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摘要: 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既具备一定专业的理论修养,又有一定专业的技能。本文对服装行业的人才需求的现状研究与分析,在基础课程整合与实习实践训方面、项目化的教学、校企的合作平台之间搭建方面等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关键词:培养模式 服装的专业 人才培养
引言
服装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综合体,体现了人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和民族风貌的时代精神,也浓缩了人类发展史与文明史,这是社会一面清晰的镜子。随着时代发展与进步,服装产业已经由劳动的密集型向技术的密集型与资金的密集型进化,企业竞争也已由低成本与低价格竞争从而转向了品牌的竞争,在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与文化含量以及创新也将成为竞争的关键,这也就对于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和高要求。我们应该目前的相对落后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要以培养出深厚文化底蕴和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与较强工程技术的高素质的服装设计人才为目标。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为了受教育者而设计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以实现这一个结构方式的完成。为培养目标服装专业人才,应该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其主线,同时也要注重其应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模式。要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来建立新课程的体系,来更新教学的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其中核心部分是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
一、服装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
目前,服装行业的发展势头高歌猛进。特别是中高档的服装市场和与服装相关的配饰的行业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并且企业规模的生产和规模的销售等均是服装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所以,服装的生产与发展的集中都需求大量服装专业的专门人才。
1.招聘岗位的研究分析
据2009年东华大学《中国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报告中得出,有关服装专业的岗位依次是服装设计、销售业务、技术人才、经营管理、工业工厂类的服装人才占有职位总数74.43%。职位主要集中于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男装设计师、设计助理、制版师、样板师、质检、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督导、市场拓展、生产厂长、车间主任、采购主管、QC等岗位。
2.就业需求的分布研究
具有工作需求的招聘重点城市主要分布有:上海、广州、深圳、北京、杭州、东莞、中山、温州、宁波、佛山、金华、泉州,以上的省市地区中,所占人才的招聘需求达65%以上,可以基本反映服装产业区域的不同分布。据2009年无忧指数的最新统计数据来看,上海、广州、深圳、浙江省这四地的服装行业,服装业人才需求量是最大的。从招聘的职位所需学历来看,其中专科及专科以下占68.9%,而本科占29.2%,并且本科以上占1.9%。
3.紧缺人才的分析研究
据2010年无忧指数的最新统计数据来看,上海、广州、深圳、浙江省这四地对服装业的人才需求量最大。就在服装业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可以看出主要缺乏以下的几类人才:生产管理的人才、高级的业务跟单、市场的营销人才、零售管理的人才、视觉陈列的人才、设计师、店长等等[2]。虽然在这些岗位的现今的招聘会上还是属于中高层次招聘条件,但是这也可以看出市场环境对于这几类人才的需求量是相当巨大,就也就是说,未来几年甚至于十几年人才需求的状况,说明此类的岗位是人才的培养的方向与缺口,这有利于部分高校针对性的和就业环境相结合,进而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4.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分析研究
通过调研和访问了众多的服装企业,对大学生的评价最多的就有以下几点:大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的需求脱轨,可是要求高,而又缺乏实际的能力。而且现在企业一般都很现实,最看重的工作经历以及技术,均希望员工可以尽快的为公司创造经济价值。在调查中可以了解到,现在的企业对于服装的专业的职业的素质现的排序:专业操作的技能、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相关的专业知识、个人修养与学习知识、新技能态度,组织和协调能力。在企业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这一要求为了学校的服装专业的教育指明方向,有63.4%的企业认为,学校应该实行以培养技能为主复合型的人才,就是要以培养技术的人才为主要目的。某品牌的公司老总表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刚刚接触到专业的时候,要先让他们首先做技术的操作(使用缝纫机),一方面这是为了使专业教育的入门,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职业的教育,可以让就业者明白学习机会来之不易。
二、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方式
1 更新现有的培养模式,改进现有的教学观念
重设计而轻工艺是现今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导致误解这个服装专业概念,由于“美”只是服装的要素之一,而服装专业要步入“唯美”误区,就需要脱离实用性、生产性与科学性。而服装专业也是工业化应用的相关专业,这是一门跨艺术与科学两门大类的综合学科。从严格意义说,服装专业可以包括:款式设计,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三大部分,我们不能分割开,而教学中就要讲设计纪理念,从而使得服装专业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我们也应重视教学理论和实践密切的结合,而服装设计、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也要齐抓并管,要更新培养模式和改进教学观念。要对服装人才培养的目标进一步做出相应的调整,主动的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型人才的需求变化,从而使高校的服装专业培养出毕业生,也既掌握服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服装设计理论与服装的结构,进一步掌握服装工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并且要具备一定的现代的工业服装企业管理的能力,技术的管理与创新能力和服装营销的贸易能力。
2、设置专业课程的新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将知识结构与能力的结合相统一,也要使知识的结构连贯,从而改变设计的课程数量的庞大繁琐和总体课程不平衡,以及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不够等问题,而导致的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知识结构的平台。
2.1.服装设计课为先导。包括服装的造型基础课程、服装的设计基础课程、服装的绘画,和服装的结构设计、服装的工艺设计的配套一些的辅助类的选修课程,用以改变以往的传统、单一、一味的传播知识型教学的方案,要力求以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服装文化和流行趋势相结合,在各方面都能融会贯通,以把设计的理论和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起来。
2.2.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以及服装材料为主流的实践技能课。包括服装的结构学、服装的工艺学与制作学、服装材料学、工业的制板、工业的生产质量等课程,可以改变以往的重设计以及轻结构的轻工艺倾向,加大实践的技能课程时,以求所学课程与服装行业的现代化生产趋于同步。
2.3.服装的营销、贸易理论为复线的课程系统。这包括服装的市场营销学、现代的服装、企业管理学科、国际贸易的理论、服装专业英语学习、商贸英语等学科,加强和了解现代化的服装市场的营销手段以及其他的先进管理的手段。
三、教材的选用修订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专业课程的教材繁杂纷乱,有很多版本被推荐为教材并使用,其中不免有一些教材的内容老化,理论的体系、思维的方式落后,所使用的数据、结论相差很多,个别教材甚至彼此矛盾。所以,修订原有教材,去掉内容老化、结构失衡的知识,把新的合理的理论知识加进来,编写新教材,对于高校的服装专业的需求十分重要。
进行服装专业教学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们主动来参与教学过程,唤醒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学会主动学习。于此同时,还要学会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模式、教学计划、教学的方法、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以及各个课程的实践和教学过程内明确地体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而且,高校的服装专业也应该走进社会,使校企相结合,加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从国内的先进的服装企业的运作过程内抽取先进管理方式和生产技术使之充实教学的内容,升级教学的模式,让高校的服装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能够经受社会的筛选。
四、结束语
服装专业是一种培养素质型、综合型和应用型的服装设计人才的重要方法。从市场出发,建立服装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校的服装专业的前提,优化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的方法,从而充分体现我国高校的服装专业的让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的中心,及其在新的形势下的义务和 它承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项习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年
[2]苏惠民,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影响[J].江苏高教.2005年第6期。
[3]戴教林,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