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化的公交站台设计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整个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影响了大多数人民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普遍的乐观情绪和对于发展与进步的信心,普通百姓有权享有舒适的公交站台,这个公交站台不但是有益于健康的,而且还应满足功能和美学上的要求。从人性化的需求从而提出公交站台的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高度舒适的功能性,强调设计必须符合人体的基本要求即人机工程学,提出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给人们出行,候车带来方便和温馨。
0.引言
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公交车,作为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人们的身边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交站台,就好似一个个网点,将整个城市连在了一起。公交站台虽小,但折射的意义却不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的规划与布局,更要在微观上、细节上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规划和设计理念。小站台,可以成为城市新形象的一大亮点。多功能公交站台的存在,不仅仅为了满足乘客最基本的候车需求,更可以彰显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到省会一级的南昌、南京、长沙等城市,都在进一步规划它们各自的城市定位。于是,城市化带来的诸如交通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有效的利用城市道路交通的空间资源,缓解城市交通的紧张局面,优先发展公交系统是全世界公认的一种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基本途径,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客运量的激增、低碳生活的召唤,公交使用频率也逐渐在增大,而公交站台又是公交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涉及的公交站台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公交站台也即月台,不仅是乘客候车的作用同时也是供上下乘客装卸货物的平台。公交站台从深层面上来说是一个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和平台,站台设计在满足人们功能方便视觉审美等设计基本要素的同时也客观反映了城市的总体文明进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人们不仅仅只满足丰富多彩的物质享受需求,而且需要温馨体贴的精神抚慰,尤其是在处在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工作已经变得更加繁忙和紧张,人们越来越渴望与之相伴的生活空间环境及其公交站台更具有人情味,起到缓解身心的疲惫和放松自己的作用。
1 存在问题
1.公交和站台之间没有设置安全区域.当公交车到站时,由于没有专门的停车区域,乘客们看到远处即来的公车,往往先挤到马路上,争先恐后挤上上车,致使后面的助力车或自行车来不及刹车,而撞伤乘客,尤其是在公交车下客时,车上下来的乘客往往看不到横向即将驶过的自行车或助力车,以致伤残,发生类似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数。
2.公交和站台界限不清晰。笔者发现有的公交站台区域都已经和后面的人行道不分彼此,某处的公交站台沦为商贩的摊位,站台地面上污水横溢,市民只能站到机动车道上候车。
3.公交站台的设计忽略特殊人群
3.1 有些指示站牌设计的位置在公交车要经过的道上,直接关系到公交车的停靠和乘客的安全,甚至导致公交车直接撞倒设置在路边的站牌;有的站牌旁边居然还有高压电线,这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晚上如果路灯照明的照度不够的情况,公交站台的字体根本看不清,有的字体过小,导致老人家根本看不清站牌;还有些站牌没有设置英文,不方便外国友人坐车;大多数的站牌并没有考虑到盲人,导致盲人直接失去乘坐公交车的权利。
3.2 有些公交站台没有设置公共座椅,导致年纪大的老人、抱小孩的乘客以及提重物的乘客在候车时候的体力透支。
3.3 无残疾人优先通道和无障碍设计,不方便残疾人候车和上下车以及不方便推婴儿车的市民候车和上下车。
3.4有些公交站台没有挡雨棚,或者有些公交站台的挡雨棚设计得太窄,根本不能起到遮阳挡雨的作用,出现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另外在下雨的时候,当车靠近时候,车与站台之间还是有段距离,在这个“灰色’的距离里,没有伞的乘客在排队上车的时候会被雨淋湿。
因此在研究每一个内容的时候,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结合其人性化因素,如人们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周围的环境等给予全面的考虑,全面地实现公交站台的人性化的优化设计
2 人性化设计
1. 候车亭的设计
候车亭是乘客在候车时所在的一个物理空间,但一般来说此空间的面积受到规划的限制,一般在4~8㎡左右,分为有栏杆和没有栏杆两种,空间分为开敞和半开敞式。候车亭的设计,以满足人们正常舒适的行走流动,且形成凹凸状,防止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和满足乘客们的候车的需要。候车亭地面一般采用的是抬高地面高度形成独立空间以满足人们方便上下车要考虑防滑性,尤其在下雨天,由于候车亭平台的光滑很容易滑倒,所以人性化的候车亭的平台的地面一般铺装应设以防滑材质的材料,且在边缘应钉以楼梯铜制踮脚,防止危险性的存在。
2.顶棚(也即遮阳挡雨)的设计
顶棚是公交站台的基本功能之一,不仅能挡风还要避雨。夏季炎热,冬天寒冷,所以公交站台的顶棚的设计在整个设计里显得尤为重要。人性化的顶棚设计高度不宜过高,顶棚不宜过小,当公交车进站时,还应考虑顶棚的延展性,以致于排队上车的乘客在雨天不会淋湿衣服。

图1 顶棚
3.候车座椅的设计
在公交站台,为了满足老人、小孩、孕妇、残障人士及需要休息的乘客的需求。站台等候座椅尤其是对老年人、孕妇、抱小孩者等弱势人群尤为重要。人性化的候车座椅安置根据站台的大小情况以及区域位置灵活放置,比如,某些郊区可以多安排座椅,因为郊区候车的时间比较久,无论是设置在市中心还是郊区附近都应注意方便有婴儿车的乘客需求或者坐轮椅的需求。引起注意的是,公交站台座椅在座椅的设计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公交站台的座椅只是为了给人们提供短暂的休息,仅是为了候车的乘客享用,所以甚至应该适度增加部分不舒适性,以免使得部分人“长久占据”,可以从桌椅面的角度和长短处考虑,舒适度只限制在人坐而不能躺,以避免有些乘客长据。另外靠杆是对座椅的一种有效补充,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设置。靠杆高度要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和凸显地域特色的角度出发。靠杆的材料时,应注意其表面与人体接触的部分要力求舒适。在当今社会人文关怀发展成为强化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以及强化对符合人性的生理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等的关注和保障。因此,无论从过去还是现在,人文关怀都是实现社会和谐、休息椅的设置建设美好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图2 座椅
4.站牌设计
站牌是公交站的原型要素,发挥着指明方向、线路的重要作用。它的功能主要是向公交乘客提供和传达公共交通车辆的相关信息,是一种或长期、或临时的物质媒介。人性化的公交站牌的设计首先应该提高它在城市空间众多信息的可识别性,无论字体大小和颜色都要做到清晰易辨认,不仅有路线图,还有相应的站名,图文并茂,效果清晰,如果用电子屏幕的形式显示则更人性化。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老年人的视力减弱因素以及在夜间人们的可辨认性。站牌的站名、线路走向一定要醒目,要考虑到在车上的人们能够看清楚,以便于了解到站和换乘情况。其次,站牌的信息要全面、明确,为乘客提供更多的帮助。再次,站牌的设置一定要规范化。站牌既可以是整个候车亭的一部分,也可以将其设在亭外,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设置的地点不可阻碍人们观察车辆是否即将进站的视线。
5.经济广告牌、公益广告宣传牌设计
经济广告牌、公益广告宣传牌在公交基础设施设计中是一个脸面的角色,风格的体现,同时也是政府收益的一个经济来源。人性化的经济广告牌、公益广告宣传牌的设计应注意广告内容要健康,色调与整个站台统一和谐,色彩鲜明,同时要结合地域特色来设计,增加本土性和特殊性。
6.公交专用道路设计
人性化的站台还应具备公交专用道路,也就是公交和站台之间的区域,称公交专属的绿色通道,这个通道只限于公交车进站的区域和等候公交车的乘客所使用的区域,其他的非机动车不允许使用,但是由于城市的寸金寸土的原因,公交专用通道并没有受到重视,大多数的公交站台几乎都没有设置,因此多数事故却因此没有专道路而频繁引起的,特别是在高峰时期,在公交停靠站的时候,由于几路公车同时到站,致使后面的公交在没有驶入站台时就已经停下来,而后面的非机动车没来得及减速以造成撞倒正下车的乘客,所以公交专用道路在设计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公交专用道路设计一般以特异的色彩将其区分(如红色、黄色等)。非公交车辆禁止行驶此道或站台前100米禁行此道。同时在站台前设缓行路障,保证乘客过往安全。
另外,设计的人性化更多的是体现在关注社会中的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残疾人、老人、妇女以及儿童。尤其是残疾人,他们因身体的种种不便更需要给予人性的关爱,设计师只有用心去关注人性,才能以饱含人道主义精神的设计去打动人,引起共鸣,设计师为这些特殊的人群打通了一条能和正常人一样享受新时代文明成果的途径,是对人性平等正直思想的高度高扬
3 结语
总之,公交站台的人性化是社会经济和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需要阶梯化上升的内在要求。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站台设计的人性化必然将成为未来设计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人性化设计不是由一场设计运动,或一个设计团体提出的,它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人性化设计是一种动态设计哲学,它没有确切的开始,更不会有终结,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化设计观念要不断加以充实和提高。在考虑设计问题时,人性化设计以人为轴心展开设计思考,既要考虑作为社会的人,也要考虑作为群体的人,还要考虑作为个体的人。笔者主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公交站台研究,通过对人性化设计理论着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充分以人为本,从而努力打造一个社会和谐的人性化公交站台。
参考文献:
[1]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
[2]陈鸿俊《 道是无“情”却有“情”──设计“人性化”探微》-《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1
[3]《行为与认知的设计:设计的人性化》
[4] 孟永刚《南昌城区公共汽车及其辅助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研究》-《南昌大学硕士论文》- 2007
[5] 贺挺《静态公共交通站牌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装饰》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