:
被列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项目的宁围镇成校“万名农民进课堂”培训工程产生了积极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各级媒体的高度重视,中央、省市各类媒体相继作了宣传报道;“万名农民进课堂”历时三年,受训农民27526人,计125967人次;教育培训的附加效应超出预计,居民生活习惯更加科学,现代意识得到加强,有助于促进农村和谐、引导农民市民化。由于培训工程的实施,客观上搭建了干群交流的平台,成校的培训工程正成为村级治理的“第三方”。(本版由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策划、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